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应用基础研究,集智攻关谱写新篇。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深耕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学科科研平台,紧密围绕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锚定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将应用基础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结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为社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十八)
本期目录
0 1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李连杰博士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ip Shape Regulation Ability of Work Roll Shifting in a 4-High Hot Strip Mill”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
采用三维多道次弹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METCFE)模型,研究工作辊窜辊(WRS)对热连轧中从精轧机架F1到F7各道次的带钢板形、带钢平直度以及受载辊缝轮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游机架WRS(采用三阶连续可变凸度辊形)的增加,以中浪为特征的二次平直度在机架F1和F2处增强;然而,机架F3和F处,二次平直度由边浪转变为中浪;相比之下,各道次的四次平直度几乎不变;此外,由于此范围内带钢塑性刚度的增加,WRS对带钢板形的调控能力从F1到F4呈现下降趋势。采用传统辊形的WRS对下游机架的板形影响甚微。工业应用案例表明,三维METCFE模型能够精确预测全带钢长度上各卷带钢之间二次和四次平直度差的变化趋势。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WRS在热连轧中对带钢形状影响机制的理解,将分析范围从单道次扩展到了多道次。
李连杰,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属塑性成形和热处理过程有限元模拟、耐磨复合材料制备等。近3年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
0 2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赵艳哲博士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Influence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Integrity Aspects during Sustainable Turning of NiTi-SMA”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期刊。
随着设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智能材料的使用需求也在增加,高性能形状记忆合金(SMA)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形状记忆合金产品的加工质量无法满足现有的质量要求。需要揭示NiTi SMA表面完整性的机制。研究了马氏体相变对微观结构、粗糙度、硬度和超弹性的影响。马氏体相变的发生由控制切削速度(低速和高速)和加工条件(干式和液氮条件)决定。用剩余深度比定量表示超弹性。马氏体相变的发生促进了受影响层的形成和工作硬化。同时,这也是粗糙度增加和超弹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赵艳哲,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材料绿色高效切削加工、智能主轴性能研究等。在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10余篇,主持多项横向项目。
0 3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刘富高级工程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Tensile and Interfac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ingle Aramid III Fibers under Dynamic Loading”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Polymers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区期刊。
研究基于表面涂层改性技术,采用邻苯二酚-四乙烯五胺(Cat-TEPA)共沉积法对芳Ⅲ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Cat-TEPA涂层在纤维表面引入了氨基官能团,可以提高纤维与树脂间的界面特性。通过电子液压伺服试验机和改进的小型分离式霍普金森拉杆(mini-SHTP)分别对改性前后的纤维进行了准静态和动态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at-TEPA改性方法对纤维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影响。基于微滴脱黏技术,采用mini-SHTP进行了纤维-树脂界面动态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芳Ⅲ纤维/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提高了14.8%。该研究为航空航天及军用防弹复合材料结构的抗冲击设计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相对简单、工艺成本较低的方法。
刘富,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冲击动力学,复合材料损伤力学,飞机结构强度设计。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工信部民机预研专项多项子课题。
0 4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王馨副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The Effect of RE (RE=Pr, Ce) Substitution on Formability, Magnetic and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of the Fe88Zr2Ti2Nd4B4 Amorphous Alloy”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区期刊。
该研究采用微量的铕(Pr)和铈(Ce)替代了铁镍钛铌硼非晶合金(Fe88Zr2Ti2Nd4B4 AA)中的钕(Nd),并研究了其对成形性、磁性和磁热特性的影响。虽然基体非晶合金的成形性略有下降,但仍然远超其他基铁非晶合金。磁性结果表明,基体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Tc)、饱和磁化强度(Ms)和最大磁熵变化(−ΔSmpeak)在微量替换后均有所下降,而Ce的替代所导致的下降幅度远大于铕的替代。并对Tc、Ms和−ΔSmpeak下降的机制相关机制开展进一步研究。
王馨,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摩擦学、焊接、先进材料表层改性及疲劳断裂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近3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Materials, Journal of Rare Earths等国际机械类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
0 5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杨淑珍副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A High-Accuracy Contour Se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Dense Cluster of Mushrooms Based on Improved SOLOv2”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GRICULTURE-BASEL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区期刊。
研究了面向密集重叠、基于实例分割的蘑菇子实体中心点高精度定位方法。在SOLOv2的上采样阶段融合PointRend,通过增加精细特征,经双线性插值上采样翻倍提高分辨率,自适应地选择TOPN特征像素点进行迭代优化实现对实例掩膜的精确预测。提取实例掩膜轮廓,基于角点分割、智能提取最长子轮廓分类拟合,有效剔除了干扰子轮廓的影响,能更好地修复缺失轮廓。密集重叠子实体中心点定位偏差为0.3%,该工作为密集子实体簇的高效无损采摘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高精度识别定位方法。
杨淑珍,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工业智能制造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及计算机视觉、智能控制技术。主持参与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兴农重点攻关计划、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产业提升项目等项目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申请专利18项,多数已获得授权;并获得数项软件著作权。
相关链接:
供稿 | 科研处
排版 | 廖思涵
编辑审核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