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时光的长河中,新闻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着社会的前行之路。新闻人是时代的记录者与推动者。为庆祝第25个记者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记者节专稿|回顾·展望”专栏,邀请25位老新闻工作者,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回顾自己的媒体工作生涯,亲历的重大事件以及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想,祝福、寄语融媒体中心未来的发展,充分展现老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助力武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闻工作者
表面光鲜
其实背后却相当辛苦
回顾我多年的
新闻工作生涯
新闻作品的成色
始终与付出的辛苦程度
是成正比的
发表于三年前的长篇人物通讯——《老董之退》是颇为典型的例子。
我县的异地搬迁、下山脱贫工作是一张金名片,也是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富矿”。在县委报道组工作的十年里,我无数次采访过县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几乎每年都要跟随老董奔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或寻访村民下山前的老村庄,或在村民下山后的新村落走家串户。因为履职需要,我每次采访老董时,其目的都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记者采写赞扬老董的新闻作品也是多如牛毛。当老董离开县政府大院的那一天,我想着一定得单独写一写老董,这也是我多年的心愿。《老董之退》采访过程断断续续二十多年,文章标题构思两年,稿子撰写、修改持续一个多月。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老董之退》一文在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农商银行联合举办的“农商银行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中荣获特等奖。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年的积累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养成了天天看报纸的习惯,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出差,无一例外。其实,一个“看”字无法准确描述我的状态和心情。我所谓的“看”准确地说叫琢磨、揣摩和研究。什么样的题材能上头版?什么样的稿件能发头条?为什么标题这么取?为什么要那般开头,这般结尾?总而言之,我会尽心领会编辑的意图。多年的坚持和思考让我的苦心得到了回馈,我的稿件头版上稿率比较高。有一年,我在《金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17篇稿件,位居金华各县(市、区)报道组个人第一名。
多年来,我对新闻稿件标题的拟定总是倾注极大心思,拟标题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正文写稿的时间。我曾经拟出过很多出彩的标题,比如《跟着太阳跑企业,随着月亮串农门》《让不下蛋的凤凰挪窝》等等。其中有一篇通讯题为《“糊涂账”伤了民心 “明白墙”乐了百姓》,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四级党报刊发时,标题均一字不改。有的标题几年之后还让同行或读者津津乐道。
借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盛名,我的文字走进全球南非首脑峰会。“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我与《金华日报》的记者携手成了“吹哨人”。全国劳动模范李明焱、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陈水跃……一个个武义的风云人物从我的笔端流淌,饮誉之江大地,扬名全国。
在我县跨越式发展征程上,在全县上下书写后发赶超、下山脱贫、“后陈经验”三篇文章中,我始终用苦心孤诣的姿态,为我县摇旗呐喊,或涓涓细流,或气势磅礴,用一头银发换来我的人生“第一春”。
我家庭院有两株腊梅,每年冬天它总是悄悄提醒我:严冬已至,春天还会远吗?它“俏也不争春”的品质,愈寒愈香的气质,对寒冬的坚守,对春天的执着,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当记者要学腊梅
做一个“苦记者”
才能书写出“甜文字”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尤其是纸媒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热盼《武义报》借助新一轮改革的东风,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勇立潮头,争做武义广大读者、观众的“大先生”。
三审:许军 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