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在Crying For Help
我一个人在北美的时候很喜欢逛书店,不管是我走进一些independent bookstore还是indigo这种商业连锁书店,我发现畅销书和编辑推荐里self help占了大多数。到底怎么和童年的创伤和解,怎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更多的是——怎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的世界活下来
看着一本本的所谓心灵鸡汤,我们这一代人在心理精神的上的摇摇欲坠是那么触手可及
如果行文夸张一些,我仿佛感觉到每个人在玩手机的时候都在crying for help
更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如果还在买纸质书的我们这些老古董都已经活得如此如履薄冰,我不敢想象比我更小的,不看纸书、只刷短视频、甚至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我们真的比上一代人心理更健康了吗?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最起码我们这代人开始提出并且尊重“心理健康”这个议题。毕竟往前数几年,抑郁症会被说成是“想不开”和ADHD只确诊给小孩子,双相情感障碍会被直接打成疯子,而我们父母的人生辞典不会出现“原生家庭”这四个字
我的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我出生的镇上并没有好的小学,所以我爸爸在车程不到一小时的市里买了房子,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周一到周五在市里上学,周末回到镇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团聚
那时候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平常且无聊。我每天放学吃奶奶做的饭,写作业、看书、看一会少儿频道,然后继续看书,直到睡觉
小时候的我没有任何课外学习班,而且因为周末不在市里,也很少和小学同学在上课后见面。于是我有了大段大段的时间来看着阳台外的小区里的小孩玩闹、看书、偶尔玩拼图
最开心的时间当然是看动画片,但是半小时的少儿节目总是会按时结束放送,无论如何都要等到明天才有新的内容。这一切是客观规律,不由我的意志为转移
而现在同样是带小孩,iPad上的动画片和游戏无穷无尽,我看到过太多家长在小孩表现出不耐烦或者超无聊的情绪之后,马上打开手机或者iPad,给孩子找出熊出没。这不只是我们老中独有的问题,在北美诊所排队等待打疫苗的时候,旁边爸爸给女儿放的是库洛米
好像小孩子刚刚开始展露出负面的情绪的时候就马上给一个精神糖果,sugar rush一下,好像只要小孩子不哭,问题就解决了
聪明人总能解决“症状”
我在入秋了 大家还在打司美吗提到过,东亚如我们,很擅长解决“症状”
因为情绪性进食和身材焦虑,我们选择打针让自己食欲减少;因为害怕面对一个人的独处时间,我们选择打开手机刷短视频。现在我们也开始这样对待我们的小孩——不想真正面对“小孩现在觉得不安/沮丧/愤怒”,所以给小孩看Ipad
而不得不提可能精神上最痛苦的人群之一,反而是“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卷王们。你们会在交通工具上听“有启发有内容”的播客,每一分钟都给自己时间塞满,你们不刷短视频,因为你们忙着“自我提升”,与此同时得到0秒的幸福
我知道你们最自律最延迟满足,但是你们是我见过最不幸福的人群。因为向上的路永无止境,你总会觉得你的不幸福是因为你的“不够努力”。比起刷短视频,你们会在凌晨4点刷LinkedIn看看你的高中本科研究生同学的创业公司融资到第几轮了以及他们的股票有没有破发
你们又很聪明,是最会解决“症状”的一批人
想谈恋爱,就去医美整容减肥换发型学穿搭刷软件去social认识人;觉得不幸福,那就多赚钱就好了,只要我公司股价上来,所有人都会尊重我喜欢我。因为你们马上能想到解法,又有执行力,症状出现的下一毫秒,你们就能马上动起来去干这个事情,并且能做成,然而又马上意识到——妈的,心还是好空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就是人这个物种就是这个死样子
我们的脑子就是天生这样。生物学意义上,我们就不应该永远开心——所有让我们觉得快乐的事情,都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带来的快乐感受会被我们耐受
说个完全极端的case,我上大学的时候选秀了研究生的crime and policy课程,我永远记得那节课最mind-blowing的一个内容是讲:人为什么会overdose
如果你给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毒品的人那些会让人上瘾的物质,超级小剂量,指甲缝一点点粉末,那个人就会飘飘欲仙一整个快乐下午,因为毒品快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然而随着用药的时间变长,人脑会对同样的物质产生耐受,可能一周之后,要达到同样的“飘飘欲仙一下午”需要两倍三倍的伎俩,而人却并不会因为吸毒更多而更快乐
与此同时大脑对快乐的感受门槛已经被抬到太高,一旦开始用毒品获得快乐,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都显得太过寡淡。到最后人会麻木,除了毒品,没有别的任何快乐的来源
毒品剂量越用越多,越用越频繁,可是快乐却越来越难被感受到
