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是怎么成立的?——沂蒙地名文化0044

文摘   2024-12-20 11:34   山东  
◎蒙懵懂 挖掘整理

沂蒙的地名文化


本文昨天发表过一次,后来感觉题目定得不好,故稍作修改后重新发布。

沂源县是怎么成立的?

——从蒙阴人的视角看沂源县的成立

沂源位于山东省中部,鲁山之阳1944年建县,以沂河发源地得名。原属临沂地区,1990年划归淄博市管辖。

1944年5月,因形势需要,析沂水、蒙阴、临朐部分地区置县,属沂蒙专区。1945年蒙阴县的鲁村、张庄、黄庄三个区并入。所以说,古蒙阴县包括今蒙阴县(除垛庄镇外)、沂源大部、汶南镇,还划到周边县的少量村庄组成,今天的蒙阴县面积比古县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多。从某种角度说,沂源县的组成是来自蒙阴、沂水和临朐身上掉下来的“滴血的肉”。

主要从蒙阴的角度说一下。蒙阴县的治所有4处,分别是汉蒙城,在今联城驻地附近;晋蒙城,在今县城东南的公家城子;改名新泰时的县城在今城东徐家沟村;元蒙城,即在今县城古城一带,从方位上,蒙阴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县域的南部。以沂源成立后,接着划入的鲁村、张庄、黄庄三个区来说,直线距离在五六十公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年代里,步行到蒙阴县衙得打数天的谱。对这里的治理效果非常差。

更主要的是当时的形势迫使鲁中区党委作出了成立沂源县的决定。据沂源的第一县委书记边一峰回忆,当时要成立沂源县的这个地区位于鲁中腹部,是沂水八区、蒙阴八区和临朐八区的一部分村庄。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又是通往泰山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在战略上有着重要地位。1938年底,东里镇属沂水县第三区,这里成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就率其机关和部队迁居这里。特别是国民党新编第四师吴化文部,盘踞这一带达六年之久。他们大搞“实验县”,制造“无人区”,致使这一带“野有僵尸,途有饿殍,田园荒芜,蒿草丛生,野狼横行,十室九空”。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传统的沂蒙地区人民受的苦难更重,成为一块“滴血的肉”,饿狼们都想来咬一口。我党为了拯救长期受敌伪顽蹂躏的沂蒙山区同胞,山东军区继1943年7、8月发动了第一次讨吴战役之后,12月又发动了第二次战役,把盘踞在这个地区的日伪顽大部分歼灭,使沂鲁山区人民重见天日。但敌伪顽留下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面貌亟待改变,退守鲁村、小张庄一带的吴化文残部也需及早消灭。

所以在沂水、蒙阴、临朐这三个县的边缘处建立新县成立新的沂源县,成为医治战争创伤,扩大抗日根据地,迅速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必要举措。

就决定新县叫什么字时,大家进行了一番讨论。开始,大家觉得新县以鲁山中心,有人提议叫鲁阳县,有人提议叫鲁山县,还有人以新县源自三县提议叫三合县,总之是有不少想法,不过没有令大家满意。我为了熟悉这一带地形,便于今后开展工作,就在地图上找山岭、河流、村庄和各种古迹。拟任县委书记的边一峰当时为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就在地图上顺着沂河往上找到东里店、织女洞、鲁山、沂河头时,顺口说出:“这里就是沂河的发源地吗?”这话引起了鲁中区党委书记罗舜初、副书记高克亭的注意,他们就定名为沂源县。

1944年5月成立时,县治在北张良(村),属中共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5年蒙阴县的鲁村、张庄、黄庄三个区并入,属沂蒙专署。

1950年后属沂水专区。

1952年1月,沂水县的东里、唐山两区复并入。

1953年属临沂专区(1967年改称临沂地区)。

1989年划入淄博市。

1990年,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

由于从蒙阴划出太久,历史资料中的村庄名称更迭太多,很多我已经无法查询清楚了。大概整理出现在沂源所辖地方与蒙阴的关系,也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请了解的朋友留言提醒!

鲁村镇1912年为蒙阴县北二区鲁村乡。1933年属蒙阴县八区。1943年属博莱县张黄区。1945年划归沂源县称鲁村区。这个镇的区域1943年时都应该归蒙阴管辖的。

大张庄镇1912年属蒙阴县二区。1933年属蒙阴县第七区。1943年属博莱县张黄区。1944年属蒙阴县岱崮区。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张庄区,同时将黄庄沙崖子、南曼村划入。这个镇的区域1943年时大部分应该是蒙阴的。

南鲁山镇1944年以前属沂水县西北乡、蒙阴县北乡。这个镇的区域1943年时大约一半归蒙阴。

南麻街道永兴官庄、田庄、北埠东、南埠东、侯家官庄、刘家大峪高堂峪1930年至1936年间属蒙阴县七区

历山街道少数村在1942年为蒙阴县北二区。

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实体的简单标识,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故事的缩影,反映了特定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

地名可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如开封古称启封,源自郑庄公之“启拓封疆”之意,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为开封,这一变化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避讳文化。

地名可能是宗教文化的映射,如河南的白马寺镇因白马寺得名。地名还可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如西安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来源于多种情况。

特别声明一点,客观上很多地名的来历已经无法准确获知,我自己家所在的村名来历也说不清楚了,所以在整理资料时采用了一种大家都觉得陌生的说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这已经算是有说法了,有胜过无吧!
地名的来历往往有不同说法,我搜集的说法未必是对的,但一定是从具备一定权威的资料上获得的;还有一些因收集时间不对,区划等变动了的情况,请网友文明交流,留言提醒。




蒙山古国
说历史·探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