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的地名文化
平邑——沂蒙地名文化0041
平邑古有孔圣人诸贤4弟子,今有一大帮学富五车的文化研究者。我本不敢聊平邑这一地名的,奈何已经梳理了许多发布了许多地名,缺少平邑似乎更不应该,所以还是继续梳理一下,望各位老师批评补充。
平邑的名字源于封邑的名字。原来在春秋时期,当时这里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封邑,故被称为“平邑”。到清代时这里称为“平邑集”,据《费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一年此地设巡检署。1935年时,这里开始称镇,镇亦以村名命名,称为“平邑镇”。镇在县境西北部,北依莲花山,东濒浚河。
平邑县在蒙山之阳,浚河上游,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112万(截至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平邑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城。西周属颛臾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孔子“七十二贤”中的曾子、原宪、仲由、澹台灭明,近代爱国将领左宝贵都诞生在这里。
西周为颛臾国地,系鲁国附庸国。
春秋境内设邱舆邑、武城邑、东阳邑。
颛臾国灭,全境属薛郡。
西汉置南武阳县和南城县,并一度置平邑侯国和南城侯国。
新莽废平邑侯国并入南武阳县,属泰山郡,遗址在今平邑县平邑镇北10公里武山南麓。
南城县属东海郡,遗址在今平邑县南魏庄乡南武城地。
后汉今平邑一带仍为南武阳、南城2县地,同属泰山郡。
晋改南城县为南武城县,仍属泰山郡,南武阳县改属琅琊郡。
刘宋改南武城县复名南城县,属兖州泰山郡;改南武阳县为武阳县,也属泰山郡。
高齐废南城县入武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武阳县为颛臾县,属沂州琅琊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省颛臾县入费县,此后,今平邑县境一直为费县辖地,并随费县隶属关系变化而变化。
1940年6月抗日民主政权以滋(阳)临(沂)公路为界,将费县析为费南、费北两县;公路以南的西半部地区为费南县,是为平邑县的前身,时属鲁南行政区;公路以北、汶河以西为费北县。
1944年1月费南县改称费县。
1946年1月费北与费东2县合并为蒙山县。
同年4月费县人民政府驻平邑,以驻地镇村之名为名,始称平邑县。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温河县(原临费边县)则改为费县。
1947年8月,平邑县之第四(临涧)、第九(山阴)2区划归新设的白彦县,费县(原温河县)由吾区、泗水县香山区划归平邑县。
1948年3月香山区复归泗水县。
同年7月平邑县属鲁中南行政区第四专区(1949年7月改称尼山专区)。
1950年5月属滕县专区。
1952年3月撤销蒙山县,其西部的第一、二、三、四区共4区73乡321村划归平邑。
1953年7月撤销白彦县,其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区共4区33乡划归平邑县。
同月平邑县改属临沂专区。
1967年属临沂地区。
1994年属临沂市。
平邑北部山属蒙山山系,海拔都在600米以上,蒙山主峰色蒙顶海拔1156米。南部山属尼山山系,海拔500米~800米;中部竣河谷地为冲积平原。古迹有地方、洼子地、蔡庄、东荆埠、小卓庄、邱舆龙山文化遗址,汉代石阙,清左宝贵衣冠冢。
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实体的简单标识,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故事的缩影,反映了特定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