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
重阳节,起源可追溯到汉代,至唐代正式成为民间节日。1989年,我国定重阳日为“敬老节”,2012年全国人大立法,定重阳节为“老年节”。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老、敬老、爱老的情感,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推荐阅读、诵读经典,向长辈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长辈们的浓浓感恩之情。
一、重阳节的习俗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图绘有重阳登高、吃重阳糕、赏菊等民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西京杂记》一书也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一)登高
登高眺远,融入自然,是重阳节最为传统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二)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是中国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因“糕”与“高”音同,与重阳登高风俗相呼应,人们以吃糕代替登高,寓意步步升高。
图:清末上海卖重阳糕,图片来源:《中国招幌辞典》
(三)插茱萸
晋朝《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为“上九”,此时茱萸颜色变红,采来插于房内,可起辟恶气御冬之效。茱萸是重阳节特有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标志,因而重阳节有“茱萸节”的别称。
图:密果吴茱萸,图片来源:《浙江省常见树种彩色图鉴》
(四)赏菊
说到饮菊花酒和赏菊,就会提及陶渊明。陶渊明《饮酒》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赋予了重阳赏菊之无限雅趣。
重阳节前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也是各类换季病疫高发的时期。古人通过佩茱萸、饮菊花、食蓬饵等方式,以达到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保健身体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中的重阳
重阳节的习俗,已成为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道:“重阳节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
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也描写了重阳节赏菊赛诗、举办螃蟹宴的情景,史湘云和宝钗商议吃螃蟹、赏菊花,拟好“菊花诗”题十二道,黛玉以《咏菊》《问菊》《菊梦》在诗会中夺魁。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三、重阳节与敬老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虽形式多样,但都意在去灾求福、团聚祈寿,蕴含着浓浓的尊老敬老精神。重阳时节,南北朝讲《孝经》,唐代盛行“祝寿宴”,宋代称菊“迎寿客”,清代举办“千叟宴”等。
中国特有的孝老尊老观念,于汉代注入重阳节文化,并成为重阳文化的核心理念。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重阳品诗
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在历代重阳诗词中别具一格,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书香浸润育桃李,文化滋养化芬芳,新华学子要领会“重阳节”的内涵,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监制 | 陶扬 马杰 冯振利 张志敏
供稿 | 德育处
编审 | 杨扬
编制 | 融媒体中心
公众号 :tjsxhzx
官网:xhzx.tj.edu.cn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