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慈禧60岁寿辰时的恩科状元,却放弃了“学而优则仕”这条平稳道路。胡适曾评价他为“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但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一场民意测验中,他又以最高票数,获评“最景仰之成功人物”。
他就是张謇,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纵观张謇的一生,似乎相当割裂。前半生,他为考取功名,痛苦挣扎长达26年;后半生,他主动打破对封建体制的幻梦,毅然走上实业、教育兴国之路。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天赋过人,16岁那年便一举考中秀才。![]()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自那以后,张謇在考学路上屡屡碰壁。他先后经历五次乡试,均名落孙山,直至33岁才有幸中举。此后,他四次参加会试,都以失败告终。
至此,张謇对于科举之路已然心灰意冷。就在他准备彻底放弃“学而优则仕”这条路时,消息传来:慈禧太后60大寿来临,特增设一场恩科会试,广招人才。
起初,张謇并不想参加这场会试,但禁不住父亲和师友们的反复劝说,于是硬着头皮上了考场。
没想到正是在这场会试上,41岁的张謇一雪前耻,高中状元。之后,他获授六品官衔,入职翰林院。
然而,还没等张謇来得及适应自己的官场新身份,各种政治与军事动荡接踵而至。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日本联合舰队面前,清廷耗巨资打造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竟全军覆没!
第二年,清政府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
一边是慈禧太后以“庆寿”之名,耗银上千万两大肆铺张;另一边是日军顺利渡过鸭绿江,连续侵占大连、旅顺等地。这一切张謇看在眼里,如芒刺背。他深切感受到,改弦更张势在必行。
1895年,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鼓励下,42岁的张謇拿着仅有的2000两银子,开始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
起初,大生纱厂的募资很不顺利。很多有钱人对在南通这个小地方兴办纱厂没有信心,因此选择观望。半年过去,张謇原打算全部商办的纱厂成了“空中楼阁”。
为了筹款,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交瘁。幸好,张之洞的继任者刘坤最终出手相助。![]()
他主动出面,将之前张之洞用官款购买、搁置在上海码头三年的美国纱机作价入股。
这样一来,大生纱厂的资金问题虽然得到解决,却变成了官商合办。深知清廷积重难返的张謇,绝不想给自己投入满腔心血的纱厂埋下隐患。他依旧为大生纱厂的资金殚精竭虑。
最终,还是在张之洞的牵线搭桥下,官机入股一事有了两全其美的结果。
经过谈判,官方虽以机器入股,但只参与分红,不涉及管理。同时,朝廷还给了纱厂额外的税收优惠。
在保留了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1899年5月,张謇的大生纱厂终于顺利建成投产。
之后,大生纱厂虽几经沉浮,但幸好,“天时”始终站在张謇一边。到了纱厂开机的第三年,纱厂盈利已达十万两。即使在八国联军侵华,政商环境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大生纱厂仍顽强地挺了过去。
1920年前后,胸怀实业救国之志的张謇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大生纱厂发展成了以轻纺制造业为核心的大生资本集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
1926年,张謇在南通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受父亲影响,张謇的独子张孝若长大后也走上了教育与实业救国的道路,继续为近代民族工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只可惜,张孝若37岁就英年早逝。之后,张孝若的儿子张绪武接过祖父辈的衣钵。新中国成立后,张绪武刚从私立南通大学毕业不久,他放弃的家乡的优渥生活,主动要求前往东北的佳木斯市纺织厂,以工程师身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1979年调回南通工作后,张绪武先后担任江苏省南通纺织科研所工程师、南通市副市长、江苏省副省长。担任副省长期间,张绪武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江苏的地理位置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真正成就伟业,离不开几代人的传承。如果张謇能有幸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为推动实业兴国而付出的不懈努力,相信一定会倍感欣慰,含笑九泉。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点赞、收藏、评论,也可以转发到您的朋友圈。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史故事。了解写作、自媒体变现、创业思考,欢迎移步公众号【灵笙】,发送“见面礼”,即可领取自媒体写作变现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