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鸿飞:脚板底下出好新闻【记者节专稿 | 回顾·展望】

旅行   2024-11-09 12:45   浙江  


编者按:

在时光的长河中,新闻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着社会的前行之路。新闻人是时代的记录者与推动者。为庆祝第25个记者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记者节专稿|回顾·展望”专栏,邀请25位老新闻工作者,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回顾自己的媒体工作生涯,亲历的重大事件以及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想,祝福、寄语融媒体中心未来的发展,充分展现老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助力武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来,他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现场,写出一篇又一篇沾泥带土、热气腾腾的优秀作品;共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80多个,在《中国记者》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新闻论文,出版新闻专著《鸿爪集》等作品8部共计200余万字。


他,就是县融媒体中心原党委委员陶鸿飞。



回首往事,陶鸿飞说,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撰写的稿件成千上万,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进入武义日报社不到一年时间里写出的两篇文章。



1996年底,陶鸿飞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武义日报社。仅仅过去不到4个月时间,他采写的近3000字通讯《靠奋斗,东弄源曙光在望;等扶持,上陈人坐失良机》,在《武义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几天后,《金华日报》将其作为重点稿件,在周末版头版头条刊发;《农村信息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人民日报》(华东版)在头版刊发,并为该文配上编者按:要脱贫须先立志。这也是武义日报记者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


1997年11月下旬,陶鸿飞采写的新闻稿《武义县村委会换届选举出现两极分化(引题)富裕村候选人纷纷 贫困村候选人寥寥(主题)》,在《武义日报》头版刊发后,《金华日报》《农村信息报》《人民日报》(华东版)《农民日报》皆在头版刊发。特别是《农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该文,并配发评论《值得注意的问题》。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早间报摘”栏目均对此文作了介绍。过了几天,又一消息传来:时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对该文作了批示。


好新闻

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

时隔近30年

回顾这两篇翻山越岭

跑出来的新闻

陶鸿飞记忆犹新


1997年,正是我县下山脱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当年4月,陶鸿飞在回老家桃溪镇陶村时,得知该镇东弄源村顺利下山而上陈村裹足不前的新闻线索。他敏锐地觉察到,把这两个村结合起来写,会是一篇意义重大的好新闻。随后几天,他先后前往这两个村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当时,交通条件落后。”陶鸿飞回忆说,“去上陈村采访时,我孤身一人坐上陶村通往大河源的公交车到达子坑岭头。然后沿着人迹罕至、两旁森林密布、坑洼不平的盘山小道,花了两三个小时步行8个多公里,才到达大山深处的上陈村。”而在采访村委会换届这条新闻时,正值寒冬,大雨如注,几天采访下来,他的一双黑皮鞋都泛白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回顾多年新闻工作,陶鸿飞认为,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四力”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增强“四力”,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彰显才干、发挥特长;只有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相互贯通,才能创作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好报道。





“‘四力’中,脚力是基础。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要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去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寻常百姓家多走走、多看看,用脚去丈量广袤大地,用心去体会人间百态,这样才能真实描绘出更多感人、动人的故事。” 陶鸿飞说。



记者:陶峰松
编辑:朱嘉谡
二审:雷晓挺

三审: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回顾


何淑芝:“勤俭嫂” 从未作别
朱剑峰:武义营商“软环境”越来越好

武义这两个工坊,被省里看上了!

武义发布
“看武义”最主要的展示窗口 ,“知武义”最权威的发布平台。这里有您“想找的”民生咨询,“想到的”美丽武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