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质疑别人,少证明自己

文摘   2025-01-09 07:36   山东  


在网上看到一个博主发的帖子,记录了自己遭到网暴的故事。


她去年上了一档综艺节目之后,被很多人认识了。


于是就有网友专门“打假”她,比如说她爱人上的那所名校,根本没有天体物理专业,或者她开学的时间,根本不是那所名校发送offer的时间等等。


这位博主为了证明自己,她私信给那位网友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学生卡等。


没想到,对方看到她发过去的一堆“证明文件”,只是轻飘飘的说了一句“哦,我就是看你想红,特意帮帮你而已”。


听起来很气人的故事,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在做着和这位博主一样的事情。


就是当感到被人误解、不被理解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内心会变得混乱和不安,并伴随着一种强烈地想要表达真实想法、证明自己的冲动。


想要证明自己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我们却往往会被这种感受所剥削。


实际上,质疑我们的人,他们并不在意真相,也许只想看我们脸红自证的样子。


那么,我们焦急地证明,疯狂的解释,到底在解释给谁听呢?


努力证明,是害怕自己不够好


电影《让子弹飞》中,小六子明明吃了一碗粉,却被诬陷给了一碗粉的钱吃了两碗粉。


他百口莫辩,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偷吃,剖开自己肚子给别人看。最终的结果,小六子确实证明了自己,也确实痛苦地死去了。


至于有没有真正在意他到底吃了几碗粉,好像并没有。



这个故事看起来荒谬,可是却是一个我们非常容易陷入的“自证陷阱”。


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刺激到我们的心弦。


让那些忍不住解释的话语,从心头直接冲到嗓子眼,恨不得一股脑说出来,努力自证。


当然,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话,都会有解释的欲望。


往往是当对方的话语,恰好戳中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怀疑,我们认同了对方攻击的话语,才会情绪激动,喉咙哽咽。


比如一个觉得自己微胖的女孩,每当别人说她胖了的时候,她总会忍不住说“我要减肥”。


因为那些对她身材评价的话,正好印证了她心中“我不够美”的念头。


比如一个从小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每当别人对女性有职场歧视的时候,她总是忍不住去解释女性的能力和价值感。


因为那些歧视女性的话,正好印证了她心中“女孩可能不如男孩”的疑惑。


那些我们气急败坏,心生委屈的时刻,跟那个剖腹自证的小六子多像啊!无论我们多么气盛,都无法掩饰我们对那些否定的认同。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


我们想要解释,是因为我们怀疑自己,真的是别人口中的样子。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又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对方未必真的在乎我们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拼命地解释,到底在向谁证明


有一位来访者小兰,曾经给我讲过她买蛋糕的故事。


她非常喜欢吃甜品,但是每次买之前都会内心挣扎好久。一小块甜品,要二十多块钱,一次买三块的话,就要花六七十块钱。


这个价格确实不便宜,但是没有贵到消费不起,或者需要自我谴责的程度。


可小兰每次走进蛋糕店之前,似乎脑海中都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在说:就一块蛋糕而已,又不是买不起,人生得意须尽欢。


另一个小人在说:几十块钱够买很多日用品了,能买一大袋蔬菜,吃几块蛋糕有什么用?


我让她闭上眼睛,察觉一下自己,那些“证明自己没有那么不懂事”的话到底在对谁说?那些阻止她买蛋糕的话,谁经常对她说?


小兰说,自己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每当要花钱的时候,妈妈总是会苦大仇深地教育她一顿,说家里赚钱不容易,每一分钱都沾着父母的血汗。


工作以后,妈妈虽然不再总是强调钱的问题, 可是小兰还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那个声音似乎在跟妈妈解释:我想要,我配得,我的需求并不羞耻。


我们拼命自证的声音,并不是证明给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证明给内在的父母。


所谓内在的父母,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父母形象。


内在父母是我们内化的真实父母形象,长大之后,即使我们不在真实父母身边生活,内在父母也是无处不在的。


内在父母就像我们的头顶有一根隐形的手指,或者对我们指指点点,或者对我们抚摸安慰。


而我们内心自我证明的冲动,也往往来自内在父母,来自我们渴望解释自己,渴望被爱被认可。


我们到底为什么,总是在自我证明


“自证陷阱”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它让我们自我保护,让我们与消极的声音battle。


但是更多的,自证带给我们的,是自我剥削,与自我否定。


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自我剥削,让脑子里的两个小人玩精神内耗的游戏呢?


第一,我们太渴望被认同、被看见。


如果内在父母的形象比较消极或者不健康,比如常常批评、否定或者忽略自己,那么我们可能会感到自卑、不安全、无助等不良情绪。


这时,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攻击或批评时,比如被指责做错了什么,我们就会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证冲动,试图证明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从而重新获得自己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


我们太渴望被认同,太渴望被温柔相待。


第二,我们的内在父母过于严苛。


就像外在父母那样,严苛的内在父母很可能经常地评判你,并且长篇大论地教训你。


很多时候,内在父母会直接做出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而毫不理会我们真实的感受,就像外在父母对我们做的那样。


我们与内在父母的内部对话中,总是出现“应该”的那一面,总是发出“你应该这样做”和“你不应该这样做”的声音。


可真实的我们,也总是忍不住冒出头来,解释自己真实的感受。


第三,我们无法信任别人,无法信任自己。


当我们在自证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你不会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


尤其是当我们的内核不稳,自我评价体系混乱的时候,总是会患得患失,预设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信任的。


同时,我们也不信任别人的强大。


我们觉得只有通过证明,别人才能看到自己,而不是他们本身就足够安全,能够容纳真实的我们。


除了你自己,没人值得你去辩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们总是渴望被别人温柔对待,可往往对我们最严苛的,就是我们自己。


之所以要与自证陷阱和解,也恰好是因为,我们需要与严苛的自己和解。


第一,摆脱“自证陷阱”,停止自我证明


当一个人想要诬陷你偷吃了他的东西时,他根本不在意你是否真的偷吃,他只是想看你气急败坏,剖腹自证的样子。


就像那些说你“有点胖了”“没有女人味”“工作不用心”的人,他们完全不在乎你本身的样子,只是想要站在高位对你进行精神霸凌而已。


唯一的方法,就像一笑而过,停止证明自己。


每当想要跟对方解释的时候,不妨先默默说一句:让我解释,他配么?


第二,与内在父母,温和地对话


每当内心有那些熟悉的,被指责的声音时,我们先不要急着去辩护,急着去跟自己争吵。


而是试着深呼吸,试着平和地表达自己。


每当心中有两个小人打架的时候,都应该先闭上眼睛,想象出自己童年的样子,然后用现在自己的形象,去抚摸那个小孩的头,并且告诉她:


我已经长大了,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你可以享受生活。


第三,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我们喜欢自证,是经历了一个“先认同,后否定”的过程。


而我们之所以认同对方,是因为我们本身自我评价体系就不稳定,本身就是风雨飘摇的。


在向别人辩驳之前,我们先稳住自己,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他人思想左右。


把自己的事情还给自己,把别人的事情还给别人。


如果有人诬陷你偷吃了他的东西,不要急着剖开自己的肚子。


谁质疑谁举证,他如果真的这么怀疑,应该自己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等你去证明。


作者 | 妙黛 编辑 | 花花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