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人格的成长,与哀悼能力密不可分

文摘   2025-01-08 07:36   山东  

编者按:成长,发生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一个人成长的能力,基本等同于他能够哀悼的能力。那么,什么叫做成长?为什么哀悼能够帮助一个人实现人格层面的成长?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基于7月26日曾老师直播内容进行整理。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成长标准


先讲两个比较常见的标准。


从普遍的人格发展上说,成长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①0-1岁的口欲期。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是我们跟母亲的乳头的关系,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依赖。比如一个人他已经长到了35岁仍然在啃老,我们就会说他仍然活在口欲期,在精神层面仍然还在牺牲妈妈的乳汁。所以,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不管年龄多少,人格如果仍然处在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中,就表示我们的人格或是人格的某些部分还停留在0-1岁。这可能会攻击到某些人,但是刚才已经说过,如果我们有口欲期这种特征依赖,只是表示我们某一部分没有成长,而不是整体的人格没有成长。


比如,我过度依赖一个机构、一个体制给我提供需要的金钱,或者是其他福利还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口欲期故障的表现。意思就是,我有一部分还停留在婴儿期,我需要这个体制给我提供一个像爸爸妈妈早年给我提供的那样安全的环境,我才能够活下去。当我们发现我们不管是对人、对机构、对公司有过度依赖的时候,都是我们仍然没有成长的证据。


②1-4岁间的肛欲期。比如说,我们经常谈到的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这些东西,还有人际关系的各种冲突、亲密关系中间的各种冲突、父母跟孩子的各种矛盾,实际上都是没有充分从肛欲期发展过去的原因。


这个阶段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本质上不仅是我们对自身的控制,也是对周围环境的控制。他扩展的内容是非常大的,包含了所有的控制。比如说,如果一个老板过度控制的话,我们就会说这个老板有肛门性格,就表示他的人格还停留在肛欲期。我们在生活中间真的可以看到很多与过度控制有关的事情。当你对自身或者是你对周围环境,对他人有过度控制的时候,就表示你的人格成长还没有超越一个小孩在训练自己控制大小便的这个阶段,就是过度控制。


③俄狄浦斯期。这个阶段就是要发展爱和跟他人分享爱的能力。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大部分发展到爱和分享爱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就说他的人格已经发展到最高水平。在俄狄浦斯期之后,没有比他更高的人格发展阶段。但是,有一点也需要说一下,就是刚才说的一个人的大部分发展到俄狄浦斯期,我们就说他整个人格大概在神经症水平。我们在说神经症的时候就已经说是正常人了,所有的正常人都是神经症。


所以,当我们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成长,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人大部分时候的人格水平停留在哪个阶段,是口欲期、肛欲期还是俄狄浦斯期?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绝对地脱离“口欲期”、“肛欲期”的残留。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他的大部分的冲突都是在俄狄浦斯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成长得已经足够好了,至于有一些残留,无论是口欲期还是肛欲期的残留,这是人之常情,大可不必咄咄逼人地去揪着这些毛病不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点毛病,这并不是一个过于糟糕的事情。


第二个标准——使用的防御机制。


如果是非常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比如理想化、投射性认同,还有分裂等等这样的防御机制,我们就说他的人格还停留在非常早期的水平;当一个人学会压抑的时候,我们说他的人格已经有大的成长;而更高水平的防御机制是升华、幽默和利他。


看一个人使用的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防御,如果使用的是有点像冷兵器的这种防御,就是非常原始的防御手段。就像现在一个国家如果仍然是用刀、斧头、石头这种东西来保卫自己,我们就说他的防御非常原始,就证明他的人格发展水平还没到更高级别。如果他能够用现代化的防御方式,就是刚才说的三个高水平的防御机制,他的自我防御机制足够现代化的意思就是他充分地成长了。


这里再增加一个新的标准——对新经验的态度。


看一个人是不是成长得足够好,就是看他对新经验的态度。比如,认识新的人、获得不一样的人际关系、读以前不喜欢的书、听以前不喜欢听的观点,或者去不熟悉的环境。如果对这些新东西都是一个开放态度的话,可以说人格已经成长到足够高的水平。反过来,如果封闭我们自己,只接触我们熟悉的东西,任何新东西都会把它看成对固有知识和人格体系的威胁,对他抱有敌意的话,这样的封闭人格,就是没有充分成长的。


