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 | 心理小知识分享:我们在为什么买单?

文摘   2024-11-15 12:45   北京  


我们在为什么买单


近日,一句“抠抠搜搜,还是花了很多钱。”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共鸣,这是否也是你的生活现状?

双十一购物节刚刚结束,你把最大的一笔开销贡献给了谁?整理账本的你或许会发现,付款时,有些消费你唯唯诺诺,有些消费你重拳出击。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可能与消费心理学概念“心理账户”有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心理账户是什么?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提出。它指的是个人、家庭或组织在面对经济活动时,通过不同的“账户”来编码、分类和评估支出与收益的心理过程。简单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几个账本,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类别,将金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可能会违背一些基本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01



哪些现象与心理账户有关?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刚刚来到外地上大学。一条价格不菲的围巾已经在他的购物车里躺了许久,无论是北风瑟瑟还是冰天雪地,小帅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下单。

妈妈打来电话,老家气温已经跌破零度,妈妈也因为换季而感了风寒。

小帅再次点开购物车,妈妈抱怨天气寒冷的话语与阵阵咳嗽声犹在耳边,一阵热血直冲额头,小帅立即选择了下单围巾送回家里。

是什么让小帅一改消费观念,买下这件商品呢?

在小帅的心理账户中,“为自己花的钱”与“为妈妈花的钱”被归类进了两类心理账户,后者额度更高,因此小帅更容易接受为后者支付高昂的费用。

在现实中,这种现象也常常被商家利用作为营销手段。例如,将保健品包装为对父母的孝心,将各类课程包装为对自身的投资,从而使消费者将商品归类进不同的心理账户,更容易刺激下单。

02



心理账户有哪些影响?

心理账户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金额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引发不同的决策,为我们理解人们在面对不同经济决策时的行为差异提供了工具。通过心理账户理论,我们可以对以上现象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调整自身的消费观念。

心理账户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设置不同消费限额,明确消费的轻重缓急,控制各项开支与预算。也可能影响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改变价格感知。正确对待这一效应,才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可持续消费

03



我们要怎样对待心理账户?

1.理解心理账户,意识到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以便做出一致决策 。  

2.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学会延迟满足,给自己一些冷静的时间。拒绝攀比消费、奢靡消费。

3.提高认知,明确需求,识别商家营销手段与促销策略,购物前做好充分准备,列出需求清单,根据实际做出决定。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实际应用与影响。你是否明确了“我在为什么买单”这个问题呢?花钱是为了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可相同的是,在付款的那一刻,我们都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期待。消费观念如一面船帆,唯有将它立正,小船才能够如愿驶向未来,祝我们都能够在生活的海洋中一帆风顺,一往无前。


外国语学院朋辈心理互助会官Q

文案|麻愿芝 曾繁群

编辑|付博

一审|鲁强 丁星宇

二审|蒋馨逸

三审|蒋知

CSU外语千言
学习资料分享,校内新闻,院内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