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画像砖里,隐藏着一群顶级“吃货”!

旅行   2024-12-27 17:52   甘肃  

图一 魏晋听讼画像砖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吃货”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最常用的自嘲标签。天然带有“心大”“有趣”“热情”的内涵。

但“吃货”也是分等级的。普通吃货,只是爱吃;中级吃货,能分辨好不好吃;但顶级吃货,还能在吃的时候,给别人信手拈来关于吃的各种谈资。

民以食为天,作为生活的头等大事,小小的“吃”背后可有大学问。

图二 魏晋汲水画像砖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在画像砖上自然也就留下了不少与庖厨、宴饮相关的画面。河西地区畜牧业发达,民族众多,这些庖厨宴饮类的画像砖呈现了当地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场景。

画中人时而烹牛宰羊、汲水切肉,时而烹调食物、酿造调料,乃至吃烤肉、喝美酒……观赏这些画像砖,不啻于目睹一场魏晋美食直播。

下面就和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宰牲


一桌美味的食物,要从食材的源头就开始把关。为了准备餐桌上的“硬菜”,不免需要“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画像砖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少当时人们宰杀牲畜的场面。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那时的河西地区,人们餐桌上的肉类选择已很丰富:

宰牛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 — 420年)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这块砖以白色涂底,上绘两人持刀抓住牛腿正欲解杀躺倒在地的牛,旁有一盆或用来装血,砖原位于墓前室北壁第四层。

宰羊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该砖绘一赤衣男子持刀宰羊的画面,羊被悬吊在两根木棍之间,屠夫双袖挽起,左手抓羊蹄,右手持刀宰羊,下方还放置一盆用于装血。

烫鸡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7号墓出土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这块砖上绘两女子相对跪在两盆前,其中一女在盆前执鸡,另一女子作双手端盆状。

宰猪画像砖

魏(公元220年—420年)

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酿造


虽然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惟愿多多品尝岁月的甘甜。但在餐桌上,无论是凉拌小菜,还是蘸食小吃,或者汤品提味,往往都离不开那一点点撩拨味蕾、提振食欲的——酸。

醋,是餐桌上的酸味“担当”。要制醋,就必须先掌握酿造之法。相关学者根据出土简牍等资料考证,汉代河西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已有粟、大麦、小麦、青稞等,这些粮食作物为酿造提供了可能。

在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酿造醋的场景。看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诸多西北美食的“灵魂伴侣”——醋的酿造方法。

酿造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高闸沟砖厂墓葬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该砖绘一赤色案,案上排开七个瓮。《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使用粟米、麴作醋的技法。这种技法要求酿造时不能移动瓮,且“久停弥好”,熟后“接取清,別甕(瓮)著之”即可,这与画像砖上所绘内容接近,或是表现了酿醋的场景。

滤醋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一420年)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西沟村六组墓葬M7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该砖画面中置一案,上有三个瓮用于滤醋,案下有一盆用于接滤好的醋。

除了醋之外,魏晋时期人们对酒、酱等的酿造也很娴熟。

庖厨画像砖(复制品)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原砖甘肃省高台县许三湾东墓群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此砖上绘一女子在灶前炊煮,旁侧的案与瓮或是酿造场景


庖厨


经过了初步加工的农作物和肉食,要在从庖厨内经历蜕变,才能最终变成美味珍馐。

袁枚在《随园食单》上写道“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可见司厨对于美食的重要性。画像砖上的庖厨场景,为我们还原了魏晋河西地区古人的厨房。

有时膳食简单,只需一人烹煮;有时厨房很忙,还要多人配合。

炊厨画像砖(复制品)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原砖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西沟魏晋墓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庖厨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此砖四周勾红色边框,右侧绘一男子在案上切肉,身后有两盘切好的肉块,左侧一女子在烹饪,上方还悬挂有肉。

富足人家举办的宴饮,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厨房里你切我煮、各司其职,才能更好、更快地准备膳食呀!紧张忙碌的合作,自然也少不了交流。以下两块画像砖在原墓中位置相邻,左边切肉的男子和右边站立的女子仿佛正在说着什么。他们在交流什么呢?这一刻被画师永远地凝结在画像砖上,也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左:切肉画像砖(复制品),魏晋(公元220年—420年),原砖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该砖上边缘绘屋檐,檐下两男子将袖撸起切肉,案下放置有盆,两男子头转向右侧,似乎在与庖厨内的女子交谈。砖原位于墓葬前室北壁下层。

右:庖厨画像砖(复制品),魏晋(公元220年—420年),原砖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高台县博物馆藏。该砖上边缘绘屋檐,屋内上方挂有盘、叉等用具,屋内有一女子站立于画面左侧,一手抬起,头转向一侧似与切肉的男子交流。女子身旁有三个方形案与三个圆形案(檈),画面最右侧一几上错叠放六个盆。砖原位于墓葬前室北壁下层,与切肉画像砖相邻。


一双双巧手的加工和烹煮,辅以火候和调料的成就与点睛。美味,在这里诞生。


宴饮


仆人们将这些美味的食物一道道地送到宴饮现场或主人面前。

奉食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六组7号墓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此砖上绘二女承膳奉主的场景。二人各端一红色方案,上有耳杯。

宴乐画像砖(复制品)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原砖2001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砖涂白底,上绘墓主宴饮的场景。画面将围坐场景分为上下两层绘制,其中上层中间的男子弹奏阮咸,旁边的女子应声起舞,下层中间放有一三足案,案上有盆形尊。


宴饮场面热闹非凡,有歌舞、音乐,还可博戏,但无论何时,美食决不可辜负。让我们看看,画像砖上的古人都吃了什么?

