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专栏:现在我的孩子学AI,就会有好工作吗?

文摘   2024-10-19 10:29   黑龙江  
报专业真的应该像炒股一样赌吗?



一、像选股票一样选专业的时代

如果说这几年有什么公认的大风口,恐怕首选就是AI。

在今天的硅谷,只要你是学AI的,大学毕业起薪都是10万美金,挖角资深人士更是百万美元起步。就连移民项目,只要你的专业跟AI沾边,似乎都更容易成功。你看,连马斯克都出来说: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大战,是他见过的“最疯狂的人才战争”。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亦然。这个月刚发布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人工智能产业43%的应届生岗位起薪在3万元以上。

这个背景下,顺理成章的供给侧变化是:今年3月份,教育部宣布撤销1670个专业点,同时新增1673个专业点。最引人注目的对比是,许多高校撤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增大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关专业。(当然个人疑惑的一点是:专业加上了,能教的老师有多少?)

 ▲ 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局部)

作为一个既往求学和职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多年来,很多朋友亲戚遇到孩子考学报专业的时候都会来问我几句,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教人报志愿已经成了一项生财之道——很多家长为此可以花几千上万块咨询费。

看上去是不是特别像买股票?几千个专业说撤就撤,就像几千支股票说退市就退市。同时,几千个专业说加就加,就像又有一大批新股开始上市集资。但是,家长和孩子们,跟股民不同,在这个游戏里他们没有退路,于是有人信股评家,有人闭着眼赌一个,也有人随大流追涨,当年房地产业热火的时候追土木,IT行业热的时候追计算机,如今只有计算机也不够的,就开始追人工智能……

可是,报专业真的应该像炒股一样赌吗?一个孩子的人生方向选择,跟专业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大吗?

▲ 2024年,江苏省某志愿填报大会现场

在见证过自家孩子和很多后辈的人生后,我想说的是:

没有所谓好专业,只要与兴趣对口,否则到一定岁数还得改回来。

如果你想选的是未来,那么——城市>学校>专业,城市为王


二、为什么选城市这么重要

对于这个排序公式,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解释:

第一选城市,决定你的视野;第二选学校,决定你一生的朋友圈;第三选专业,决定你在哪条赛道上(不行还可以换赛道)

具体到不同起点的孩子,这个公式也可以灵活调整。

比如,乡村子弟、小镇青年,或者说非一线城市青年,上大学绝对要首选城市,再选学校,最后选专业,因为这些人最应该提升的是眼界见识,知道现代社会怎么运作,结识最优秀的老师、同学、同事,哪怕自己将来要回去建设家乡,大城市的经验与人脉都是有用的。

再比如,本身就是一线城市长大的孩子,可以站在全球视野上去选择城市——去更发达的地方去打开眼界;否则,可以考虑首选专业,次选学校。大城市的起点,可以让专业选择向兴趣靠得更近一些,将来少走一些弯路。而学校,可能是你创业的校友群。朋友圈越多、差异化越大,说明你的人生越丰富。

四年前,有一位云南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问我在报志愿上有什么意见。虽然我知道,云南人都是“家乡宝”,但还是对他说:尽量让孩子去一线城市上学,离父母越远越好。

▲ 2021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西方绘画500年》展览现场。图右为戈雅原作。

我希望云南孩子来北京,也希望北京孩子能去云南,去上海,或者走出国门看看。以前“北京孩子离不开北京,上海孩子离不开上海”的惯性早就该放下手了。

今年,那位云南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家长希望她去成都,但是她就是喜欢北京,朋友闺蜜也都在北京,所以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北京,加入了一个NGO组织。

也许有人会说,城市>学校>专业,是报考人文类考生的排序,其实对于理工科专业也一样。

谁知道未来科技会把人类带到什么方向?你在和机器人同一个赛道上赛跑?肯定没戏。比体力、比耐力、比算力,人在机器面前统统没有优势。未来你将从事何类工种、跳几次槽也未可知,只有打开眼界,同时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弱项上用力,才有赢下来的机会。

机器人做不了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圈层、网络、交流,形成社群或文化。

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未来的本质都是选圈层。城市>学校>专业,按这个顺序都选,你的生活圈层会逐渐精准

城市,决定了你的身边聚集的都是哪些人;学校,可以是你寻找同好、同路和创业伙伴的圈子;专业,会决定你在圈层里的位置和资源。

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说过,人要有“差异化生存”——就是你拥有不同地方的生存经验,相当于你过了好几辈子,你拥有过另外一个人生。生活在全球化城市的年轻人,要去不发达的地方汲取经验;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人,一定要去发达的地方取经。



