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多维结构与测量

学术   2024-12-07 19:26   安徽  



摘要


为探究教师胜任课程思政的职业特征和专业表现,该研究以高校外语教师为对象,基于数理循证思维,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明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包括“工作动机”“个人特质”“挖掘能力”“融入能力”和“共同成长”5个维度,开发了包含16个题项的测量量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达到理想水平。研究拓展了胜任力理论的应用领域,探明了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多维结构;测量

原文载于《外语研究》2023年第2期,作者:王晓慧、刘晓峰(合肥工业大学)


引言


课程思政赋予中国外语教育以崭新的政治内涵和育人内蕴,对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正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姜峰,李岩松2020)。外语教师作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其育人能力是决定外语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所在(王炳林2019;张旭,李合亮2021),就其本质而言,培养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其课程思政的胜任力(赵忠君等2017),即培养一种完成或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行为特质系统,这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境中标准参照的有效或优秀表现存在因果关联(杨甲容等2019)。

然而,在当前外语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的价值效用和角色期待是否得以充分实现?是否具有对外语思政育人价值的认知解读能力?是否具备充分挖掘外语课程、教材中所蕴含思政元素的能力?回答这些实践议题,必须从胜任力的视角解读其本真含义,建构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特征模型,探究其内在结构维度,开发测量量表,这对外语课程思政高效实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文献述评


1.1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

学术界对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关于价值、内涵、目标和体系的阐释。姜峰和李岩松(2020)阐述了立德树人背景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新模式。文秋芳(202la,202lb)从执行者、覆盖范围、方法和功能四要素界定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出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姜智彬(2020)认为“多语种+”外语人才应有“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强思政”四方面内涵。张敬源和王娜(2020)强调要将价值塑造置于外语课程思政的首位。二是微观层面关于内容、路径和方法的探讨。陈法春(2020)从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胡杰辉(2021)从目标、组织、设计和评价反馈四个方面提出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蒙岚(2020)探究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刘建达(2020)构建了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的BIPA模型。孙有中(2020)、赵璧和王欣(2021)、王欣等(2021)及杨金才(2020)分别从教材设计、课程链、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等不同角度探讨实践路径。
相关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学界讨论重心正在从课程思政“是什么”逐渐向“怎么做”转移(肖琼,黄国文2021);二是研究视角日益多元,与外语专业特质结合愈加紧密;三是理论阐释和定性研究偏多,量化研究甚少。


1.2 教师胜任力的维度与测量研究

McClelland(1973)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及工作绩效相关联的特质、动机、知识技能或能力,可被观察和测量。在教育领域应用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外交官胜任力指标选拔体系,Goh&Wong(2014)明确教师胜任力为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
追溯有关胜任力维度研究,存在“冰山模型”(McClelland1973)和“洋葱模型”(Boyatzis 1982)两个经典模型,呈现从隐性到显性、由内到外的特征,这也表明胜任力是非单一维度的。人力资源等领域开发的素质分级辞典,也佐证了胜任力是由不同特质构成的复合结构,并存在异质表现。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和维度已开始引起国内学界关注,蔡爱丽(2021)提出了显性胜任力链和隐性胜任力链的双螺旋模型。赵光等(2020)从课程思政视角,提出专业教师个人特质、思政认知和知识技能的三个维度。秦邦辉等(2021)探讨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师胜任力测量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研究缺乏可靠的测量工具,大多是借鉴国外成熟量表,仅在内容上作言辞修改或技术处理,往往忽略了东西方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显著差异,缺乏本土情境化和实际操作性,理应对外国量表持审慎态度(陈伟娜,凌文栓2010)。
综上论述,本研究主张将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作为一个用于阐释中国课程思政情境下有效育人行为特征的综合能力。在理论构建方法的选择上,由于扎根理论能立足实际,用丰富的情境视角来“捕获”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维度呈现,也更能凸显其发生情境和本土特性,非常适合于理论构思开发并循证研究路向。从实证研究路径上,由于单纯扎根研究无法对理论构思加以验证,因此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检验其构思效度(杨静,王重鸣2013)。
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明多维结构,厘清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模态,开发测量量表并进行检验。本文研究目标如下:一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究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建构理论模型;二是编制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测量量表并加以验证,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扎根理论的起源、流派与应用方法


