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秒生产一台华为手机?揭秘华为“精益”管理

职场   2024-10-12 20:04   广东  

版权声明

来源:书享界(readsharecn),本文摘自《质量为纲》(田涛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导语

你知道组装一部手机需要多少个部件吗?你知道生产一部手机需要多长时间吗?2015年,华为生产一部手机需要10分钟,而现在只需要28.5秒。这是华为精益生产管理带来的生产周期、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改善。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以下内容希望为你打开思路。


《质量为纲》


田涛 主编


2006年3月,我正在工段现场处理QCC小组提案,部门经理老甘找到我,让我接口生产改善工作。从此,我成为精益团队的一员,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1

“蹲”出来的成果


第一个项目就要攻关一个“老大难”课题。那时的主流产品,是接入网室外柜。机柜与主板、模块、电源之间的连接主要靠螺钉固定,有的机柜用量多达上百颗,加工时常常出现漏装、松动等问题,浪费返工成本不说,还耽搁交付进度,是市场投诉的头部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每天去制造现场蹲点,这是我从日本精益导师增冈范夫那里学来的,他曾使丰田生产系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第一步靠的就是“现场现物”。


早上7:30,我就站到机柜安装现场,生产线加班我也加班。经过大半个月的观察,我统计出一个现象:95%以上的问题是由新员工造成的,老员工很少发生螺钉漏装、错装。


为什么老员工就能将事情一次性做对?我们把观察精力投到连续26个月保持零缺陷的老罗身上,分析他的每个作业步骤和细节,看到老罗每做完一个环节,都用手指着机柜,眼到、心到、手到、嘴到。


然而,这个方法虽好,可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让所有新人都完全地、熟练地做到也不太现实。于是,如何以老罗的优秀做法为基础,固化成可快速推广的措施,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天,我在新闻里见到中学生做选择题时会用到一种卡板,上面有固定条框的模型,可以很方便地涂答案,速度既快又不会少涂、多涂、误涂。源于此思路,我立即做了个卡板的工装,只要有螺钉的位置就空出来,而且标上螺孔的数字。拿给新员工试用,效果果然很好,只要把螺孔上标的数字打完,产品就加工完成,大大地减少了螺钉漏打的问题。


漏打问题解决了,螺钉打得是否牢固又如何解决?紧与不紧的辨别基准是什么?进一步观察老罗作业,发现他手上作业包含了高明的技巧,每次拧螺钉都按同一个垂直的方位,不偏不倚,正中靶心,一次到位。这样,我们又对卡板工装进行了改造,厚度以螺钉打紧时的厚度为标准,只有螺钉与卡板平齐,才说明打紧了。


综合这些,我们正式将作业方法标准化:每个螺钉拧5圈,将工装上标识的数字孔打满,自检时使用指向确认法,触摸螺帽与工装的平整度。这样,新员工也能快速上手,而且保证了质量,极大地减少了市场投诉。


后来,我们又进一步推动产品设计前端的改善,减少螺钉装配数量,从源头上简化了作业复杂度,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有赖于数据与资料,却都不如亲身深入现场了解事实情况来得透彻,改善只能从亲身实践中得来。


2

30天孕育出超短节拍的生产线


2012年年初,公司要求制造部探索手机产品自制的高质量和标准化制造模式。在此之前,华为制造很少有节拍短于2分钟、人力超过15人的组装生产线,而终端产品的特征是海量发货、装配作业多,每个工位的节拍时间要求控制在30秒以内、人力超过50人。


这种线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员如何分工,线平衡如何做,设备如何布局,物料如何摆放,产出如何管理,异常如何处理,如何管理开班和收班,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充分考虑。


带着疑问,我和终端业务主管调研了业界先进的生产方法,同时借鉴无线产品全流程拉通样板线的改善经验,结合自制厂房现况,初步设计了产线布局方案并进行了模拟运行。再经过一周的忙碌,第一条手机生产线组建完成。


可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我们发现,虽然产线运行正常,但生产效率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沉下心来,聚焦现场找根因,发现在业界的先进产线,测试工位的8台电脑显示器是竖立、错位放置的,操作距离很短,一个工位、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作业,而我们却是横向排布,需要三个工位、三个人;别人的垃圾回收是在桌面挖了孔,丢垃圾不用弯腰,直接扔到手边的孔中即可……此类有些琐碎、貌似无关痛痒的细节,却直接决定着效率的高低。


