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谈谈这个题目主要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我国前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不可忽略的教育断层,使得至少两三代人缺乏比较完整的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这对人文学科的发展来说成为一种先天不足。
其二,由第一点引发,后来社会教育中普遍出现“急补”心理,与其他因素结合,又形成了大众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风气,对高校文科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其三,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术阅读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和上面的第二点共同形成一种后天失调状态。
其四,近几十年文科新理论迭出(包括旧理论的引进或复兴)在髙校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中引发了某种焦虑感,进而加剧了上述各种风气所形成的浮躁心态。
一些学术会议呈现清晰的理论流行特点,缺乏稳定的探索动能(内在推动力、趋向观察和把握、方法论成熟状况等等构成的一种总的发展态势),形成“新理论一个接一个,说完一个就等着下一个,暂时没有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特别突出,缺乏学术底气者读专业书很多都是唯恐追不上新理论,却忽视了学术基本功的锻造打磨,而外语类(主要是西方语言类)专业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搞得好可以成为优势,中西兼得,搞不好却也有可能成为劣势,两头不靠,中西底子一个都没打好。
可称为经典的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威性: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公认必读,共识度高。
2)持久性:已经获得历史承认,经久不衰。
1)首先必须明确,读经典“无用”(很多大家都说过这个话),即没有短期内直接的好处。不读经典不一定影响毕业,读了经典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读经典是“软任务”,意在长远,所以需要一份“闲心”。也就是说,必有非功利的出发点才读得下去。豁不出去一点时间,死不了拿经典博名利的心,就不要读了。
2)读经典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或人文修养,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乐趣:思考的乐趣,懂得的乐趣,专业的乐趣。我们知道,治学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而好之是学术研究的最佳状态。常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选错了专业,也就是不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趣味。对人文学科的学人来说,这种专业乐趣最终会归结到对人和社会的理解,而经典作品中充满了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和非人文学科阅读及一般的社会阅读相比,这是我们从事人文学科研究者傲人的优势,因为我们的专业和人生、和生活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3)有雄厚的经典阅读基础,可以清晰地“认出”各种思想、理论、方法等等的来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理论、方法的来龙去脉,进而豁然开朗。
4)经典阅读可以积累思想资源,增强研究的后劲。熟读经典同时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在理论和问题、思想和现实之间游走贯通,可以激活研究者几乎是无限的创新能力。
5)熟读经典的一个“副产品”是,可以有效地提升分辨能力,增强对各种文化忽悠和学术忽悠的免疫力,面对“理论轰炸”、“术语轰炸”保持头脑清醒。
文科博士生需要读的经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文化经典: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公认为主要思想起源的名著。可以提醒一下的是,选这类书是要认出版社的。在西方名著方面,一流出版社的书目选择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淘汰。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方面,出版社水平不行,校注错漏百出,读了反而留下错误记忆,还不如不读。
2)专业经典:可以读打底的(最早的)和到顶的(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其他的看需要。这打底的和到顶的,就是本专业的必读之作,其中有很大部分可以归为经典。实际上每个导师都会给学生开列专业书单,其中既有共性部分,体现专业内的共识;也有个性部分,体现导师对许多具体因素的考虑,针对的是不同情况。早期有少数导师不自己开书单,窃以为那属于失职。
3)文学经典:包括中西古代和当代公认的。这类书数量巨大,必须有所选择。经典和普通读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即便有,也不是亘古不变的。经典不是自封的,不是定制的,而是作者精心创作再经过历史淘汰沉淀下来流传于世的精品。
从古至今广为传播的读书经验已经有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以下三点可以作为提醒,读经典的时候不妨予以注意:
1)应该是所有必读的经典都不陌生,这体现了宽度,同时某些重点书(感兴趣的,有心得的,研究需要的)可以反复读,这体现了深度。
2)即便是经典,读的时候也不妨有三分保留,而不是全盘接受,否则在发现一些经典作品之间观点打架的时候会无所适从。之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文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自然不会众口如一。在读者方面,诚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经典同样要具备质疑、批评、反思、证伪的意识,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经典的价值。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质疑或者批评都必须建立在认真读过而且理解基本准确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资格提出质疑或者批评,这和做其他批评是一样的。
无须焦虑,读经典并不耽误把控前沿。理由如下:
1)前沿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熟悉经典,就知道了新理论的根底,了解起来更为深透。
2)有经典打底,就有了自己成为前沿的可能。
3)既要了解前沿,也不能迷信前沿。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庸俗进化论,即认为新的总是好的,然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往往是新的、更为正确的认识战胜旧的、不太正确的认识,而人文学科则未必,新的观念不一定优于以往的观念,它只是为了解“人”增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或者为解决“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总之希望我们能够拒绝平庸(学术跟风),拒绝肤浅(只看结论),拒绝碎片(语录化读写),唯其如此,或可对得起人文学科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