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动车战火升级:欧美关税重锤下,新兴势力如何破局?

文摘   2024-11-11 17:00   北京  



在21世纪的能源转型浪潮中,电动汽车(EVs)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关键战场。这一变革不仅关乎环境的可持续性,更是经济实力与技术竞争的体现。当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构成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三极,更是推动全球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显著,接近14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8%。中国以其在电池制造和电动车组装方面的领先地位,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近60%,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主要推动者。欧洲和美国紧随其后,分别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5%和10%。


然而,这一市场的繁荣也面临着挑战。近期,美国和欧盟相继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关税的决定,这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将描述美欧对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关税的具体情况,并指出这一背景下中国和中方企业与之相关的动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理解当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复杂动态。


01

美欧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1

美欧加税的具体措施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措施始于2023年10月,当时欧盟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一调查的背景是欧盟内部的汽车协会接连抗议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认为欧洲电动汽车产业正面临危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3月提出了“去风险”概念,旨在保护欧洲经济免受侵害、提高经济竞争力、与经济盟友协作。随后,欧盟委员会在2023年9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并于2024年7月4日宣布了首轮临时反补贴税方案——将在原本的进口车10%关税的基础上,对不同合作情况的中国生产商额外征收17.4%至37.6%的关税。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华纯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方案(终版)文件。方案宣布,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对自华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额外7.8%-35.3%的反补贴税。29日傍晚,终裁方案即被传至欧盟官方公报。这意味着额外反补贴税将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零时生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对此,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


2024年5月14日,美国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等商品的加征关税。新措施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其中电动汽车整车税率由25%提高至100%;动力电池以及材料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储能电池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2024年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自9月27日起,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100%,太阳能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50%,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产、钢铁、铝、口罩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25%。



2

美欧加税的微妙互动

尽管欧盟与美国的制裁措施在时间上并非完全同步,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简称IRA)对欧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联系。在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这项法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单边补贴的形式促进美国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电池和关键矿物的生产。IRA提供的高额补贴对全球电动车厂商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但全额补贴要求车辆必须在北美组装,且其电池(及原材料)的关键输入源必须来自可信的贸易伙伴。这些措施被认为具有歧视性,因为它们为在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生产或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税收抵免,这可能会限制其他国家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项法案直接影响了欧洲利益,引发了欧盟的强烈反对。


此外,美国的“豪放补贴”与欧盟的“高额征税”背道而驰,IRA可能导致欧洲绿色能源的相对成本上升,并限制欧盟产品的出口空间。在俄乌冲突等不稳定局势的背景下,美国的这一做法加速了欧洲企业的外迁,动摇了欧洲的工业基础。在政治上,面对庞大的电动汽车产业利益,欧盟如果任由美国掀起一波补贴浪潮,不同财政基础的成员国将直接分化并恶性竞争。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不仅显示出欧盟在相关领域的“保护主义”势头,同时也显示出欧盟对美国IRA法案的担忧。欧盟试图通过提高关税减少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以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和维持其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02

中方相关动向


1

对欧盟产白兰地的反倾销措施

2024年1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4年第一号公告。公告指出,2023年11月30日,商务部收到中国酒业协会代表中国白兰地产业正式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有关规定,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8月29日,商务部发布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公告。初裁确认了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如,马爹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倾销幅度为30.6%,法国轩尼诗公司的倾销幅度为39%,埃·雷米马丹公司的倾销幅度为38.1%,但表示暂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10月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10月11日起采用保证金形式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各公司保证金征收比率为30.6%-39%不等。


在调查期间,双方始终保持着沟通状态。4月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法国巴黎与法白兰地企业和行业协会座谈。法国干邑协会、法国雅文邑协会、法国葡萄酒和烈酒出口商联合会等3家行业协会和保乐力加(马爹利)、路威酩轩(轩尼诗)、人头马君度(人头马)等5家企业负责人参会。王文涛部长强调,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不针对任何特定的欧盟成员国、不预设调查结果,将依据中国法律和世贸规则公开透明展开调查。7月10日-11日,应世界烈酒联盟(WSA)邀请,中国酒业协会宋书玉理事长率团赴瑞士日内瓦参加了世界烈酒联盟会议。期间,宋书玉理事长同欧洲烈酒协会就中欧烈酒行业未来的合作方向与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面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法国白兰地行业高度担忧自己可能被迫失去“占其出口1/4”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1-12月,中国白兰地进口量额双增,拉动烈酒进口整体数据向上。其中,受“三大洋”(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为主的干邑拉动,法国进口白兰地的额占比为99.28%,在白兰地进口总量中遥遥领先。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布初步裁定公告后,9月17日,约800名举着标语的抗议者与100辆拖拉机在法国西南部干邑地区聚集,要求法国新总理巴尼耶将干邑白兰地作为优先事项。据法媒报道,这是当地白兰地行业时隔26年来首次走上街头。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正与欧洲多国及欧盟委员会围绕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密集磋商。此次抗议的发起方之一——干邑种植者联盟表示,如果欧盟对华电动车关税谈判陷入僵局,该组织将考虑在巴黎等城市举行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10月8日,中国将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的消息传出后,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生产轩尼诗的奢侈品集团LVMH股价下跌超过3%,人头马君度的股价下跌超过8%。随后,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BNIC)在联合声明中敦促法国政府应迅速采取行动推动欧盟与中国开展谈判,“必须阻止征税,以免为时已晚”。


