审计案例 | 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让隐“弊”工程无处遁形

职场   2025-01-08 06:03   北京  

建设项目隐蔽工程是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前一道施工工序所形成的工程实体,被后一工序形成的工程实体所覆盖或遮蔽,前后工序不可以逆向作业,前者就被称为隐蔽工程。常见隐蔽工程有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中的钢筋工程等,具有投资金额大、施工范围广、施工后不可见等特点,工程实施后真实性难以核实,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参建单位串通舞弊问题的高发点位,一直以来都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审计实践,以某大型公共建筑基础混凝土隐蔽工程为例,介绍审计组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发现参建单位串通舞弊虚增混凝土工程量套取财政资金530万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大胆假设,隐“弊”初现

审计人员查看项目施工图发现,基坑肥槽(即建筑物地下室外墙或基础与基坑边之间的空间)回填C15混凝土存在回填标高不明确、厚度过大等设计不合理现象,考虑到回填混凝土属于隐蔽工程,审计组推测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可能性较大,决定对该设计进行经济技术合理性分析:

从经济角度分析,一是回填材料不经济,存在浪费现象。设计回填混凝土量1.3万m³,涉及金额682万元,而在满足相同施工效果的前提下,使用灰土回填仅需186万元,较使用混凝土节约投资496万元;二是标高不明确,增大施工随意性,不利于投资控制。经测算,施工单位每提高1m回填高度,混凝土浇筑量将增加0.13万m³,增加投资约71万元。从技术角度分析,设计混凝土浇筑厚度达1m,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范畴,需采用特殊技术措施,增大了施工难度。 

综上,审计组认为该设计经济性差且施工技术较复杂,随即将该隐蔽工程列入重点核查事项,并调取了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研判。

困难重重,工作受阻

审计组全面梳理工程特征、C15混凝土使用部位、施工过程资料等情况后发现,审计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一是混凝土检测难度大。本工程已基本完工,C15混凝土主要在基础垫层、换填、基坑肥槽回填三个部位使用且均为隐蔽工程,其中基础垫层及换填部位混凝土深埋于大楼主体之下,根本无法核查施工情况。而基坑肥槽回填混凝土虽位于大楼主体之外可采用开挖等方式验证,但因其施工面积广、埋置深度大,在不清楚具体偷工减料部位的情况下,贸然开挖不仅将增大审计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开挖部位选择的盲目性还将增大验证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审计效果;二是施工过程资料无懈可击,查阅C15混凝土施工过程资料发现,从材料检验批到隐蔽验收记录均完整闭合,特别是隐蔽验收记录,施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人员均签字认可“施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三是询问效果不好,经询问参建单位验收人员,均强调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相关验收资料完整真实。设计单位人员更是以本项目为重大民生工程,使用混凝土回填能提高工程基础的耐久性为由,坚持其设计合理,材料选用适当。

面对深埋的混凝土、完美的施工资料和参建人员“坚定”的回答,审计人员一时无从下手,工作陷入被动,亟需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科学分析,直击要点

审计组多次研讨,决定借助5M1E(指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的原因主要有6个核心因素,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的分析思路对隐蔽工程进行结构化分析,寻找问题核查的“切入点”,具体如下表:

通过上述分析,审计组快速梳理了需重点关注的具体事项(如表1中文字加粗部分),并按照抓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作原则,决定将混凝土“四量”(即进场量、工程款支付量、验收工程量、实际供应量)核查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统筹布局,小心求证

为提高核查效率,保证核查效果,审计组统筹布局,制定了详细的混凝土“四量”的核查工作计划。一是核查混凝土进场量。本项目施工单位为省属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进场保管等已实现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调取了施工单位主要材料进场台账,其中混凝土进场工程量为0.8万m³。但取证期间,施工单位以管理系统数据未更新为由重新提供混凝土进厂量为2.5万m³;二是核查混凝土工程款支付量。通过收集工程进度款支付台账,核实建设单位累计已计量支付混凝土1.7万m³;三是核查混凝土验收工程量。通过组织跟踪审计、施工等单位重新计算已实施并出具验收资料的混凝土工程量为2万m³;四是核查混凝土实际供应量。为防止混凝土供应企业与施工单位联合造假,审计组在充分研究供应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重点核查了企业销售部门销售量、财务部门结算量、生产部门生产供应量及运输混凝土罐车结算量,并对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核实混凝土实际供应量为0.82万m³。

综合研判,锁定隐“弊”

为最大限度的保证问题定量的准确性,审计组对上述“四量”间量差原因再次进行合理性分析。如混凝土实际供应量比材料进场量多0.02万m³的量差原因,通过多方调查反映,存在混凝土出厂至工地合理运输损耗等客观因素,上述量差在正常误差范围。同时,考虑实际供应量是通过外部调查收集的审计证据,较其他证据的证明力更强,审计组选用混凝土供应量作为问题定性评判基准。

至此,通过验收量与供应量比对,揭示施工单位涉嫌未按图施工并编制虚假验收资料问题,涉及混凝土1.18万m³。通过进度款支付量与供货量比对,揭示参建单位涉嫌弄虚作假多计混凝土工程量套取财政资金问题,涉及混凝土0.88万m³金额530万元。

峰回路转,真相大白

上述问题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期间,被审计单位向审计组补充提供了几份关键证据材料,即基坑肥槽回填混凝土施工期间因施工单位未按图施工,建设、监理、跟审单位联名下发的问题整改函,函件反映基坑肥槽混凝土回填混凝土实际厚度0.3-0.8米不等,证明了审计人员前期对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合理推断。而施工单位在收到整改函后,非但不予整改,还强行不按图施工。建设、监理等单位相关人员更是在明知上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签认虚假验收资料。上述行为属典型的参建单位串通舞弊,性质十分恶劣,审计处理处罚建议中,要求建设单位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案例分析与启示

本案例在前期问题表象不明显的情况下,审计组通过大胆假设、科学分析、统筹布局、小心求证,到最后的问题突破,综合运用了检查、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分析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分析方法贯穿于问题核查始终。在问题发现上,注重对设计施工图“异常”情况开展经济技术合理分析性,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快速锁定问题点位;在问题切入上,注重借鉴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搭建一个核心要素突出、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分析框架,高效的确定重点核查事项,极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在问题核查上,注重核查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按照内查外调、及时反馈、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较好的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建设项目隐蔽工程因工程类型、施工方式、使用材料等不同,参建单位弄虚作假的方式方法又各有其特点,审计思路和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树立研究型审计思维,注重研究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内在逻辑,积极探索和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注重问题研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综合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进而高效精准的揭示隐“弊”工程。


(本文来源《现代审计》2023年第5期;转自:工程审计)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