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元年版《涞水县志·坛庙》记载,县城“城隍庙”西北角有座香火很盛的“二圣神祠”,供奉中国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仓颉和第一个用象形文字作文章的沮涌。这与流传于涞水县民间数千年的“仓颉造字于鳌头山”的传说有关。
鳌头山“黄帝城”素有“仓颉造字”传说:一次黄帝战蚩尤失败,原因是传达命令有误。于是黄帝让仓颉造“东西南北”四个代表方位的字。仓颉领命向东方望去,见釜山顶上一轮红日冉冉升到树木枝杈间,仓颉便下笔画出一个“”字(甲骨文写作“”),太阳升起的方位则定为‘东’。向南望去,见低矮平缓的乐平山山坡上钟鼓齐鸣,乐官伶伦指挥乐工舞伎正在排练,编钟架下有吃草的牛羊徜徉其间。于是便依形造出一个“南”(甲骨文“”)字。向北但见山峰巍峨高耸,背靠背拱立,便造出一个“北”字(甲骨文“”)。而向西鳌头城的西则是一片石林,险峻奇绝,仓颉思考到傍晚不得其字,直到夕阳落山,余晖从石林缝隙中透射出来,斑斓瑰丽,引发灵感,一个“西”(甲骨文“”字)很快画了出来。
仓颉把新字呈给黄帝,黄帝认为尚缺一个‘中’字。”仓颉四下看了看,说:“主上脚下所站位置就是‘中’,请看:四面城墙是个‘口’形,一条道路直穿东、西两座城门,东方为上,因此,‘中’应该写作‘’!”黄帝和群臣抚掌大笑……
苍颉在涞水造了五个字就是东西南北中,仓颉造字惠万民。涞水人遂在城隍庙内为其建祠塑像,并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