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奶奶“帮工”忙【把日子过得更甜更幸福(十四)】

旅行   2024-11-01 16:03   浙江  


“干这个活能练练手脚,拉拉家常,还能帮上他们,我很乐意。”

11月1日,记者在泉溪镇泉东上潘新村见到92岁的奶奶潘玉球时,她正双手并用熟练地排列着一个个套筒,脸上洋溢着快乐。



这是泉东上潘新村村民赖胜作的家里,夫妻俩和父亲、“奶奶”一起干着来料加工的活,这便是这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常。


赖胜作的妻子蒋旭英今年48岁,是这个来料加工作坊的负责人,“老板会送货上门,做好的货也会来拉走,我足不出户就能上班。”她一边跟记者介绍,双手一边麻利地干着活。而坐在她对面的搭档——92岁的潘玉球,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她干活的娴熟程度并不亚于蒋旭英。



其实潘玉球并不是赖胜作夫妻俩的亲奶奶,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几十年来夫妻俩一直跟同村的潘玉球关系很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搬迁下山后,我们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照应,就像一家人。”潘玉球说,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现在的幸福日子,想想都开心。



19岁那年,潘玉球从新宅镇山区安村嫁到另一个山村——上潘村,靠种地、摘茶叶把五个儿子拉扯大。“那时候东西不值钱,卖一头猪要走至少十五里路,要好几个人抬,工钱发发都不划算。”潘玉球说,她在上潘村里待了将近50年,快70岁的时候,等来了县里的下山脱贫政策。


“那时候听说要搬下山,特别开心,我们是第一批搬的。”潘玉球说。


“您当时为什么这么着急下山?”记者问。

“因为儿子在山里娶不到媳妇。”这是老人最朴素的愿望。


不同于很多老人“安土重迁”的想法,潘玉球的眼光还是放得比较长远。在不需要做任何思想工作的情况下,潘玉球带着全家早早地在上潘新村附近租了房子。


彼时

上潘新村还只是

一大片的稻田和菜地

而对于上潘村人来说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刚搬下山,奶奶就找到了糊纸盒的活,比我们都先找到工作。”赖胜作打趣道,“不过我23岁下山,第二年就娶到了媳妇。”



搬进新村后,潘玉球一直住在三儿子家。下山后的她也终于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带我去宁波看孙女,去义乌逛小商品市场,武义的很多景区我都是第一次去。”但因为三儿子常年在广西开店,她便经常来赖胜作家串门。加上村里的老年食堂每天都能给她提供免费的午餐和晚餐,闲不下来的潘玉球想找点事情做。


四年前,跟着丈夫做了十几年水电装修的蒋旭英为了照顾家里,开始创业,在家做起了来料加工,潘玉球便成为了她最早的帮手。加工坊主要接办螺丝套筒、加工包装等业务,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加工包装需求,已与周边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几年下来,奶奶已经成为了蒋旭英最默契的搭档。

现在,蒋旭英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排列套筒子要分大小和正反面,机器取代不了人工。”因为忙不过来,她今年还找了两个退休的村民来“上班”,每个月能让他们增收两三千元。


“只要做得动,我想一直做下去。”有活干,“儿媳妇”就有钱赚,这是老人现在的朴素愿望。



如今

上潘新村在

“共富工坊”的哺育下

全村共有

19个来料加工点


“来料加工的工作灵活简单且不受场地限制,充分带动留守老年人和农村全职妈妈等闲置劳动力在家就业,帮助低收入农户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真正做到了‘把工作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共建‘家门口就业’增收机制。”村党支部书记吴拥军介绍。


共富增收只是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泉东村以新时代“千万工程”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立足该村所处百泉之乡、曲水故里的基础优势,全力推进背街小巷风貌提升和新时代田园风貌提档改造,建设集便民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城市书房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优化“15分钟品质生活服务圈”。

据悉,去年以来,该村新增停车位100余个、电瓶车充电桩300余个,笼式足球场、会客服务厅、休闲公园等5个,创成2A级景区村庄。



记者:应佳丽 廖功亮
编辑:朱嘉谡
二审:雷晓挺

三审:陈向江 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回顾


今天,向他们致敬!
注意!武义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出炉!武义省级精品+1!

武义发布
“看武义”最主要的展示窗口 ,“知武义”最权威的发布平台。这里有您“想找的”民生咨询,“想到的”美丽武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