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叶扁舟,漂泊在岁月的洪流里。而家族,则像是那稳固的港湾,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和记忆。对于我来说,探寻家族的历史,追溯祖辈的足迹,是一次深刻而又充满敬意的旅程。
我的家族,始于石家庄晋州市城南张家庄村
始祖张荣界 清雍正二年(1724 年)诞生在晋州那片土地上。在岁月的流转中,到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他肩挑货郎担,带着全部家当,独自一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经正定、灵寿、行唐一路向北来到了阜平城。从此,家族的命运就与阜平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当时的乾隆皇帝也是在那一年,到五台山进香,途径阜平城,或许在迎接乾隆皇帝的阜平乡民里,始祖张荣界这位初到阜平的肩挑货郎担的年轻人,就在人群中和乾隆皇帝庞大的护送队伍擦肩而过。那一年乾隆39岁,始祖张荣界26岁。
始祖张荣界在阜平城做买卖,靠积蓄在城北 8 华里的照旺台八亩台村买地置办家业。在这里,他娶妻生子,开启了家族在这片新土地上的繁衍与传承。乾隆十八年(1753 年),远祖(二世祖)张清山出生,为家族的延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量。随后,太祖张祮(三世祖)在乾隆四十年(1775 年)降临人世,家族的脉络逐渐清晰而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烈祖(四世祖)张元亨、天祖(五世祖)张诰相继出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生活,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先后在县城双庙、瓦窑、东湾、东寺、东坑等村庄和县城各地置办家产。
高祖(六世祖)张德荣时期,家族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迁--分到了瓦窑村的房产。这一变化,不仅为家族提供了新的居所,也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曾祖父张之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坚守和奋斗,传承着家族的勤劳与坚韧。而我的爷爷张业成,也是家族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父亲1950年出生,1974年和母亲结婚,婚后靠着辛勤劳劳作、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把生活经营的有声有色,携手度过了50多个春夏冬秋,如今他们七十多岁了,已是金婚之年,生活虽平淡但也算幸福美满。
1979 年,我出生。然而,在我4 岁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关于爷爷的记忆,虽然只剩下那么一丁点,但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记忆中的爷爷,身体不是特别好,冬天头戴一顶旧毡帽,经常在墙根下晒太阳。那温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定格成了一幅永恒的画面。
尽管爷爷与我相处的时光短暂,但他却是家族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所秉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通过奶奶的讲述,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奶奶卢士荣,1925年出生在县城第一山村,奶奶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与了特别多的教导和培养,叔叔大伯和姑姑们过年过节给她送的好吃的,她都舍不得吃,总是留给她的孙辈。2008年正月十四,奶奶去世,享年84岁。至今,家里还保留着一本老式户口本,上面依然有奶奶的名子,前段时间偶然翻看2004年我结婚时的婚礼录像,在期中一桌婚宴上,看见奶奶在开心的和街坊邻居在说笑,那一年奶奶80岁,或许这段视频和户口本上奶奶的名字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唯一的影像和痕迹。
2008年那个春天,奶奶和爷爷葬在一起,他们的坟后面是曾祖父和曾祖母的老坟。
每年清明节和寒食节,我都会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跪在坟头给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磕头,总会想起余光中的那句名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从始祖张荣界离开晋州,独身一人来到阜平闯荡,到一代代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家族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书籍。每一代人都在其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共同构成了家族的传奇。
在这漫长的传承中,家族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血脉,更是一种精神。那是始祖张荣界勇于开拓的勇气,是先辈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韧,是对家庭、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责任。
家族的传承也体现在家庭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中。长辈们通过言传身教,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而族谱,作为家族历史的重要记录,更是承载着先人的荣光与期望。每当翻阅族谱,那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故事,仿佛都在诉说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它让我明白,自己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员,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家族的荣誉息息相关。
如今,社会在不断变迁,但家族传承的意义却从未改变。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梦想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回首家族的历史,自豪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成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家族的传承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每一次努力,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家族的致敬和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