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兆易创新比较火,但是普通人因为搞不懂复杂的产品体系,也研究不透各种专业名词,因此导致完全不了解兆易创新这家公司,更不知道这一轮兆易创新的上涨逻辑在哪。齐鲁资本通通过对公司的年报、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业绩说明会、券商研报,并结合权威媒体的报道,对这家公司基本面及逻辑进行了梳理。
其中,前三部分,主要讲公司的三大核心产品,让读者对此有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市场对兆易创新的炒作逻辑。需要说明的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建议。请大家注意风险。
核心观点:
1. 自今年9月24日以来,兆易创新股价飙涨近100%。股价的大幅上涨,吸引诸多投资者关注,甚至传出“兆易创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寒武纪”的猜想。
2. 股价飙涨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半导体周期导致的产品价格见底回升。同时,三星、美光、海力士等退出低端市场后,有利于兆易创新抢占市场。更重要的是,随着AI端侧临近爆发前夕,市场普遍认为兆易创新将依靠可以取代HBM的类似CUBE技术占领更多市场。
3. 既然逻辑发生了变化,那么兆易创新会继续一路高歌猛进,创下类似寒武纪的股价神话吗?
兆易创新的创始人朱一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深造。在美期间,开始研究存储芯片。
2005年,朱一明回国,在清华校友的协助下,创办兆易创新。
2008年,兆易创新研发出我国第一颗NOR Flash芯片。这款产品,成为兆易创新进入存储芯片行业的敲门砖。
值得说明的是,当初兆易创新切入的这个领域的时机并不好。当时,不仅强手如云,有三星、美光等国际巨头占据着绝对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从2005年起,随着功能机市场萎缩,加上NOR Flash成本较高、良率较低等缺点,NOR Flash的市场不断被NAND Flash挤压。甚至在此后10年间,NOR Flash市场规模逐年萎缩。
好在,兆易创新的命比较好。
2010年开始,三星、美光、海力士等三大巨头纷纷退出NOR Flash市场。尽管市场萎缩了,但是巨头的退出,依然在客观上给兆易创新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
然而,没过多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2017年开始,得益于智能穿戴、手机摄像、物联网设备、5G基站、增强现实等新兴需求的驱动,NOR Flash又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其市场需求开始直线回升。
新需求的爆发,叠加NOR Flash的读取速度快、稳定性高、断掉数据不丢失等特点,NOR Flash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产品,让其在新兴通讯和智能化领域得以重新发挥优势。这种情况下,NOR Flash的市场逐渐扩大。
而此前大厂陆续退出,造就了NOR Flash市场高度集中化的局面。兆易创新和华邦电子、旺宏电子为NOR Flash市场前三名。根据2023年数据,兆易创新该类型产品的市占率达到全球第二。
芯片是一个周期性特别强的行业。在经历了2022年、2023年的下行之后,2024年兆易创新终于迎来了收入的高增。上半年,其在存储方面,实现29%的同比增速。其中,NOR Flash贡献了主要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AI眼镜、AI耳机、AI玩具等AI端侧产品的落地,兆易创新作为国内头部的NOR Flash厂商,有望受益于行业趋势。此外,近年来,兆易创新除了在消费电子行业进行深耕外,也开始往工业、汽车场景延伸。随着近几年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兆易创新的NOR Flash有望在这两个领域分得一份蛋糕。
根据长江电子的研究表明,NOR Flash在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到6%左右。
DRAM芯片是兆易创新布局的另一个重要产品。
其实,这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细分领域,行业集中度非常高,90%的市场份额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瓜分。如今,即便是已经贵为存储芯片的国内龙头,兆易创新依然被三大巨头甩的很远。比如,三大巨头在阔步迈入DDR5时代时,兆易创新只能深耕DDR3、DDR4,其DDR5产品预计在2029年才能面市。
无法跟三大巨头硬刚,兆易创新的战略是发展利基型产品。通俗一点说,三星、美光、海力士布局的是高端的通用型存储芯片。而兆易创新重点布局的利基型存储芯片,是一个小众领域,且技术难度也比通用型存储芯片小。这也是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且不断成长、壮大的原因之一。
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为906亿美元。其中,三大巨头没有重点布局的利基DRAM仅占10%的市场规模。也就是说,兆易创新重点布局的利基型产品,其市场规模大概在90亿美元左右。
这个市场要比NOR Flash几乎大一倍。
除了市场规模足够大之外,兆易创新正在迎来一个巨头退出这一细分市场的历史性机遇。
2024年,三星、美光、海力士等头部公司,为了加速向新制程节点迁移,纷纷放弃或者减少利基型产品。市场推测,在2025年Q2这些巨头的库存逐渐清理完毕后,将又一次为兆易创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而这一幕,跟2010年前后三星等巨头退出NOR Flash市场如出一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因为三大巨头在加速清理库存,短期内利基DRAM价格承压,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产品价格有望企稳。也就是说,还有差不多为期半年的阵痛期会持续。