研究一: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结构维度构建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目前学界公认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赵忠君等2019),适用于面向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陈向明2000)。故本研究拟通过扎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和丰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取样、数据收集和数据编码,提炼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数据分析流程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依据研究意图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受访对象。以使得出的结论有更强的解释性(毛基业,李高勇2014)。为保证受访人员结构合理性,选取安徽A高校21位不同性别、年龄、职称的外语教师作为受访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此外,另邀请A高校3名外语专业学生和3名教学、宣传、组织部门中层管理干部参与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的数据。
研究小组在取样前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以保证取样的典型性和一致性,要求全体访谈对象回答以下问题:(1)请您谈谈对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内涵的理解;(2)请您谈谈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中哪些是关键素养;(3)请您谈谈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有效挖掘;(4)请您谈谈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有效融入专业教学;(5)请您谈谈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2.3 数据收集

研究小组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搜集原始资料。一是观察法。研究小组对上述受访对象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课程思政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细节记录,观察记录育人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呈现和频次、教学方法、表现技巧以及互动效果等细节,重点观察记录教师特质、素质、能力、人格等在思政育人行为中的特征表现。二是深度访谈法。研究小组对受访对象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每位受访者访谈时间一般在40-60分钟。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并用软件转录整理,最终得到了9万余字的原始资料。


2.4 资料分析过程

2.4.1 开放编码
研究小组随机选取其中20份访谈记录,利用Nvivoll软件进行开放式编码。对初始概念的发掘尽量使用受访者原话,依照新代平等(2016)的研究方法.对从访谈记录中获得的328条原始语句进行双盲编码,按照最大可能性原则得到了181个初级代码(AAx).随后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代码合并,18l个初级代码最终整理、归类成l2l条代码,其中,两位编码者有101条代码编码一致,一致性检验结果是101/121=8347%,超过80%,为可接受水平(Hubeman&Miles1994)。研究小组再对10l条代码进一步提炼,别除前后矛盾代码,最终形成8l个初始概念(Ax)。编码过程中,根据初始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交又对其进行分类,划定所属范畴。最终归纳了20个不同范畴(Bx),见表2。


2.4.2 主轴编码

研究小组对开放编码阶段所形成的20个范畴进行聚类归纳,以深度挖掘开放性编码、范畴之间的潜在联结和逻辑关系,共合并归纳为5个主范畴(Cx),分别为工作动机(C1)、个人特质(C2)、挖掘能力(C3)、融入能力(C4)和共同成长(C5)。


2.4.3 选择性编码

根据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及相关分析,经过反复比较和解析,围绕核心范畴的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工作动机、个人特质、挖掘能力、融入能力、共同成长”5个维度,理论模型如图l所示。


2.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小组对剩余7份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后未发展出新的重要范畴,五大主范畴之间亦未衍生出新的构成因子,故而认为研究结果达到了理论饱和。


研究二: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量表开发与检验


3.1 初始量表编制

基于扎根理论所开发的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构念,结合访谈记录的数据编码内容.40条语义较为明确的初始题项被梳理出来,每个子范畴下对应2个测量题项。
为确保量表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第一轮题项讨论中使用专家评判法.邀请2名A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4名硕士研究生,逐一审核初始题项内容和表述方式,以保证题项表意清晰、语言简洁且与理论构念维度联系较紧。在对词义进行修订、合并和删减后,剩余34个题项。第二轮题项讨论中,研究小组根据评价意见进一步修订,最终拟定的初始量表包含5个维度,共23个题项。


3.2 量表测量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探究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结构维度。本次调查测试对象为A高校外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回收问卷575份,其中有效问卷552份。本调查问卷采用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预试量表,量表共包含23个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研究小组将回收的552份调查问卷进行随机分半处理,样本A(一半)用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B(另一半)用于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

本研究首先用SPSS26.0对276份(样本A)数据进行了Bartle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表3可见,KMO值为0901,说明该数据取样合理。通过Bartle球形检验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适中性(r-2842.481,p<0.001),表明各题项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选取正交极大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从23个题项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首次分析共提取出5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758%,题项的因子载荷在0.529到0.778之间。题项12(0.390)、题项14(0.483)、题项15(0.449)等题项的因子载荷低于0.5,另有题项3、7、17、18跨因子载荷超过0.4,应予删除(Churchill 1979)。在删除这7个题项后,对剩余16个题项重新进行因子分析,各题项相应因子上的载荷介于0.547到0.817之间,情况良好,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832%。删减题项之后正式量表呈现五维结构,基于各个因子的题项构成,将其分别命名为工作动机(3题项)、个人特质(3题项)、挖掘能力(4题项)、融入能力(3题项)和共同成长(3题项),删减题项之后正式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4。


