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为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记使命责任 勇于创新争先
引领学校科技创新发展
学校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活动
通过展现学校创新团队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仅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
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职员工
不断增强使命担当
为学校发展和青年人才
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潜心应用基础研究,集智攻关谱写新篇。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深耕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学科科研平台,紧密围绕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锚定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将应用基础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结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为社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本期目录
1.Direct Fabrication of Cu(I)/4A Assisted with Molecular Complex toward High-efficiency CO Selective Adsorption from H2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suschemeng.4c03467
2.Achieving 19.72% Efficiency in 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through Electrostatic Potential-Driven Morphology Control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5499
3.Fluorocarbon-based Solvent-Bath Annealing for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3400
4.Enhancement of Solar-to-Thermal Properties of Multiple-Point Cu2O/Tin Plasmonic Nanofuid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5523
5.A Gradient-based Strategy to Construct Efficient Heat Conduction Path for Arbitrary Configuration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24.125931
6.Chitosan, Alginate, Hyaluronic Acid and Other Novel Multifunctional Hydrogel Dressings for Wound Healing: A Review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3.124321
1
能源与材料学院肖永厚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Direct Fabrication of Cu(I)/4A Assisted with Molecular Complex toward High-efficiency CO Selective Adsorption from H2”以封底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
成果简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Cu(I)改性八面沸石4A制备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制备过程中亚铜离子的聚集,可直接合成具有双峰微孔孔径分布的Cu(I)/4A。与未改性4A分子筛相比,Cu(I)/4A表现出优异的CO吸附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这使其在深度分离CO/H2中有很大应用潜力。
作者简介
肖永厚,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多孔吸附材料开发及其在吸附分离中的应用;高纯化学品制备(高纯气体、甲醇纯化等);气、液原料脱硫(天然气/烯烃脱硫、燃油脱硫);废水处理(新型药剂、工艺等);工业催化(低碳烯烃转化、NOx选择性催化氧化脱除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基金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合作项目。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Fuel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国际专利7项。
2
能源与材料学院崔永杰博士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Achieving 19.72% Efficiency in 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through Electrostatic Potential-Driven Morphology Control”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
成果简介
论文提出将基于分子表面静电势(ESP)的分子描述符作为第三组分筛选的标准。非对称受体BTP-OS的总的平均ESP值较低,分子极化指数较大,从而被选择引入到PM6:L8-BO体系中。这种第三组分引入会导致ESP诱导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与给体的相容性降低,从而优化三元共混体系的多尺度形貌。最终,三元器件实现了19.72%的光电转换效率,这是基于PM6:L8-BO三元器件的最高效率之一,同时器件具有较高的激子解离和电荷收集效率、较低的能量无序和非辐射能量损失。另外,在PM6:BTP-eC9和D18:N3体系中也同样得到了效率提高,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普适性。该工作不仅为选择第三组分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原则,而且为优化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框架,有助于推动跨不同材料系统开发更高效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作者简介
崔永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理论模拟及其器件物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近五年已参与发表SCI论文32篇,被引用100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含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在材料化学领域主流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Sci. China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的授权。
3
能源与材料学院王鑫博士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Fluorocarbon-based Solvent-Bath Annealing for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
成果简介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溶剂浴退火的新型氟碳溶剂,通过全向退火实现均匀的热传导并建立了微环境以增强晶体。通过比较两种氟碳化合物溶剂全氟癸(PFD)和全氟甲苯(PFT),详细研究了此前被忽视的碳氟化合物和钙钛矿前驱体溶剂之间的溶剂-溶剂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具有更强DMF/DMSO可萃取性的PFT能够诱导溶剂化中间体更快速的成核,形成具有较少缺陷和抑制界面复合的高质量钙钛矿晶体。最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表现出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24.26%)和用于不用类型钙钛矿材料组合的可重复性。这项研究证实了一种有前途且有效的溶剂浴退火方法来制造良好重现性和可扩展性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作者简介
王鑫,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调控、电子传输层材料、器件稳定性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上海市启明星培训“杨帆专项”,以及多项科技类横向。近3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国际能源、材料类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
4
能源与材料学院俞晓晓博士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Enhancement of Solar-to-Thermal Properties of Multiple-Point Cu2O/Tin Plasmonic Nanofuids”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
成果简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多点局域共振强化纳米颗粒光谱捕获吸收方法。通过将具有局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的TiN纳米颗粒分散在空心Cu2O纳米球中,形成多点式Cu2O/TiN复合纳米颗粒,当Cu2O/TiN体积比为8.4:1.6,体积浓度为0.015%时,其吸光率可接近100%,比纯Cu2O纳米流体高26.5%。在一个太阳的照射下,Cu2O/TiN纳米流体的温度可上升到57 ℃,比Cu2O纳米流体高15 ℃,Cu2O/TiN纳米流体的光热瞬时转换效率可超过99.8%。此多点式结构非贵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流体在太阳能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作者简介
俞晓晓,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流体、太阳能高效转化及利用,包括光/热转换,催化应用;新能源材料制备开发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扬帆计划。近几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Sustainable Energy & Fuels, Energy Technology, Solar Energy等国际能源类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
5
能源与材料学院宋梦譞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A Gradient-based Strategy to Construct Efficient Heat Conduction Path for Arbitrary Configurations”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期刊。
成果简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导热结构优化方法,该方法不使用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技术,而是直接应用其中的自动微分算法,在无需求解优化方程和设定人为准则的情况下,快速自动地设计出针对特定目标的导热结构。本方法可适用于多种边界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表现优于之前的方法。利用有限的高导热材料来构建特定的散热结构,以便将热源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冷端。
作者简介
宋梦譞,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传热与能源系统优化、植物工厂智能控制。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6
能源与材料学院陈诚副教授与其合作者撰写的论文“Chitosan, Alginate, Hyaluronic Acid and Other Novel Multifunctional Hydrogel Dressings for Wound Healing: A Review”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该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ESI高被引、ESI热点论文。
成果简介
水凝胶在伤口敷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壳聚糖、海藻酸盐和透明质酸等具有生物相容的聚合物凝胶因其性状与皮肤组织非常相似,并且具有高含水量、透氧性和柔软性等优异性能,可作为创面修复材料使用。该研究综述主要从材料学角度介绍了伤口敷料的发展、分类和功能,总结了典型的用于伤口敷料的功能性水凝胶的设计原理,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手段,分别描述了新型水凝胶敷料的前景。基于此,开展了一系列凝胶敷料的研究,成果将陆续更新。
作者简介
陈诚,能源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光子晶体传感器、生物功能水凝胶等。2014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与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 Applied Polymer Materials,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Materials Today Nano,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材料类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ESI高被引兼热点论文1篇。
相关链接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十六):他们在科普道路上发光发热,向公众播撒“科技的种子”
供稿 | 科研处
编辑审核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