除了以上两大产品之外,兆易创新的产品还包括NAND Flash、MCU和传感器。由于NAND Flash和传感器的占比较小,在此不表。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MCU的情况。
MCU主要用于网络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
在竞争格局方面,2022年数据显示,前五大MCU厂商占全球76.3%的市场。兆易创新以1.6%的份额,跻身前十。
早在2013年,兆易创新发布首个32位通用MCU,标志着公司进入MCU领域。目前,产品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46个系列600多个产品。在这一领域也已经成为国内龙头企业。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其MCU产品营收占比达到22%。
在全球市场中,汽车电子占MCU比例约三分之一,工业控制大概占四分之一,消费电子市场占10%左右。但是,在国内,汽车电子占16%、工业控制占11%,消费电子占25%左右。
兆易创新的MCU产品主要用于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方面较多,汽车领域占比相对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提升,汽车MCU市场规模日益增长,根据英飞凌的数据,2024年市场规模约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的主要需求方,相较其他地区,中国市场对新技术的采用速度更快。
而兆易创新也看准了这一较大的市场蛋糕。
据了解,公司推出的一款应用于车身、域控、底盘等领域的车规级产品,客户反馈良好。但是,由于车规级MCU的验证周期较长,因此新一系列的产品收入放量仍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公司将持续把车规级MCU业务作为长期关注的重点。
一旦公司车规级MCU被主要车企采用,后期将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公司的营收及利润。
以上是对兆易创新的主要产线进行的分析。综合来看,不管是NOR Flash、DRAM,还是MCU,兆易创新面临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芯片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特别强的行业。
兆易创新也不例外,在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达到85.1亿元、81.3亿元,但是在2023年收入仅为57.6亿元。这主要是因为2023年行业经历了去库存调整,需求下降导致的。
不过,随着电子消费的复苏,叠加处于库存去化尾声,根据兆易创新1月21日刚刚发布的业绩预测,预计2024年将实现营收73.49亿元,同比增长27.57%左右;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增长576.43%左右。事实上,这部分增长,已经体现在9月下旬以来上行的股价中了。
数据显示,在经历了2023年的周期低谷后,随着AI端侧的持续爆发,叠加主要厂商退出低端市场,存储芯片行业迎来上行周期。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一两年内,兆易创新的业绩将实现稳步增长。
但是,市场炒作的并不只是业绩,也不只是正在好转的基本面。
既然市场把兆易创新与寒武纪进行对标了。那就应该首先搞明白市场炒作寒武纪时,都是在炒什么?
由于目前寒武纪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因此炒的肯定不是业绩。而是其对标的英伟达,炒的是国产替代,炒的是自主可控,炒的是稀缺。
正是看到了兆易创新有这方面的潜质或者共同特点,市场才愿意将它与寒武纪相提并论。
更加具体来讲,兆易创新还有一个国内其他上市公司没有的独门秘器——可以替代HBM的类似CUEB的技术。市场炒作的是这个技术。
近年来,AI的发展离不开DRAM,而HBM又是绝对绕不开的一环。GPU新贵能够在市场几无敌手,就得益于HBM的加持。海力士能够超过三星成为行业的头号热门,也与能提供领先的HBM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过,随着AI硬件拉动端侧算力需求,一种可以替代HBM的技术——CUBE已经被验证。
从应用端来讲,HBM主要瞄准数据中心AI芯片应用,CUBE则更适用于边缘端应用,尤其穿戴类设备、边缘服务器设备、监控设备、ADAS及协作机器人等典型的边缘运算应用场景。
对这项技术宣传更多的,是兆易创新的竞争对手——利基型存储龙头华邦电子。国产厂商中,默不作声的兆易创新同样有类似新品布局。
根据流传的一份可能来自高盛的小作文,两家公司都是在三年前研发这一技术,都尚未有大量营收。但是,随着AI手机、AI电脑、机器狗、AI眼镜等端侧起量,CUBE技术有望带来较大增量。
以上内容被多家券商研报证实。
有分析指出,在技术和产量方面,跟兆易创新相比,华邦电子可能并不占优势。
这是因为兆易创新有长鑫存储在背后为其提供技术及产能支持。限于篇幅原因,长鑫存储和兆易创新的故事在此不表。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未来AI端侧迎来爆发,兆易创新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比较大。而这,也是市场看好兆易创新的重要原因。
声明:本文为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所做的第三方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商务合作
王先生 186 6165 9828(微信同号)
寻求报道 /转载
韩先生 186 7899 723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