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重思南亚研究范式与视角,知名专家都怎么说?

学术   2024-11-20 22:17   北京  


本文共2121
阅读预计6分钟

作者 | 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

编辑 | 俞欣怡

审核 | 陈珏可




图源:“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微信公众号

2024年10月15日,“澄海全球•理论创新”工作坊第一期专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以“重思南亚研究的知识范式与理论视角”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科研院校6位知名专家与会。“澄海全球•理论创新”立足小规模的深度研讨,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为南亚区域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知识积累及政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致辞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与欢迎。杨院长指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需要回应时代最根本的重大问题,培育和发掘知识生长点和创新源,用中国视角升华世界政治理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突破与反思欧美学界的理论叙事体系,就需要对世界不同文明的思想精华予以提炼整合。南亚区域研究是一片尚未充分开垦的学术园地,富含多样化的知识生产议题。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致力于聚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战略、大思想的知识生产,南亚知识范式与理论研究创新正当其时。


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曹德军主持。会议上半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莉研究员作专题报告。她以“中国南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南亚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李莉老师指出,南亚研究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动区域国别一级学科的建设,更在于弥补学术供需不平衡的现状,促进基础性知识积累。整体而言,南亚研究三大目标包括知识贡献、理论贡献及政策贡献。她特别提到,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需要区分明确,学术研究应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标,而政策研究则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研究员指出,工作坊的研究议题非常重要而有价值,在西方殖民者留下的主流南亚叙事中很难发现南亚自身的自主性。为避免以西方视角简单理解南亚的复杂性,需下大力气做好理论与方法训练。从微观层面来看,范式理论是启示南亚田野实践的指导原则,而田野实践总结也应成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从宏观层面来看,南亚研究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展开,更需要从区域和全球的视角进行考量,具备多层次的研究思维。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南亚研究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国南亚研究需要主动建立自己的叙事体系、话语体系与认知体系,提升与西方学界对话的能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曹寅强调了扎实史料与数据支撑对理论建设的关键作用。他引用布罗代尔的历史分层理论,指出当前部分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过度追逐热点、停留在表层描述的问题,缺乏对深层历史背景的探索。南亚区域研究需以高质量的知识生产为己任,避免在对西方知识的介绍与再传播过程中掩盖对学科方法与基础范式的反思;还应保持田野调查的深度与长期性,避免在处理细节材料时缺乏长时段历史感与理论创新自觉。此外,曹寅老师还提醒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需注意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而应以清晰、简洁的语言传达复杂的学术思想。


图源:“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微信公众号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超从知识范式、理论视角和比较视野等多个方面,反思南亚研究的知识积累现状与不足。谢超老师提出,知识范式是任何一个学科演进的基础。一方面,要区分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积累。中国南亚研究经历70多年积累,成果数量与研究规模显著增长,但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质性知识积累不足,面临研究碎片化挑战。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应关注具有反常识意义的学术困惑(puzzle),并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从实证材料中发掘普遍性规律。但是社会科学者也需提升历史感,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理解当下局势的关键。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张忞煜从综合文史哲视野,探讨了南亚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首先,张老师强调了批判性阅读与深入挖掘第一手文本材料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文献校勘、档案比对和文学批评等具体方法。其次,研究应专注于对象,而非预设结论,并运用第一手信息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他围绕知识范式与理论视角,指出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中,应客观正视学科理论和视角差异,以持续性的对话为路径和目标,并倡导全才式育人,要求研究者批判性地使用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理解对象国文化与符号体系。


会议总结阶段,曹德军副教授认为工作坊敏锐捕捉了重要学术议题,赋予学者们知识生产与范式反思的自觉,有助于推进南亚区域研究的转型升级。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南亚区域研究,对中国重新认识南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亚区域的知识生产,未来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跨学科研究需从大理论转向中观和微观理论,超越欧美中心主义的狭隘经验。第二,创新田野研究方法,在跨区域实地穿梭中获取差异化的一手档案资料,建立阶梯式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机制。第三,构建精品论坛,搭建“人大-复旦-北大-清华”南亚会议机制,引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南亚知识体系。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深度交换意见、进行热烈讨论交流。此次工作坊不仅为南亚研究创新提供诸多启发,也为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团队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转载自“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微信公众号2024年11月18日文章,原标题为《会议纪要 | “澄海全球•理论创新”工作坊第一期研讨会


本期编辑:俞欣怡 

本期审核:陈珏可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往期推荐↓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军报·18期|印光辉战机再度交付延迟,印空军考虑延寿米格-21战机

重磅 | 全民炒股、以股扶贫、二十块入场:印度股市革命有多疯狂?

评论 | 刘宗义:孟加拉国政局变化后,美孟互动值得高度关注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内容请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南亚研究通讯
从专业研究视角出发,紧扣时政热点,深度聚焦南亚相关问题!欢迎各位读者批判指正。联系ID:dwrsissi20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