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夜》

文摘   2024-11-13 12:00   重庆  

客夜

杜甫〔唐代〕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在宝应元年(762年)的秋天,杜甫身处动荡之中。送别好友严武后,本欲返回成都,但因成都少尹叛乱,只能辗转避难至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流落异乡、漂泊无依,这段时光深刻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中,《客夜》便是他在梓州的“漂泊之夜”所写。

客夜无眠,天明不至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开篇以“客”自称,点明孤旅无眠的状态。这种“何曾”“不肯”的措辞,赋予诗句强烈的情感张力,让人仿佛看到诗人辗转反侧的无奈与焦虑。金圣叹曾评此二字“用得精神”,正是因其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盼望与失望,仿佛夜晚因心事而延长,秋夜因愁苦而变得漫长无际。

景寓情深,月影江声

次句“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描绘了秋夜中的月影与江声。残月的冷光透过窗帘洒入房中,月影显得凄凉,江声又显得清冷。这里的“高枕”,并非睡得安稳,而是孤寂无眠的枕席。杜甫并未直抒心意,而是以客夜之景衬托客愁之情。这月影与江声虽美,却更增添了诗人离家的愁绪,反映出他心中难以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生活艰难,友人相助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杜甫的生活窘迫、境遇艰难,他在梓州无依无靠,生活更是困窘。严武离蜀后,杜甫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只能寄希望于朋友的帮助。诗中透露出他生活的困境与艰难求生的无奈。这两句具体道出了诗人不眠之夜的根源,即生活无着落,唯仗友人相助,是他不得安睡的主要原因。这种无助与倚赖的情感让人深感诗人的辛酸。

老妻书信,催归无奈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在尾联写道,老妻的书信频频催他归家,但他深知此刻归家无望,只能徒增对家人的思念与歉疚。诗人没有再用悲伤的笔调去描绘自己的无奈,而是用一句淡然的“应悉未归情”表达了对妻子的歉意。杜甫的这种委婉而含蓄的写法,更加突显了他无法释怀的心情,使得全诗层次分明、感情连贯,令人唏嘘不已。

《客夜》通过描写秋夜之景和离愁别绪,生动展现了杜甫漂泊无依的境况和内心的忧愁。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人间漂泊之苦的深刻体悟。杜甫通过含蓄的表达、真实的情感,触动人心,给人以深深的共鸣。这首诗是他在人生低谷中对命运的叹息,也是他心怀故土、牵挂家人的见证。杜甫的《客夜》以简洁的文字、深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夜中孤客不眠的画卷,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写照,也是对生命的独特解读。

面朝大海的汪汪
谈天说地聊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