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还有没有用真正的满族,涞水满族继承了多少满族风俗?

民生   2024-11-30 07:01   河北  

满族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大量满人入关,受环境的影响,普遍习用汉语,现在各地满族都通用汉语、汉文了,满族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影响,也逐渐与汉族人民融合了。目前,在一些满族群众聚居的村落,尚保留着某些习俗。现根据调查分别辑录于下:

1、姓氏、称谓

据我县西营房村群众反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还有满族姓名。如:“吗尔宏阿”“明珠”“迈柱”“英达昆”等。但这些保留下来的姓名含义,也早已弄不大清楚。目前均已改成汉名。

2.住房

满族的住房,原先一般有两间正房,多开南窗和西窗,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睡西炕,家中长辈多睡北炕,小辈的姑娘、媳妇可住南炕。

3.服饰

旗袍过去是满族人最喜爱的传统服装,至今他们对这种服装仍有较深的喜爱。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以穿一件旗袍为荣。旗袍分单、夹、皮(棉)三种。男式旗袍为圆领,右开襟,下摆为直筒式。有两开叉或四开叉,多用布料或绸缎,还有外套马褂。女式旗袍多镶花边,艳丽、端庄。多种多样。但现在男人已经不再穿用,女人一般也是在正是场合穿用,平常更愿意穿一些裤装。

4、饮食

满族人过去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吉格”(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另外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煮猪肉、炙猪肉,还有“萨其玛”糕点等

5.婚嫁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再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双双回娘家。

满族人以前把“嫂”唤作“姐”。

6.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拾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7、丧葬

涞水县满族人不准在西炕和北炕死人,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一般实行土葬。墓穴为西南→东北方向,老人去世,孝子将丈余白布往腰里缠一圈,剩下的往背后一搭,称背孝,死者的远近亲族要照例拿钱。

8、祭祖、祭天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以后又信仰多神。从前,在祭祀祖先时须跳神唱歌,歌颂一年的丰收,赞颂祖先的功德。

祭祖在大年三十(除夕)进行,所供“包袱”必须当日烧。

年三十须先向长辈请安,初一早上拜年。

祭天一般在祭祖的第二天进行。每家院中都有影壁,影壁后立一高杆,称为“索伦杆”,顶端挂一猪颈骨。祭“索伦杆”用全身无杂毛的黑公猪,宰杀后将肠和膀胱等物放入杆上的斗里,让乌鸦来吃,三天之内吃掉认为是吉利。另外,将猪肉切碎,放入少许小米煮熟,称为小米肉粥。吃粥必须在外屋,而且必须当天吃完

以上风俗习惯,由于满、汉人民二百多年杂居相处,许多特点多已消失。解放后,移风易俗,有些习俗已经有所改变,有些习俗变成满、汉各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了。


天下遒城
天下遒城让您领略不一样的遒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