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草原香——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掠影

文摘   2024-10-30 15:05   内蒙古  



7月10日,《农民日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栏刊发《石榴花开草原香——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掠影》,报道内蒙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民族工作,走出了一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报道全文如下:

《农民日报》(2024年07月10日 第04版)

石榴花开草原香

——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掠影

近年来,内蒙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民族工作,走出了一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日前,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深入兴安盟、赤峰市等地,进校园、访园区、下村社,探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现路径。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
仲夏时节是石榴花开的季节,花开烂漫、红艳似火,把红色基因流淌在各族儿女血脉中的兴安盟点染得生机勃勃。
兴安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诞生地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成功实践地。在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革命历史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近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根发芽、枝叶常青。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蒙古族、满族、回族等40个民族140万名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睦相处、生活幸福。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同时,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42种特色课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入行。”兴安盟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表示。
红城小学始建于1932年,是一所民汉合校,也是一所红色教育特色校。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在校园内参加课外活动。有些学生昂首挺胸,用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奔放自信;有些学生挥斥方遒,写下“籽籽同心 石榴花开”,沉稳有力;有些学生化身小红军,演绎经典片段,倾心投入……
在兴安盟,对孩子们的“红色教育”不止于校内,亦行于社会大课堂。
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兴安北京社区“石榴籽”小课堂,孩子们在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老师的指导下,于游戏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位于乌兰浩特市的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担任“小小红色讲解员”的孩子们,声情并茂讲述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同心筑梦的故事;在阿尔山口岸国门下,孩子们与边防官兵同上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戍边故事中厚植爱国情怀……
以民族非遗为载体带动各族农牧民增收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草原绣娘”白晶莹正带领绣工赶制最新一批订单。只见他们全神贯注,飞针走线间,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图案在棉布上活灵活现。
今年61岁的白晶莹出生于一个蒙古族家庭,少年时就跟着母亲学习蒙古族刺绣,刺绣对她来说不仅是从小就练就的技艺,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蒙古族刺绣起源于清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晶莹说。
为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脱贫攻坚时期,白晶莹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和周边地区14个民族2.1万名妇女参与。2021年,白晶莹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哈斯其木格是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的农牧民,也是最早一批跟随白晶莹学习蒙古族刺绣的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级绣工的她,绣出的“石榴籽”颇受市场欢迎。
“白老师给我提供‘石榴籽’图案,我从白老师那里花不到300元购买所需材料,一个半月就能完工,然后以5000元的价格再卖给白老师。”哈斯其木格笑着说,“一年能做几个‘石榴籽’作品,加上其他刺绣产品,年收入6万元左右。6位亲人后来也加入进来,他们现在的收入也都不错。”
带动各族绣工增收并保障他们的权益,是白晶莹最为看重的。“我已经申请下来与刺绣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认证670余件,还有2000多件正在申请中。绣工经过免费培训,获得技能证书后,可以免费使用专利。截至目前,绣工还没有出现过一例因版权引起的纠纷。”白晶莹自豪地说。
交谈中,白晶莹还告诉记者,民族非遗不仅保留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而且还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她这一代,更需要接续奋斗,“8年来,我一直着重培养企业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带头人,现在已有3名大学生具备企业管理素养,绣工团队中也涌现出一批不同民族的自治区级高级人才。等我退休后,一代一代干下去,一定会越干越好。”
“民族一家亲”融于生活日常点滴
马鞍山脚下,张国利家瓦房干净敞亮,院内种有果树和花卉,电动汽车、三轮车整齐停放,院门前旗杆高竖,一面国旗迎风飘扬。
张国利是赤峰市的“名人”。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考察时亲切看望张国利一家,并在他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
张国利家有11口人,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家庭特点可以说是“四三二一”,即四世同堂,家里有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两个儿子是退伍军人和1名党员。总书记的到来,给张国利家带来了新变化,总书记的话语也时刻鼓舞着张国利一家人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积极向上,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民族一家亲,在我家就是一家人嘛!”张国利说话声音不大,眼里闪着光。
马鞍山村总户籍人口420户1080人,家里有汉族、蒙古族、满族混居的不在少数,日子过得其乐融融。5年来,马鞍山村的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挖掘生态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倾力打造红色教育产业,赋能乡村生态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6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2022年马鞍山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赤峰市,将“民族一家亲”融于生活日常点滴,使其成为乡村振兴动力源的村庄还有很多。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盼下,内蒙古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发展一条心,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步伐迈得愈加坚定和从容。
来源:农民日报

固阳二中
固阳二中教师学生展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