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

文摘   2024-11-18 12:00   重庆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杜甫的《蜀相》是一首令人击节叹赏的七律,通过对诸葛亮祠堂的凭吊与咏叹,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敬仰之情与忧国忧民的精神。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怀,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思索与情感抒发。

诗歌起句便设问:“丞相祠堂何处寻?”这一发问,不仅是诗人探访诸葛亮祠堂的由衷之问,也承载着对这位千古贤相的敬意与怀念。以“丞相”而非“蜀相”称诸葛亮,拉近了诗人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而一个“寻”字更表明了诗人瞻仰祠堂的急切心情。

次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则答复了前问。这是诗人初至成都时对武侯祠外景的直观描写,高大的柏树成林而立,既勾勒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崇敬的基调。这两句以设问自答为起势,点题自然流畅,并通过记叙与描写,拉开了凭吊历史的序幕。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堂内的春景:草木葱茏,黄鹂啼鸣,动静结合,生意盎然。然而,一个“自”字和“空”字悄然转折,将自然美景与诗人的忧愁心境对比。春光虽好,诗人却因对国事的忧虑与英雄志未酬的感慨,感到这春景不过是徒增惆怅。杜甫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主观情感,使得景中含情,情中显景,情景交融自然天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忠诚品格。“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卧龙岗时对诸葛亮的诚意与重视;“两朝”则言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的峥嵘岁月。杜甫借历史典故,揭示诸葛亮不仅雄才大略、智谋无双,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忠臣楷模。

这两句从历史中挖掘主题,又融入诗人的思索,既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也是杜甫个人情怀的集中体现。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蜀汉复兴付出毕生心血,终究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一句既是历史的遗憾,也是诗人的无限哀慨。“英雄泪满襟”不仅包括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更包含对所有忧国志士的共鸣与感动。

杜甫的《蜀相》以设问自答为起,逐层推进,结构严谨。首联点题,颔联写景抒情,颈联议论英烈伟业,尾联情感爆发。诗人通过用字造句的精妙,赋予全诗深厚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蕴含的情感层次丰富,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叹,也深刻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尤其尾联更具画龙点睛之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杜甫在《蜀相》中凭吊古迹、缅怀英雄,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他用简洁精练的笔触,将诸葛亮的形象刻画得熠熠生辉,也将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字里行间,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史上的不朽之作。在今天的阅读中,《蜀相》依旧能引发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思,激发爱国之情与对民族精神的敬仰。

面朝大海的汪汪
谈天说地聊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