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追了一集,何惟芳婚礼中有一个环节,是在其他古装剧中不常见的,那就是“望镜展拜”。
镜子在古代被视为具有辟邪功能的物品,因此在婚礼中使用镜子可以起到驱邪破煞的作用。此外,镜子在婚礼中还象征着光明和清晰,寓意着新婚夫妇的生活光明正大。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望镜展拜”的传统。
亲竖明镜近门台
这面镜子展示了婚礼的高规格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不独立成篇, 而是出现在弥勒经变画中。莫高窟第12窟为晚唐时期所开凿,南壁《弥勒经变》中展示了一幅一千多年前世俗婚礼的场面。
莫高窟第12窟
其中自西数第三幅壁画中描绘了一千多年前世俗婚礼的场面,图中宅第门外设帷帐,即“青庐”,帐内宾客对坐饮宴,帐前正中陈列的是新郎送给新娘的彩礼,三叉支架上竖圆形镜子一面,新郎五体投地,跪拜宾客;新娘盛装,侧立于旁。
在敦煌壁画婚礼图中,镜子出现的画面,是婚礼的成礼阶段。敦煌文书P.3350《下女夫词》第34句答词中 有:“儿答:亲竖明镜近门台,直为多娇不下来。只要绫罗千万匹,不要胡□数百杯。”下女夫作为婚礼的成礼阶段,也就是亲迎(结婚)中的一个环节。古代婚礼有刁难女婿的环节,女方的姑嫂闭门阻拦,盘诘戏谑、刁难下马、故上药酒、请下马、论女婿、请婿下床等内容。等到“竖明镜”标明新郎已经过关,只等新娘出门。
地区婚俗不同 男女站位不同
男跪女不跪的习俗,有说法认为武则天为了提高女性地位,改革了婚礼仪式,使得在某些场合中男性需要向女性跪拜。其实这是非常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入夫婚”。这种婚礼的主要特点是“男在女家成礼”“夫从妻居”。若是新郎新娘皆站,双手敛胸作揖,或者男女皆跪拜或作揖,则为汉族传统的聘娶婚。
揖礼拜堂 榆林窟第20窟
这幅壁画中新郎、新娘双手敛于胸前作揖,向礼席的亲友行礼。揖礼是汉族的传统礼仪,新婚夫妇拜堂时的行礼是特揖,要对君长、长辈或重要人物行三揖。
跪拜行礼 莫高窟第113窟
跪拜是比较隆重的拜礼,在敦煌壁画中,仅有113窟这一幅婚礼跪拜图,新郎新娘并肩面相礼席跪拜。
摄盛之俗
普通百姓也能当一次大官人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了区别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在服饰、车乘、器物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僭越。但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新郎新娘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可以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
在116窟、148窟中,新郎头戴冕旒,身着宽袖袍,褒衣博带,手持笏板。冕旒是礼冠中级别最高的一种,唐代只有帝王或国王才可使用。笏板则是官员在上朝时,记录所要汇报之事使用。士庶之辈可以穿戴卿大夫的冠帽,这就是 “摄盛之俗”。
莫高窟第116窟
敦煌文献中也有关于的摄盛之风气的记载,如《下女夫词》中,男傧相陪伴新郎到达女家门前时,在唱词极力炫耀和夸大新郎的身份地位,说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刺史乃州一级的最高长官,由怎样成为敦煌县摄,更不是以九经为业,这就是变相给新郎脸上贴金。
新郎有“摄盛之风”,新娘的服饰也会随着升级,有满头珠翠花钗者,有凤冠霞帔者。唐时花钗礼衣是亲王纳妃之服,凤冠在汉代为皇后所专用,后世亦为命妇所用,是女冠中最为尊贵者。
莫高窟第33窟
能明显看到新郎手中的笏板和新娘的花冠
婚礼奠雁 女坐马鞍
大雁代表着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的观念。“飞行有序、不相逾越”,正合了“准时嫁娶、不误吉时”,“按次嫁娶、长幼有序”的观念。因此拜堂礼成,新人还需要进行奠雁之俗。
敦煌的奠雁则是“礼毕升堂奠雁”,是在成礼之后,在女家堂中,用屏风隔开,新郎将一对大雁拋进新娘所在的屏障内,由新娘的侍从或伴娘接住大雁,用红绸包裹奠雁。最后新郎还需要用物品赎回这对大雁并将其放生。
莫高窟第9窟
在奠雁之时,新娘要坐在马鞍上,少数民族的生活离不开鞍马,妇女也同样崇尚乘骑。这种习俗传入中原之后,以汉语的谐音来取其平安之意,以求婚后生活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到了宋朝之后,婚礼上跨过马鞍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习俗,甚至连皇帝纳后也要“置鞍于道,后过其上”。
奠雁之后,新婚夫妇就会一同进入青庐,举行同牢合卺礼、去扇、去幞头等仪式。
新妇入青庐 接着奏乐接着舞
敦煌出土的文献中明确规定婚礼在女方安帐,“女方铺设帐仪:凡成礼须在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帐。”帐的用途是“同牢盘,合卺杯,帐中夫妻左右坐”。
敦煌莫高窟360窟
莫高窟360窟为毡帐青庐庐内新婚夫妇相对盘坐。按礼仪规定其位置应是男东女西。庐外傧相侍者恭候,牵马以待。青庐之俗早在东汉时已有记载,《孔雀东南飞》有诗曰:“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婚礼中的帐有两种:一是室外择地而置,这就是穹庐,穹庐在婚礼中称曰“青庐”,“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为之青庐。”另一种是室内悬挂,这就是帷帐。
莫高窟第445窟
图中宅第门外设帷帐,帐内宾客对坐饮宴,帐前正举行婚礼,其间舞者正伴随着音乐起舞。研究者认为此舞为“绿腰”(也称“六幺”)。对面有六人乐队伴奏,有吹箫、吹笙、击鼓、击拍板等。
婚礼图中间方形毯上是新郎新娘。右侧是青庐,形制是圆顶微型穹庐,内壁可见枝木交叉作菱形,这种结横可张可开阖,称为“百枝帐”,取吉祥之意,又称“百子帐”。地面铺一圆形花毡,供新郎、新娘就坐。左侧有三人合奏:分别是琵琶、洞箫和拍板。
婚礼设青庐原因有二:一是与青庐名称有关,另一是与“避煞”相连,“青庐”又称“百子帐”,这是因其制作特点而来。百子帐是一种微型穹庐,覆以青幔谓之青庐,以柳枝卷做圈,用绳相互交络、连锁而成,可自由搬动。因为需要大量的柳枝,所以有叫百枝帐,口头讹传为百子帐。所以,文献所载青庐、帐、毡、百子帐为同名异物。
在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婚礼细节,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婚俗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来源 | 公众号@艾十六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