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的年俗风情》
在阜平,腊月的来临如同吹响了过年的前奏,整个农村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又欢乐的氛围中。当凛冽的寒风吹过山间,村民们的心却被对新年的期待捂得火热,一场充满传统与温情的过年准备就此展开。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了大扫除。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人们要把屋里屋外、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着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大人们拿着扫帚、抹布,孩子们也跟着帮忙,虽然小脸冻得通红,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
大扫除过后,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了。在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背着背篓,提着篮子,精心挑选着各种物品。各种蔬菜、水果、干果,以及过年时招待客人的糖果和点心是必须要买的。
对于乡亲们来说,制作豆腐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准备。提前泡好的黄豆被磨成豆浆,然后经过过滤、煮浆、点卤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刚做好的豆腐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的豆香。一部分豆腐会被切成小块,放进盐水里腌制,制成美味的咸豆腐;另一部分则会被用来做炸豆腐,过年的时候炸豆腐可是猪肉炖粉条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了豆腐,蒸馒头也是腊月里的一件大事。爹和娘早早地发好了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揉面、整形、上蒸笼。蒸笼里冒出的热气弥漫在屋子里,带着浓浓的年味。为过年准备的馒头,形状必须是圆的,出锅时要在中间点上一个红点,明知道红点是用大红纸活上白酒做成的,却总是争着从馒头上抠下那个红点放进嘴里,仿佛是人间最好吃的美味。
腊月中旬,开始做腌猪肉和卤凉肉。猪肉切块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上大锅煮熟再上糖色、抹盐、放到缸里灌猪油。猪肉变得色泽红润,香气扑鼻,成为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在准备年货的同时,各种传统的习俗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那一天要把灶台从新打扫一遍,希望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味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喜庆的灯笼挂在屋檐下,整个村庄都被装点的红红火火。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们则一边忙碌着,一边相互交流着过年的喜悦。
过年的特色美食中,炸油糕是必不可少的。和好的黄米面里包上芝麻、红糖或枣泥,然后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酥脆。刚出锅的油膏香气四溢,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到了除夕这一天,一家人早早地就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杀鸡宰鱼,女人们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饺子、还有各种蔬菜和肉类,满满当当的一桌,充满了家的味道。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刻。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然后大家一起守着14寸的黑白电视机看春晚、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村庄顿时被鞭炮声淹没。烟花在空中绽放,照亮了夜空,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拜年。每到一家,都会收到长辈们准备的糖果和花生瓜子,孩子们的口袋里装得满满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阜平的农村,过年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这里的习俗和美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亲情的温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或许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那份对新年的期盼和对亲情的珍视,却永远不会改变。
正月里,还有各种热闹的活动。村里会组织扭秧歌、舞龙舞狮等表演,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欢快地舞动着,为新年增添了更多的喜庆气氛。
亲戚朋友之间也会相互走动,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孩子们则在院子里放鞭炮、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会有一场热闹的红火表演。各种造型精美的花车带领各乡镇的花会表演队到县城集中汇演,人们看红火表演、猜灯谜、吃元宵,在欢乐的氛围中为这个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阜平县从腊月到过年,是一段充满温馨、欢乐和希望的时光。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的年货和美食,用传统的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让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