三、你适合选什么样的城市


网上曾经有个热贴,叫做《我为什么不选兰州大学而选非985的上海大学?》。

我简单搜索了一下,这个贴子最早出现在2017年。但关于应该上“一线城市普通大学”还是“普通城市985大学”的争议,至少存在了十几年。而曾以“兰大现象”闻名的兰州大学,90年代就以虽地区偏远、经济低迷但教学质量高、学习氛围好而著称;上海大学,则曾经是够不着名牌大学但又想去上海的考生首选。

有些人说“结婚是人的二次投胎”,其实,选城市也差不多,本质上都是通过一个选择改变整个人生轨道的方向。

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关键看你的需求,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了将来要留下来的城市,这直接影响你的就业、眼界和发展方向。大城市化意味着机会、苦拼和高房价,也意味着晋级;中小城市则意味着温暖、回归,也意味着停滞、养老。

在这个问题上,我家的老二是吃过后悔药的:他本来想去加拿大东部的多伦多上学,但后来还是选了本地(温哥华)。等他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在他擅长的电脑原画设计方面,多伦多的机会比温哥华更多,温哥华温吞的城市气质也不适合他发展。我觉得,将来如果找到机会,他还是会去多伦多闯一闯。

一个城市是不是你的菜,能不能支撑你的兴趣特长发展,这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你想做服装设计师,就不可能连巴黎都没去过;如果你喜欢创业的气氛,那么深圳可能是个理想的地方,那里的节奏、人群、精神状态都会给你的热情加成。如果你寻寻觅觅之后发现自己更向往小城市的安宁和慢节奏,那也恭喜你,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 深圳市科学馆在2022年建成创客共享空间

回想起来,我就是从北方“落草为寇”到南方工作的,完成了我的南方社会大学。在我上学那个年代,广东往往被认为文化底蕴不深,“文化沙漠”,但我真正身处南方,才知道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文化如何开枝散叶,知道了所谓固守“正宗”的狭隘。而且,广东人性格里的讷于言,敏于行,善于行动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我。

你是哪里人,不决定你是谁;你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在哪里,才决定你是谁

在百年前传统社会,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村庄走完人生。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然后终老于斯,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因为你没有享受时代发展红利,看到人生价值的其他可能。



四、年轻,是走弯路的资本


作为过来人,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我一向主张,年轻人要多试错,多历练,趁着有试错成本的时候做做多项多选题。如果一直耗到中年,才发现当年选择的人生不适合自己,再玩一回“中年出走”虽然不是可以,但是心气、能力、机会,与年轻时恐怕没法比。


选城市,不仅仅局限于高考上学,哪怕是实习、gap、旅行、出差,你都能找找和自己契合的城市,哪怕只是过上一段。体验一番,这就是人生丰富多彩之处。

▲ 第三届上海复古骑行大会上的年轻人

对未来城市选择的方向,冒昧给国内的年轻人提几条小建议:

第一、城市要对你的口味和“命理”。怎么说呢?要能够助你、补你的城市才是你的菜。

第二、大城市难进也得进,先考上那里的大学再说。专业是可以换的,而且工作后还不知道哪个专业用得上。对此,北上广深是优先,其次是杭蓉武天等。

第三、一座城市的未来要看人口净流入量。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净流入量,更准确地说,是年轻、有想法、有梦想的人口的净流入量。在这点上,没有哪座城市能与深圳相比。

第四、一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或发展后劲儿主要靠年轻人口,接纳外来年轻人口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点。谁能包容“漂族”,谁就能取得未来城市竞争的胜利。所以,未来,我更看好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潜力。

总之——选城市就是选一个更大的大学,选大学就是选一个更大的院系,而选专业就只是选个专业。



作者:肖锋,社会趋势观察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在大时代,过小日子》《阶层跃迁》等。

图片编辑:林郁
图源:bigbigwork/网络/freepi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更多肖锋老师文章:

肖锋专栏:我被一个9岁的小孩教育了

肖锋专栏:大学毕业=0,为什么我敢说大学不重要!

肖锋专栏:好老师是你一生的福报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社群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使命:教育使人类更幸福。 愿景:让幸福教育成为时代主流。 擅长:以读写入道,用阅读写作做幸福的教育。目前已经带领6万名孩子幸福读写,培养5000名读写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