据法新社、欧洲版“Politico EU”报道,欧盟将就中国对从欧盟进口的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决定向世贸组织提起强烈申诉。面对部分欧盟媒体将中方反白兰地倾销视为报复手段的恶意揣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0月9日表示,该反倾销措施是应国内产业申请依法发起调查并采取的正当贸易救济措施,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2

新能源汇集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中国和匈牙利建立外交关系。2015年6月,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匈方“向东开放”政策成功对接。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之一即是匈牙利,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并且,当地时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匈牙利《匈牙利民族报》发表题为《携手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的署名文章。访问期间,双方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领导人还见证签署了《中国-匈牙利共建“一带一路”第三轮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清单》等。长期对华关系友好、营商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完善、具有关税优势等因素使匈牙利成为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重要目的地。2023年,匈牙利占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44.1%,超过英国、德国和法国,成为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的最大接受国。


近年来,面对欧盟《新电池法》设置的“入欧门槛”,以及欧委会对华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等,中国新能源企业加快了“借助匈牙利、规避欧盟相关贸易壁垒、切入欧洲市场”的步伐。根据美国荣鼎咨询公布的2022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报告,在2017年至2021年间,匈牙利获得的投资占中国对欧洲投资总额不到1%,2022年中国对匈牙利的投资直线增加,并且几乎完全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推动。2022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匈牙利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彼得表示,宁德时代的投资创造了外国对匈投资的新纪录,也是十年来欧洲五大“绿地投资”之一。该基地预计于2025年投产,将为匈牙利提供9000个新工作岗位。此外,2022年9月,蔚来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投产。2024年1月,比亚迪与匈牙利塞格德市政府正式签署比亚迪匈牙利新能源乘用车工厂的土地预购协议。这也是中国新能源品牌在欧洲建设的第一座乘用车工厂,同样将为匈牙利提供数千工作岗位。据估算,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公司在匈牙利的承诺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121.4亿欧元,相当于匈牙利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4%。匈牙利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新能源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3

车企出海瞄准墨西哥

2018年11月30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三国领导人在G20峰会期间签署《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美墨加协定》),以取代自1994年开始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20年7月1日,《美墨加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贸协定》对汽车的原产地标准已经十分严格,《美墨加协议》对汽车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更是有着较其他产品更为详尽的规定。对免税整车地区价值成分的要求从62.5%提高到了75%。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提出美国政府将为每辆电动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设置了“整车在北美组装以及电池组件关键原材料必须有一定比例在北美开采或者加工”等前提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车企加大直接投资,瞄准墨西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借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除了关税优势之外,墨西哥还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较低的劳动成本,以及政府出台的新能源转型相关的优惠政策。去年2月,时任墨西哥外交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对媒体表示,墨西哥正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电动汽车制造中心。


2019年,江淮汽车在墨西哥推出新能源汽车,并且已经在伊达尔戈州建立了装配厂。2022年,奇瑞汽车进入墨西哥市场,并计划在墨西哥建设工厂——主要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除墨西哥当地市场外,也将供销北美等地市场。2022年12月底,长城汽车墨西哥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次年9月,长城在墨西哥推出首款车型哈弗 H6 HEV。长城汽车副总裁史青科表示,长城还计划在墨西哥建立散件组装工厂。2023年9月,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比亚迪美洲地区总裁李柯也表示,公司将基于市场需求,考虑是否在墨西哥建设新工厂。2024年8月,比亚迪在墨西哥的负责人巴列霍(Jorge Vallejo)透露,比亚迪已将在墨西哥建厂的最终候选厂址名单缩小至三个州,并正在审议这些州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6家中国汽车公司已经在墨西哥开展业务或宣布计划扩大其在汽车行业的业务。然而,美国的施压、熟练产业工人的缺乏、电力供应不足等因素也可能限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当地的发展。




内容|陈荒拓 吕迅 谢霄曈

排版|谢霄曈

审核|智库编审委员会



2024 WPET


公众号|世政经科技研究院

小红书|世界政经科技论坛

网站|wpet.org.cn

世政经科技研究院
世界政经科技研究院是以大国政治、经济与技术前沿为研究对象,旨在引领时代前沿、回应时代之问的国际化社会智库。研究院聚集数百位优秀学者和行业专家,加快推进建设中国“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理解中国、建设中国、引领中国的青年才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