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的地名文化
保太镇的由来——沂蒙地名文化0043
保太镇在平邑北部,在县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浚河东岸,面积117.4平方公里,8万余人。
镇名源于驻地保太村名。保太建村于宋代,取保佑太平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因村北有一祭祀台而得名“宝台”,后来取保太平之意改称“保太”。镇内海螺寺已有千年。古时候,殿堂青砖汉瓦、雕梁画栋、碑碣林立、众僧云集,为佛教圣地。
1940年6月,费县西部地区(主要为今平邑县境)划分为费南、费北两个县,费北县辖保太区。
1945年10月,为蒙山县保太区。
1952年3月,设平邑县十区保太乡。
1955年11月,十区改为保太区。
1958年3月,撤区并乡,设三官庙乡和埠阴乡。
1958年10月,三官庙乡和埠阴乡合并建为保太乡,同年冬,保太乡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5月,红旗人民公社更名为保太区。
1971年4月,改建为保太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为保太区。
1985年8月,保太区析建为保太乡和魏刘庄乡。
1994年9月28日,撤销保太乡设立保太镇。
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实体的简单标识,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故事的缩影,反映了特定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