这位名叫“段清”的男子,头戴介帻(流行于两汉魏晋时的一种裹发巾),身前置盘,手持便面(遮脸的扇状物),正等着仆人为他进献烤肉。

“段清”榜题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烤肉被铜叉串起来吃,和我们今天所吃的烧烤肉串形式也挺相似。铜叉是河西画像砖上常见的炊具,亦称两歧簇。在画像砖上多见挂于庖厨,或用于炙烤。《齐民要术》中记载“啖炙”的做法,就是在叉的两歧上各簇两条肉进行烤制。

铜叉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1977年征集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怎么,觉得这柄铜叉有点小?没关系,我们还能在画像砖上看到“PLUS版”。

嗯!“串串”管够。

三国·魏/西晋 画像砖(临摹品)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

原物1972-1973甘肃嘉峪关出土

除了烤肉之外,人们的日常饮食也少不了粮食和蔬菜。那时人们的主食有饭、粥、饼等。饼是面粉制品的泛称,那时的面食有胡饼、水引饼、汤饼、膏环、牢丸等多种选择。胡饼类似于今天的烧饼,水饮饼类似今天的面条,而汤饼则类似于面片。

若在热腾腾的面食上,滴上几滴精心酿制的醋,可以想象是多么引人食指大动,齿颊留香。

主仆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移交

酒泉市博物馆藏

丝竹声声入耳,乐舞灵动欢快。席间人们还可对坐把盏,畅叙幽怀,美食配美酒,把欢宴的氛围感拉满。

宴乐画像砖

三国·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

1972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砖四周勾绘红色边框,帷幔内左侧有四男子并排跽坐,右侧有两乐师跽坐演奏竖笛与阮咸,中间绘耳杯、尊等酒器。

对饮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1994年甘肃省骆驼城南墓群出土

高台县博物馆藏

该砖四周绘红色边框,中间描绘二女子对坐,二人中间放置酒具,应为对饮场景。

对饮画像砖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高闸砖厂墓葬出土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砖上部绘帷幔,中间为二人对饮的场景,二人中间有尊、乘旋,各自身前有耳杯。

陶尊、陶勺与陶盘

此外,人民的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足,比如宴饮中不可少的酒、菜与肉。

肉食是宴会的必备,在农牧皆宜的河西,猪肉、羊肉以及鸡肉并受欢迎。坞壁内圈养的猪已膘肥体壮,被放置到长几上(图7),而被河西丰美水草喂大的小肥 羊则被倒悬在架上(图 8),屠夫正磨刀霍霍。侍女则杀了鸡,在盛满热水的盆里为鸡去毛(图 9)。

图 7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魏晋墓画像砖

图8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魏晋墓画像砖

图9  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魏晋墓画像砖

宰杀完成后,肉被送到庖厨,刀工娴熟的厨师将肉切割成块(图10),除了炖煮外,还可制成腌肉,悬挂于梁下,以待后用,还有一些肉则切成丁,用铁叉串起来,在火上炙烤,还可以撒上胡椒等香料,这种烤肉串是河西最风靡的美味(图11)。

图10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魏晋墓画像砖

图11 甘肃嘉峪关新城1号三国魏墓画像砖

肉食之外,还需菜蔬为佐。河西的蔬菜种类丰富,韭菜、葵、蘑菇、蔓菁、萝卜都是餐桌上的常客。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远来的商旅也将他们家乡的菜蔬种子 带到此地,并生根发芽,如茄子、胡瓜、芫荽、胡姜等,这些外来菜蔬被人们细加烹饪,成为新鲜的美味。

酒,是宴会的灵魂。除了本地佳酿外,在河西的盛宴上,或许还能见到西域葡萄酒的身影。酿葡萄酒之法,以中亚为妙。张骞出使西域时,便见到大宛等国有葡萄酒。河西因地近西域,近水楼台,宴席上偶有葡萄酒以飨贵客,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场宴会——侍女侍从们鱼贯而入,她们奉上炙肉、炖 肉、菜蔬、羹汤、蒸饼、胡饼等,甚至还有西域来的葡萄酒。(图 12、图13、图14)这场景是多么的美妙。

图12 进食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魏晋墓画像砖

图13 进食 甘肃嘉峪关新城1号三国魏墓画像砖

图14 进食 甘肃嘉峪关新城7号魏晋墓画像砖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与热爱古已有之。

欣赏一块块形象传神的画像砖,回忆脑海里的美食滋味,一个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河西,是不是就“有滋有味”地近在眼前?

而你,是不是也饿了呢?

END

来源 | 走进敦煌看丝路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

校对 | 吴雪芹  张 玲 




往期精彩
河西走廊,一生一定要读的一本“书”

敦煌光影:摄影家的梦幻天堂

敦煌,为什么值得一去再去?

敦煌阳关景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敦煌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