其实短视频、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是一样的。永远都是第一次五杀的时候觉得最爽,而玩到后面就越来越机械,但是停下也只会更难过
可是真的要停下,不能不停下。即使停下之后会觉得世界有空洞的嗡鸣声,停下之后会觉得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像潮汐一样翻涌而来,都还是要停下
永不停歇的社交 我想我快累死了
而且往回想一想,在互联网发明的20年之前,不管关系再亲密的人,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即使是夫妻也不会24小时在一起,人很容易就有时间和窗口来和自己独处
更不要说更远之前农耕打猎谋取生存的古代,一个人的一天就是打猎或者种地。虽然人是群居动物,但从人进化为人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就是习惯自己和自己呆着,偶尔参加社交活动,但是每天总有一段时间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你会知道上午8点要去地里摘苹果,11点回家煮饭,家人会聚在一起吃饭,下午要洗衣服,把苹果给邻居换成玉米,晚上再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饭,甚至一起跳舞
就像我的小学时光,没有手机的时候,我知道8点开始我要上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10分钟,中午和放学后回家会见到爷爷奶奶
什么时候“见人”,什么时候“独处”,古人,直到我这代人,我们心里都还有数。我们会对即将发生的社交行为有个心理准备,过年过节是盛大且令人疲惫的,平日是琐碎稳定的
而现在,自从我们把生活上传到互联网之后,我们就一直一直一直在和人社交了。毫无预期,毫无准备,对方点赞了你的照片——“ta喜欢认可我的生活”,对方没有点赞“ta是不是觉得我low”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24/7不停歇看别人的生活。只要我有手机,只要我有社交媒体,我就在社交,发出信息等别人回复,或者期待对方主动找我
永远绷着一根弦,抱着手机睡去又抱着手机醒来
你真的在乎给你做美甲的技师知道你去看镰仓的花火大会了吗?你当然不在乎,。可是她给你点赞就是会有一个提醒,你就是会莫名其妙要接受所有你不在乎人的感受。这就是无休止的令人疲惫的社交
更不要说我们为了获取我们想要博取关注的人注意,精心设计妆容发型、首饰穿搭、拍照光线、修图文案甚至发布时间,只为了“ta看了会怎么想?”
而这最可怕的一点是——我们都知道这些并不是真的。我不长照片那样,我也不会永远沐浴在托斯卡纳艳阳下,我的腿是拉过的、我的头是缩过的,我甚至对真实的我自己都没有自信
我永远在社交,但是我清楚没人会喜欢真的我,因为我自己都不喜欢真的我。实不相瞒我每次看我自己旅行的丑照,都会更讨厌我自己一点
博主就更不要提,因为每一个博主都有一个永恒的潜意识期待——万一我这篇爆了呢?
梁朝伟喂鸽子时刻
我在写到这里之前,其实很想说人通往幸福的大门是梁朝伟喂鸽子的瞬间。这个典故的由来可能有些小朋友不知道,梁朝伟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完全低调的一个人
甚至这个采访的源头都不是梁朝伟本人出面,是他的妻子刘嘉玲面对记者问说“梁朝伟如果不开心的时候会怎么办”,刘嘉玲说“他会直接去机场,搭上随便一架飞机,去伦敦喂鸽子”
因为我确实在云南看牦牛和雪山,在哈德逊河畔看船只往来,在蒙特利尔泡温泉看教堂,在多伦多sugar beach的小粉伞下晒太阳,都获得了难以名状的勇气和感动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这些时刻看起来文艺内敛可是背后的隐喻总是“要在人少、环境好”的地方充电,其实只是“只有到了这种地方,我才能心甘情愿把手机和电脑放下”
别的时候我总是抱着手机不肯撒手,而真正让我感到轻松的不是跨越大洋的风景,而是我真正接受和自己独处。事实是我只需要把我自己从所有的纷杂的信息中剥夺,就像小小的我会看着小区楼下的绿化获得宁静
很难也很简单,就是什么都不做,不要再看离你工位五排远的市场部新来的实习生在周末看了谁的演唱会,也不要管VOGUE时尚盛典虞书欣和赵露思都穿了什么裙子,就这么静静待一会儿
每当我觉得难,我就会往回看
如果真的和我很熟,会知道我其实从小就被我爸暴打,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但是当时小小的我每次挨打之后我妈都会让我一个人在房间呆一会,等不哭了再去洗脸
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和自己独处
我总是以痛苦想自杀的思绪为开头,慢慢注意力就被窗外的树林或者抽屉里的首饰吸引,一点一点talk自己out of this。当你的世界充满极度负面的情绪,而你又物理意义上的无处可逃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死,你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坚定、最勇敢的人
好像金庸的小说里,总是从主人公掉下悬崖开始掌握绝世武林秘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觉得最痛苦的曾经,反而像杨过断臂一样打通了我感快乐和幸福的神经
完全坦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即使快乐总是很少,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和信息轰炸的当下。不要害怕停下来,不要害怕世界突然变得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