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文法学院于人文楼M613顺利举行了以“围炉夜话,在书与生活之间”为主题的好书共度推荐会。本次活动由岑刘微主持,文法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思想启迪的平台,在分享各类专业经典及多元领域佳作的过程中,促进知识融合与深化,拓宽学术视野,启发创新科研思路。
在推荐会上,李檬同学围绕陆益龙撰写的《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一书展开分享。该书深入且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农村从传统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特征与内在逻辑,为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的复杂变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框架。李檬同学在分享中,阐述了书中对于后乡土社会中诸如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家庭结构变迁、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及乡村文化传承与重构等核心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使我们得以站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深刻洞察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实现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极大地拓展了与会者对于中国农村研究领域的学术视野。
赵中翊同学推荐了《秦汉简史》一书,该书主要讲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朝的建立和变迁,通过历史事件来折射观点。赵中翊同学通过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了项羽不杀刘邦的新观点,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实际上是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避免进一步激化与其他诸侯的矛盾,显示出他的大度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此外,他提到,关于刘邦和项羽之争的结果及原因,普遍观点认为刘邦胜在知人善任,而项羽刚愎自用。但深层次分析显示,刘邦胜出的关键在于他对秦帝国立法和政治体系的继承与改良,显示出制度上的先进性。而项羽选择的分封制,回归旧有制度,最终不敌代表新制度的刘邦。
穆庚辰同学介绍了复旦金融学教授兰小欢撰写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该书旨在帮助读者从政经新闻和政府文件中理解世界,内容分为政府行为的微观机制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现象两大部分,涵盖政府行为、财税、投融资、工业化等主题。穆庚辰主要讨论了政府治理的特点、信息与权力的动态平衡和激励相容机制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最后,他强调,置身事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时代之中,以身入局,在其中扮演一种角色,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是当下时代的亲历者。
岑刘微同学推荐的书籍《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由英国作者保罗·威利斯撰写,该书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个案研究、访谈等手段,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生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弟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岑刘微还强调了在受控环境中寻找乐趣和意义的重要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凭与证书对于工人阶级子弟的意义,指出了工人阶级子弟对资本主义下劳动力商品特性的认识。
丁傲雪同学分享的书籍为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丁傲雪在介绍社会交换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交换具有互惠性、公平性和不均衡性的特性。她谈到,社会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情感交流、利益交换和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在某一方面的平衡可能由其他方面的不平衡造成。此外,社会交换遵循边际效用原则,人们之间发生交换行为是因为社会吸引和对社会报酬的期望,包括内在报酬(如乐趣、赞同)和外在报酬(如金钱、帮助)。丁傲雪还提到,为了吸引他人交往,个体需证明自己的吸引力,这导致群体内部的竞争。不过,个体的吸引力也会引起他人对其依赖的恐惧,频繁的依赖恐惧导致地位分化和个人反抗。不公平对待引发的不满情绪在社会层面累积,可能激发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刘峥同学主要围绕《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展开分享,该书作者黄灯通过将二本学生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结合,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不同代际学生群体的深刻影响。书中通过教学观察、学生个体故事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特征分析,展现了二本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从家庭状况的视角,作者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对教育回报率和社会流动性的决定性作用。刘峥还提到了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理论的三种类型,即具身化、客观化、个体制化。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大家对《我的二本学生》一书的理解。
在交流讨论环节,各位同学围绕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垂直管理与平行管理的差异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活动最后,主持人给参与者分发奖品并拍照留念。
本次好书共度推荐会不仅为学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和学术探索精神。学院未来也会举办更多此类活动,以书会友,共同进步。
图 文|宣传部 刘凯伦
排 版|新媒体中心 朱嘉琪
审 核|文法学院 王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