成长,快乐大于痛苦的体验

有句话说:“成长是痛并快乐的。”


在成长带来的快乐面前,其实成长伴随的痛苦是完全能够被“cover”的。而且,我们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一下,不成长的痛苦与成长的痛苦对比,哪个更痛苦呢?答案显然是前者。不成长,痛是深远而长久的,而成长带来的只是阵痛,即便有点痛,那也在可忍受范围内。


痛苦本身其实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什么呢?问题在于我们对成长的态度,也就是对痛苦的态度。如果我们夸大了痛苦,那么这个痛苦就可能变得不能忍受。但如果只是成长自然伴随的痛苦的话,根据过来人的经验,是能够忍受的。


说“成长有太多痛苦,干脆放弃成长算了”实际上是在掂量需要付出的代价。这就好比有人说:“教育这个事情太花钱,能不能减少教育经费?”一个人回应说:“如果你觉得教育太花钱,那你可以试一试愚昧的代价。”这就可以把人吓死,因为教育花的那些钱,只不过是钱而已。而没有教育,大家都很愚昧,后果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成长也是一样,如果成长有痛苦就不成长了,那就试一试不成长的痛苦有多大。这样一比较,成长的痛苦是可以忍受,而且成长的痛苦,不是纯粹的痛苦,是痛并快乐着,伴随巨大的成长的快乐,而不成长的那些痛苦真的是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


所以,当一个人停在原地,不成长的时候,可能会在那里傻乐。内心怎么调整才能够达到傻乐的状态?就是把自己从存在这个级别降低为比人低等的动物,让自己不要有太多的感受,不要应用作为人的心智,不要有人的基本的欲望和追求。当一个人就是害怕痛苦,把自己整成这个样子的时候,可能真的不痛苦,因为麻木了。但作为外人可以看到他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而且可悲的是他都不知道,或者说他正在经历更大的痛苦,但这些痛苦是被他潜意识感受的,所以他不知道。


不管成长有多痛苦,痛苦的程度都要远远低于不成长伴随的那些痛苦。甚至可以怀疑,这些成长自然而然的痛苦是老天的善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成长有一点痛苦来陪衬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快乐变得更加快乐。


成长痛苦来源的确认与归还


但如果有一些自然而然之外的痛苦的话,我们需要确认的问题是:这个痛苦是不是我们的?


举个例子,父母很爱自己的小孩,看到小孩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会有一种感觉——这个孩子越来越不需要我了,他对小朋友和老师的态度都比对我好,让我有被抛弃的感觉。


正常情况下,父母需要忍受被孩子抛弃,然后在孩子生命中间慢慢体面地退场。但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成长不太充分的人,这个被抛弃的创伤被孩子成长激活之后,就会把这部分创伤投射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如果成长得太好、离父母太远就相当于抛弃,甚至是象征层面的“谋杀”。孩子就会放慢成长的脚步,甚至停止成长,用这种方式来缓解抛弃或者是“谋杀”之后的内疚感,与内心想成长的力量相互撕扯。


一方面需要不断成长,充分地成为自己,另一方面需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这样成长的痛苦不是成长必须的,而是周围人把被抛弃的痛苦投射之后拥有的。那就需要识别,哪些成长的痛苦是成长本身的,哪些痛苦是别人带来的。

当我们能够分清楚我的和别人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痛苦还给别人,继续成长。

哀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我们琢磨一下这句诗,告诉自己昨天是留不住的,那就让我死了要把昨日留住的那条心,昨天就跟我没关系,我需要面对的是今天,这就是哀悼。


● 哀悼不能,是什么样子?


