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人的身高属于“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2013年一项题为《Human Height》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人类身高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达到八成,只有两三成“逆天改命”的空间。
通常我们会预测,如果爸妈都身材高大,孩子的身高也会高于平均水平。可是却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和队友在人群中属于较高的那一批,而孩子却在同龄人中属于偏矮的那一批,或者兄弟姐妹几个的身高有显著差距。
查了孩子身体整体分明是健康的,生长激素水平也正常。到底是为什么呢?和基因遗传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叫基因突变。
携带致矮基因越多
个子可能就越矮
在医学上,我们把一类不明原因导致的身材矮小统称为特发性身材矮小(ISS)。确诊为特发性身材矮小的儿童,身高一般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健康儿童身高均值2个标准差(-2SD)或处于第3百分位以下,却没有任何全身性、内分泌性、营养性或染色体异常表现,生长激素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
当然,科学家们对此也不是毫无头绪。国内外广泛认为,特发性身材矮小很可能是由多基因作用导致的。
人的身高是由很多个基因位点共同控制的,不同位点对身高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可能对身高造成显著的影响。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资料显示,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至少700多种与身高相关的基因变异。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发现的对人类身高影响最大的“致矮基因”,是2020年哈佛医学院Soumya Raychaudhuri 团队在秘鲁人种(世界上最矮的人种)中发现的FBN1基因,其某些位点的基因突变(E1297G)可能让身高拉低4.4cm。
FBN1基因不是唯一一种突变可能拉低人类身高的基因,2015年发现的GHR基因(-4.2cm)、KCNQ1基因(-1.9cm)等,也被发现有类似的作用。如果一个人DHA序列上存在多个“致矮基因”变异,多重作用下其身高所受影响也会大大增加。可以说,孩子身上携带的“致矮基因”越多,个子可能就越矮。
遗憾的是,目前医学上对这种情况暂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高质量科学证据表明注射生长激素能对患有特发性身材矮小的孩子的身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反,被动注射生长激素的孩子通常会面临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长激素是在有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经医生专业指导才能给孩子用的药品,并不适合作为家长自行决定给孩子使用的“补品”,请一定要慎之又慎。
基因突变影响身高
饮食运动能否改变
除了遗传因素,营养、运动、睡眠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身高。
但是要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环境因素,只能保证孩子的身高尽量“正常发挥”,并不能让孩子逆天改命,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不要用极端办法给孩子拔苗助长。
营养补充的原则说来很简单,日常尽量让孩子从多样化的食物中摄入适当且充足的营养素,如乳制品、谷物、蔬菜水果、肉蛋禽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养料”。需要注意的是,重点是营养均衡,而不是单一追求某种营养素(如补钙)以奢望达到促进身高的作用。
充足优质的睡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孩子的身高增长也有一定的助益。
合理强度的运动作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胃口、香甜的睡眠,从而为身高发育提供基础保障,避免环境因素拖后腿。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运动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运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有某种特定的运动能够提升孩子原本的身高。而且,许多所谓的“促进长高的运动”,如跳绳、打篮球,如为长高而超强度训练,反而容易造成膝关节等部位的运动损伤。
之前,新闻上有个“7岁年龄3岁身高”的男孩小陈陈,其父母让他每天坚持跳绳的决策看起来很励志,我却不推荐各位家长效仿,因为从长久来看,可能伤害孩子的健康。
帮助孩子身高正常发挥的几个要点是坚持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睡眠、保持愉快心情。
虽然好像“听了个寂寞”,执行起来有难度,却也是目前唯一靠谱的参考答案。
任何“立竿见影”、剑走偏锋的捷径,我们在考虑尝试之前,先了解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得与失。不要光看可能性,也要了解局限性,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某些另有所图的人割了韭菜,还坑害了娃。
end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11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包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