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曲江二首》
文摘
2024-11-01 18:00
重庆
曲江二首
杜甫〔唐代〕
杜甫的《曲江二首》创作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此时的杜甫仕途失意,目睹国家动荡,内心充满了对盛唐繁华衰败的悲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社会动荡以及自身遭遇的复杂情感。诗的开篇“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描述了花瓣飘落的凄凉景象,揭示了暮春将尽的伤感。杜甫以“一片花飞”来点出春天即将过去,这一“万点”的意象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捕捉,也是诗人内心愁绪的投射,暗喻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紧接着,杜甫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表达他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无奈。尽管花儿在风中凋零,诗人依旧选择继续观赏,并用酒来消除心中的悲愁。诗中的“且看”“莫厌”展现了他在无奈之中选择接受现状的态度。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将目光从眼前的花瓣转向远处的景色。原本属于人类的江边小堂现已荒凉不堪,竟成了鸟儿筑巢的地方,而象征威严的石麒麟也孤独地倒卧在花边的坟冢旁。这一联生动地刻画出安史之乱后长安的衰败和荒凉,将诗人心中的惆怅与失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表达了杜甫对世事无常的顿悟。在眼见盛景不再、荒凉遍布的现实中,他劝诫自己不要被浮名所束缚,应该及时行乐。然而,这种“行乐”实际上是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自我安慰,隐藏了诗人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深遗憾。第二首延续了第一首的感慨,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后的生活状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写出了杜甫日日醉酒消愁的场景。身为官员的他竟然穷困到典当春衣来换取酒钱,这一细节不仅反映出诗人生活的窘迫,更暗示了他对官场的无奈与心灰意冷。“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叹息表现得更加明显。杜甫借“酒债”来比喻人生债务的常见与无奈,同时也指出古来七十寿命已属稀有,生命如此短暂,诗人不由得生出一丝对时间无情流逝的忧思。这不仅仅是对年岁的感慨,更是他在困境中尝试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接下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绘了曲江之上蝴蝶飞舞、蜻蜓点水的恬静自然之美。此景象为诗中短暂的安宁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与诗人忧愁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杜甫巧妙地运用这种“体物之妙”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愁融合,让读者体会到他对生命和美好时光的留恋。在末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中,杜甫传达了对春光的最后挽留。这一句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感伤。他将春光拟人化,仿佛祈求它留下片刻,让自己可以继续观赏并沉醉其中。这种对自然的留恋,实际上是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叹息。《曲江二首》展现了杜甫在盛唐晚期动荡环境中的复杂情感:他既有对盛唐繁华衰落的叹息,也有对个人仕途失意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杜甫在春色将尽之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深切感怀。诗中的“花”“蝶”“蜻蜓”等意象赋予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含蓄蕴藉、寄情于物的美学特色。而杜甫对世事无常的顿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则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诗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诗歌的“含蓄”之美,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产生了更深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