哀悼不能,就是我觉得可以昨日重现,过去失去的东西通过后悔可以得到。例如我的爱人死去了,只要认为他没有死,他就永远活在我心里,就真的没有死,这都是没有哀悼的。


弗洛伊德天才的地方在于,他分清了哀伤和抑郁的本质区别。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我很爱的,也很爱我的亲人去世了。哀伤的意思就是,他去世了,我情绪很不好,而且我确认了他的去世,不管是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我都认定了这个事实。而且让人有点难过的就是,我让我的一部分随他而去。我们每一个人在丧失一个所爱的人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的一部分随他去了。真的是有一种短暂的、难以忍受的感觉,这就表示内心里面有一部分跟他一起埋葬了。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只会哀伤而不会抑郁。最重要的是自我功能不会损伤,我不会因为怀念就在家里总是板着脸,没有办法跟家人说笑,或者茶饭不思等等,没有这些功能的丧失,这就是哀伤。


抑郁不一样,这两个事情都没有完成。第一个事情,就是在幻想层面我认为他没死,总觉得他活着,我还通过收集他曾经的用品,或者到处向人打听他的事迹,或者为他的去世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为他出书、为他演讲。用这种方式来否认他的离开,也不可能让我的一部分跟他而去,这就是抑郁。


心理治疗的干预思路就是把它带到第一种状态,需要完全的接纳你已经丧失了所爱的人,以及你的有一部分肯定会随他而去。恰好是因为你的有一部分随他而去之后,他的死亡这个事情就不会全面地影响你的自我功能。

警惕表演型哀悼

我们看看有一些表演的哀悼有巨大的情感隔离这样的人也会抑郁想了一个例子有一个读中学男生自杀了打电话给我要我给他们学生和家长做一些事情我叫了我们医院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咨询师去


这个自杀的孩子的同班同学说要搞哀悼活动,就是每个人都谈一谈跟这个人的关系,每个人都写一个悼念文章,想把这个活动搞得大一些。这个咨询师就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很想念他,希望他没有离开,能够继续跟你们在一起上课,你们一辈子还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友谊。但是,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人已经走了,为了不打扰他在天堂安息,我们不可以做出太大的动静。如果内心想他,我们就默默地告诉自己就可以。”所以,他们搞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哀悼的仪式,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个事情说得太多或者做得太多,然后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反过来,一个没有经验的咨询师可能会怎么做?


你可以任意表达你的哀思,你可以大哭、大闹、大跳,写很长的东西。这些高度兴奋的东西出来之后,有大片大片的人会抑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表演性地表达了哀伤,这种东西是不可以被表演的,那么反过来就会有大批的同学抑郁,就不会像刚才我说的那个有经验的分析师处理之后那种风平浪静。


残忍不能型人格障碍

我们说哀悼,特指一些重大的丧失。而昨日之日不可留,或是过去用的那些东西总舍不得丢,搞得家里像垃圾场一样,或是总沉浸在过去,沉浸在回忆之中,没有办法活在当下这种情况,我发明了一个搞笑的说法,叫残忍不能行人格障碍。


我们总觉得好像过去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我忘掉的话,就相当于杀死了一个名字叫过去的人,所以我需要永远都惦记着他,这样子就破坏了我充分生活在当下的可能性以及谋划未来的能力。但如果能够让自己残忍一点,把叫过去的人杀死,就会过上不被过去限定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残忍。


不能行人格变成了残忍能够行人格,这个残忍也不是真正的残忍,因为并不是真正杀死了一个叫过去的人,只是跟过去告别而已。跟一个抽象的,你永远都不可能再见到的一个对象告别。


有时候我们因为自恋,也可能会夸大我们对他人的价值。比如,觉得十年前在街上横了一个人一眼之后内疚了十年。然后总认为在这十年之内,因为我在路上横了他一眼之后他过得不好,所以让自己处在某种抑郁的状态中间,这是夸大了自己的攻击性。有人真的会为对他人或者对社会造成的一个所谓的伤害,而郁郁寡欢很长时间,这属于太把自己当回事,叫做自恋。


哀悼是一个过程,要相信治愈会慢慢发生,也要留给自己在情绪中反复的空间。一句略鸡汤的话:和过去好好告别,接受当下的体验,剩下的交给时间。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