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老北京的古城墙
林徽因以为,古建筑终于等到了重视它们的人。
于是,她把自己从1930年到1945年间,拖家带口走遍190个县、2700多处古建筑,收集到的大量珍贵一手资料,都拿了出来,拖着病躯全力编写。
专家打着助力北京工业发展的旗号,建议拆除北京古城墙。
他们提出,一直以来北京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它的发展全靠吸周边城市的血。
而搞工业的第一步,就是拆除那些碍事儿的古建筑、古城墙,把整个北京全部翻新一遍。
林徽因一听这个消息,和梁思成一起,迅速联合一众建筑学家站出来反对:
“任何一个学过城市规划的人,都提不出这样的规划方案!”
当时,工业最发达的是东北城市,如果国家要搞工业化,最有基础、最快捷的方式应该是锚定东北城市,舍近求远在北京搞工业化,根本就是瞎折腾。
而且,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光是要容纳行政人口及其家属,都得好好规划,更不要说再新增一个工业中心。
但是,为了让当时的规划局成员,更好地意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林徽因等人还是到处搜集资料,给了2.5万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他们希望,通过改造老城区来发展北京城。
然而,规划局成员之一的郭沫若,一纸报告直接带起了“拆墙”的声浪。
他给出了三点拆除理由:
第一,城墙围住了北京城区,限制了城市发展。
第二,城墙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第三,考虑国防安全,城墙限制快速疏散能力。
甚至,作为文人的他,还补充了一条,既然是破旧立新,那就要把旧的建筑、城墙,扫个干干净净。
古城墙是封建象征,该破!这才代表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决心。
甚至,林徽因还在一场聚会上,直接和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起了正面冲突。
从吴晗的角度去考虑,苏联专家是他费心要请来的,北京的城的发展也远远重要过古建筑,林徽因等人不过是因为自己学建筑、喜欢建筑,就固执己见而已,根本看不清全局。
自此,林徽因肺病复发,急剧恶化。她躺在病床上,用拒绝吃药、救治来抗议。
1954年,定安门被拆;
1956年,永定门以及周围的城墙被拆;
1959年,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中华门也彻底消失了……
到1969年时,北京的内城墙,基本拆除完毕。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多年后,林徽因当年的话居然应验了。
从1996年开始,我国文物局就开始呼吁市民募捐,去修复明朝时的城墙。
当年,林徽因编写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演变为了现在的《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永定门始终位列其中。
只是那时候的永定门,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永定门,早已经不是一个。
完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