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凝聚了历史、文化和责任
戈壁坚硬,黄沙漫天,阳光如火般炽热,行进许久才能见到绿洲和稀疏的人烟……接着又是无尽的荒漠和劲吹的风沙……这里,就是阳关。
身处其中,感到自己的渺小,连绵的黄沙展现了岁月沧桑后的悲壮与壮阔。在古阳关遗址和驼队的映衬下,所有关于阳关的记忆瞬间回到了过去。
使者 · 使命
公元前138年,西汉时期的一个宁静日子,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的甘泉宫气氛紧张。一个使团即将启程。
朝廷侍从官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代表授权的符节,这标志着他将带领使团前往西域。那年,他27岁。对于2100年前的帝国来说,“西域”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地方。张骞肯定意识到此行充满挑战和风险。但他未能预见的是,转身的那一刻,这次充满波折和危险的旅程将被永久记载。阳关,也将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谁能在这样的路上生还?危险无处不在,27岁的他为何愿意踏上这段旅程?
或许张骞认为出使西域是建功立业的良机,也是对中原至关重要的事情,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出于对国家的深厚使命感。
当这支使团深入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时,他们已经离开长安1000公里。尽管对穿越这条通道的艰难和危险有所准备,但随着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最终遭遇了强悍的匈奴。此后,张骞被囚禁在匈奴营地长达10年。
尽管张骞未能实现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初衷,但他的旅程开启了西域诸国与汉帝国的交流,他的“凿空”之举使得东西方得以自由交流的西域道路得以开通,丝绸之路初现雏形。
僧人 · 信仰
公元7世纪,一位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他就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大师——玄奘。
贞观元年,佛教思想出现分歧,玄奘萌生了西行的念头,贞观二年,他开始了西行之旅。那段旅程的艰辛和未知,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旅途中,玄奘经过凉州、玉门关等地,最终抵达伊吾。在高昌国,他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盛情款待,国王希望他留下普传佛法,但玄奘以绝食来表达继续西行的决心。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他宁愿身体留在高昌国,灵魂也要继续向西。正是在玄奘濒临绝境时,他对佛法的执着感动了高昌国王,国王倾全国之力帮助他继续西行,包括提供了一支坚强的团队。
穿越高昌后,玄奘继续西行,在旅途中学习当地的佛法。终于在他31岁时,他进入了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寻访佛教遗迹,并详细记录了西域的风土人情。
玄奘所有的经历和艰辛,因最终的坚持而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人的影子虽不能覆盖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持续不息。
友人 · 乡愁
对“阳关”的了解,最初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对即将远赴阳关(今甘肃敦煌)以西的友人元二的壮行感到依依不舍,万千思绪。那一刻,那场景,那次远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从此,敦煌阳关仿佛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只是记忆中的故乡是孤独的,“西出阳关”意味着前往西域,前往荒凉的边塞以西,是异乡,也是即将面临的艰难和寂寞。仿佛看到了王维与友人在那戎马岁月的依依惜别,却又无可奈何。
是的!一旦离别,再见难期。王维深知战争的无情,也清楚友人的远征可能九死一生,他更明白这次分离或许意味着永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自此阳关承载着对友人的思念祝福以及对于国家安定的美好愿望。
西出阳关的那杯酒
无论是张骞、元二的戎马岁月,还是玄奘的佛学思想分歧年代,他们的西行之旅无一不是超越生命的信仰之举。或许冥冥之中,他们的道路都经过了阳关附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于胸怀家国大志的英雄来说,西出阳关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而对今天的普通人而言,西出阳关只需一杯美酒相伴。在醉意朦胧中,阳关有着另一层意境。
在这里,我饮罢美酒,然后醉卧“沙场”。请不要误解,我所说的“沙场”绝非战火纷飞的战场,而是那片伴随阳关千百年的无垠黄沙地。即便如此,我依然能穿越历史的烽烟,追寻那些从大国政治到佛学信仰,再到边塞诗词中的乡愁。只是,阳关已不再仅仅是悲怆,更是一次生命的旅程,和一种生活在远方的信仰。
如果说历史记载了张骞、玄奘、元二的三次西行,那么,只要有心,只要有诗和远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平凡生活中的“西行者”,伴酒而行,西出阳关。也正因为有了我们这样的普通“西行者”,今天的阳关,才不只是那些坚韧探路者的专属,这片黄沙漫漫、干涸贫瘠的土地才得以逐渐复苏。她不需要,也不想再沉寂。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