3.2.2 信度检验

本研究用SPSS26.0分别对单一维度以及量表总体进行可靠性分析。表5显示,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929,单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761~0.807之间;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得到的16个题项的正式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较高,为0.890,表明量表稳定性良好,有较高的信度。


3.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用余下的276份数据(样本B),采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26.0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利用SPSS 26.0对检验样本B的有效性进行信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08,单一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说明内部一致性良好。


(1)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比较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来检验构念效度。研究小组结合五个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实证研究结果,对五个因子进行了不同组合,经过分析比较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从而确定最佳的测量模型。
由表6可见,五因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X/df=1.203<2,RMSEA=0.027<0.05,NF1、CFI、IF1、GFI>0.90,模型契合度基本达到优秀标准,最为理想。明显优于四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修正后的五因子模型路径和参数估计值见图2。


(2)量表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来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邱皓政(2010)认为当因子载荷值大于0.55时表示情况良好。表7显示,量表16个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595-0.833之间,表明题项能有效反映构念的特质,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通过计算组合信度(CR)以及平均提取方差(AVE)来对量表的聚敛效度进行检验。由表8可知,5个因子的CR值在0.752-0.800之间,高于0.70的标准(Hair et al.1998);AVE值在0.500-0.542之间,高于建议的0.5的标准(Fomell&Larcker1981),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聚敛效度。

本研究通过各因子AVE的平方根与该因子和其他因子相关系数进行对比来检验区分效度。由表9可见,各因子的AVE的平方根绝大部分都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表明因子之间既具有共同属性又各自独立,表明量表区分效度良好。


讨论


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五维结构稳定,16个题项的量表信度、效度均达到理想水平。可以进一步通过各题项的因子载荷与所属维度之间的作用强度,对题项的路径特点和作用机制加以讨论。

(1)在“工作动机”维度中,题项3的因子载荷为0.783,明显高于题项1的0.685和题项2的0.676,显示“认同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对动机激发具有更大作用。
(2)在“个人特质”维度中,各题项的因子载荷依次为:题项5(0.766)>题项4(0.747)>题项6(0.595),显示“具有扎实知识与广博学识”与“具有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能力”两个观测指标贡献率较大。
(3)在“挖掘能力”维度中,题项8(0.721)、题项9(0.709)和题项10(0.709)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7,题项7的因子载荷为0.687,表明“善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善于从外语知识和技能角度挖掘”“能结合专业课程的特色背景挖掘”“能从政治高度挖掘思政元素”4个观测指标对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均具有较强解释力。
(4)在“融入能力”维度中,题项12(0.781)和题项13(0.744)的因子载荷明显高于题项11(0.607),表明“能常用外语课程思政案例”和“能如盐化水讲授育人元素”是“融入能力”的关键要素。
(5)在“共同成长”维度中,题项14、题项15、题项16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687、0.681和0.833,表明“能了解思政育人效果反馈”对“共同成长”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是由“工作动机”“个人特质”“挖掘能力”“融入能力”和“共同成长”构成的五维构念。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量表由16个测量题项组成,量表的信度、模型拟合度、结构效度、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均处于理想水平。

与传统的胜任力“冰山模型”“洋葱模型”比较,本研究探索得出的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及五维结构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性,既包含了课程思政关注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终极目标,也反映了外语教师胜任力应具备的“工作动机”“个人特质”的禀赋要素,同时,还体现了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融入能力”的个性化表达,能够更加全面地诠释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内涵。针对目前课程思政研究大都是理论阐释和定性表达的现状,本研究开发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专门量表,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结构清晰的测量工具,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的量化研究。
研究结果对当前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一是不断增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积极情感和育人模式认同,以价值认同、目标认同和情感认同持续激发动机;二是注重加强外语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丰富专业学识,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提升;三是强化外语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注重围绕外语专业的背景、特色、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准把握思政育人的高度、角度和契合度;四是持续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外语课程思政融入的程度、时机、方式和技巧;五是强化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反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持续改进。


应用语言学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冲突话语研究主要文献(汉语)
冲突话语研究主要文献(英语)
学术论文标题中要不要加“研究”?
基于语用理性的语言能力概念构拟
学术搜索/文献检索网址大全

语言生活研究
关注语言生活,感受语言魅力,探究语言奥妙,服务语言沟通,促进人际和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