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佳人》

文摘   2024-11-19 08:03   重庆  

佳人

杜甫〔唐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周文矩(传) 修竹美人图局部
杜甫的五言古诗《佳人》,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五年的秦州,这是诗人带着家人隐居山间的苦难岁月中所作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表面是描写一位被遗弃的佳人,实则通过她的遭遇映射出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并寄托诗人对人性高洁的理想追求。全诗情感深沉、叙事流畅,结合“赋”与“比兴”的手法,使读者在悲愤与敬佩中回味无穷。

家破人离:悲凉开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诗歌开篇便塑造出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形象,幽居的环境衬托出她的孤寂与悲凉。佳人自述身世:“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安史之乱的烽火使她的家庭破碎,兄弟皆遭屠戮,连尸骨都无法收敛。她曾出身良家,官位显赫,但在战乱中这些都化为乌有。短短数句,诗人既写出了佳人深重的不幸,也隐含了对战乱无情的控诉。

佳人的不幸不仅来源于家国沦陷,也来自人情冷漠。“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如风中摇曳的烛光,世事无常,人情冷暖让人心寒。她的夫婿“轻薄儿”,迷恋新人如玉的容貌,将她弃如敝履。诗人以“新人笑”与“旧人哭”的对比,刻画出佳人被遗弃后的孤独与痛苦,这种对人性冷酷的揭露令人动容。

元 管道升《修竹美人图》

清泉对比:隐喻情操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此句是全诗的核心隐喻,耐人寻味。佳人以山泉自喻,隐居山中时,她如清泉般澄澈;而泉水出山,便因外界污染而变浊,暗喻夫婿随着世俗浮沉而变质。而她宁愿生活清贫也坚守高洁情操,“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一句“牵萝补屋”,展现出佳人坚韧的自立精神,与其高洁品格相得益彰。

这一隐喻不仅体现了佳人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也寄托了诗人对人性本真与操守的深切向往。杜甫通过描写佳人的清高与节操,暗含着对世间道德沦丧的感慨。清浊之间的比喻,使得佳人这一形象愈发生动,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天寒日暮:孤高收结

诗的最后几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将佳人的形象定格在黄昏寒风中的清冷场景中。她身着单薄衣衫,倚靠修竹而立,显得格外孤寂却不失高洁。这种不着痕迹的形象刻画,把佳人的孤高与命运的无奈推向极致。画面意境深远,留白之处耐人寻味。

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为诗歌安排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以“画面式”的收束将读者的情感延续到诗外。闭上眼睛,似乎还能看到那位倚竹而立的女子,形单影只,却带着一份让人敬仰的坚韧与清高。

张大千《修竹美人图》

人间冷暖:杜甫的情怀与寄托

《佳人》并不仅仅是一首咏叹弃妇的诗。佳人这一形象背后,是战乱中无数普通人的缩影,是人情冷暖的讽刺,更是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这种人格理想贯穿全诗,无论是她“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的质朴,还是“牵萝补茅屋”的坚韧,佳人都以其不屈的姿态与世俗抗衡,成为乱世中一抹令人敬佩的亮色。

杜甫通过客观叙述与形象比喻,把佳人的命运书写得令人同情却又不失尊严。在《佳人》中,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共情者,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这位女子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执念。

正因如此,《佳人》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让后人从中感受到杜甫那颗饱含温情与理想的心。

面朝大海的汪汪
谈天说地聊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