这一次,我们记录了300多个改善机会点,经过两个月的整改,在车间、NPI、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自制的生产效率终于得到大幅提升,达到了业界先进水平。


3

30秒的动作分解成1000段


制造部的追求是先将业务简化,按一个流生产,再做到带有人的智慧的自动化,最终实现精益的理想模式。终端产品具备海量制造的特征,持续提升效率是必然的选择。手机加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很高。为了消除隐性的浪费,一定要对各工序进行录像,剖析每个细小的浪费动作。


刚开始,我在录像里看到很多取放、调整、移动等环节的问题,但讲不清具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了解到专业录像处理可以一帧一帧地慢速播放,便将这个方法延伸到现场改善中,总结出“帧级”动作分析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伸手、抓握、放下等零点几秒的细微动作。


方法找到了,但真正使用时发现这不仅需要智力投入,还是个体力活。譬如手机组装安装同轴线/接近光小板工位,作业时间是35.92秒,与全流程统一的生产节拍时间相差7.11秒,这个瓶颈要消除掉。怎么办?


我“祭”出帧级动作分析这个法宝,每移动一帧画面就得按一下电脑左键,分析35.92秒(30帧/秒),按每帧0.03秒算,就要点击电脑1197次,中间还不能出错。


每次的作业状况记录到表格上,还得分出是左手动作还是右手动作。30秒/工位的动作往往需要分析大半天时间,一个工序的录像分析下来经常搞得我头昏眼花、脖子酸痛。


在完成第一步的数据分析后,我又运用精益专业知识对浪费进行分类,区分每个动作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改进空间,如移动取料浪费0.64秒、重复扔离型纸浪费0.12秒、弯腰放空托盘浪费0.40秒。


通过动作细化分析,此工位共发现了28个问题点,浪费时间8.62秒,占比24%,预估改善后C/T可降至27.3秒。我们的改善措施,包括搭建空盘回收架,员工顺手放空盘,耗时减少2秒/次;制作圆筒放置盒,同轴线呈立体放置,减少交叉混放,取用时间从1.52秒降到0.24秒……


就这样,我们完成了终端样板线50多个工位细微动作分析,找出几千个浪费点并落实改善措施,使整机装配产出数量提升了60%。如今,“帧级”动作分析法为改善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我成了见证者、实施者、传承者,使终端的改善步入细微动作(1/100秒)的观察、秒级改善的新领域。


4

按生产节拍产出,每班次、每条线多做126台手机


2015年,为了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制造部要求终端样板线必须尽快做到连续流生产,全流程实物和信息一个流作业。这就好比产线一旦运转起来,就要像河流一样,不间断地流动生产,中间不能出现停歇和断点。


初步数据显示,从SMT到整机全流程涉及的组织环节超过10个,调度和排产6个以上,加工周期超过9天,单线单板在制超过4天。问题千头万绪,流程的“水”很深。


我们对每个环节深入调查,顺藤摸瓜,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画出了现状的价值流程图。另外,还区分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最终确定未来全流程一个流的价值流,其中按节拍时间产出非常关键。


节拍就像人的心脏,心脏有节奏地跳动,身体才有了生命。产线也是如此,节拍一旦确定下来,就决定了每台手机的产出时间,各个环节的产出时间必须受到这个节拍的约束。


我们的节拍是28.5秒,也就是说,28.5秒就有一台手机被生产出来。所以理论上,每天的第一台手机,应该在8点30分28.5秒诞生,可实际情况却是,上午9点30分左右才能见到第一台手机。那3600秒的时间去哪了?


原来,夜班人员下班后会将物料等集中回收,以防丢失;白班人员上班时先要将手机等物料、半成品拿出来放到工位上,点清数量,才能开始生产,这相当于浪费了60分钟。


我想到了超市货架上的货物晚上也没回收,借鉴超市管理,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提出设置标准在制品、巡回物料补充、产品标识定位、生产数量实时监控、作业定人定岗等多条措施,方案得到认可。试行后,上午8点30分28.5秒,首台手机产出,每班次、每条线能多做126台手机。


改善无止境。经过终端生产、制造工程、制造质量、研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终端样板线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物流模式进行了多达五次的快速迭代,全流程加工周期降低了42%,保证了手机按28.5秒的节拍时间逐个产出,终端制造模式实现了从乱流到整流生产的突破。(完)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华为管理之道》

书享界
华为管理培训·数字化转型培训。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学习华为三部曲》《华为数字化转型》《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作者邓斌先生创办。商务助理 V xin号:1501415668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