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纹章:中国“小龙”的古韵传承

旅行   2025-01-21 17:42   甘肃  

中国的“小龙”,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蛇被认为是中国神兽龙的主要原形。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在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中是先有蛇,再有龙,故有称蛇为“小龙”。从古代神话中的图腾,到皇家礼服中的装饰,再至传承发展,蛇纹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意义。

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对蛇这种既让人敬畏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生物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蛇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敏捷的身手以及让人惧怕的毒性;另一方面,它独特的外形、蜕皮重生的现象又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力量。

蛇的形象逐渐被刻画下来,成为一种纹样,开始出现在陶器、岩画、布艺等诸多载体上,蛇纹也就此诞生,成为人类早期对自然力量感知与表达的艺术符号,并随着时间不断演变发展。

在中国哲学中,蛇代表阴性,与阳性相辅相成,体现了阴阳的平衡与和谐。蛇纹的出现,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给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稳感。

在很多古老的部落文化中,蛇被视作图腾,人们尊崇它,认为它有着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庇佑部落、守护族人。所以蛇纹在早期承载着人们的崇拜之情,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体现着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祈愿获得其护佑的心理。

蛇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蜕皮又寓意着新生、重生。所以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蛇纹也渐渐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生命繁衍不息等美好的寓意,出现在一些寓意吉祥的器物装饰上,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敦煌宝相蛇纹

敦煌灵蟠蛇纹

早期蛇纹简单质朴,在陶器、岩画等载体上,先民们用粗拙的线条勾勒蛇的大致形态,如弯曲的身体和三角形头部,虽造型稚拙,但生动展现了蛇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人类对自然最初的模仿与探索,其单一且接近材料原色的色彩,充满原始神秘气息,为蛇纹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蛇纹

二里头出土陶器残片

彩绘龙纹陶盘

新石器时代 陶寺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考古博物馆 藏


鱼蛇纹大陶盆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夏 陶堆塑龙蛇纹透底器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藏


商周时代,蛇纹迎来发展契机,在青铜器上初绽光芒。这一时期的蛇纹线条逐渐规整,与饕餮纹、云雷纹等组合,营造出庄重威严的氛围。蛇头刻画夸张,双目圆睁、獠牙毕露,彰显神秘威慑力。通过浮雕、线刻等技法,蛇纹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强,与青铜器的雄浑厚重风格契合,其颜色与青铜器的青绿色锈蚀相融,成为商周宗教礼仪和等级制度的象征,标志着蛇纹在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重要发展,展现出从原始质朴向神秘庄重的转变。


商 铜蛇首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藏

商代晚期,邑鼎,蛇纹位置:颈部一周(12条),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何尊,蛇纹位置:颈部一周(4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东周 金镂空雕蟠虺纹剑柄 大英博物馆

西周早期 员方鼎 上海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蛇纹呈现出灵动繁复的新风貌。蟠虺纹盛行,众多小蛇相互缠绕,线条细腻流畅、富有韵律,充满生命活力。兽衔蛇纹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增添神秘色彩。彩绘工艺广泛应用,使蛇纹色彩鲜艳丰富,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大增。蛇纹不仅在青铜器上大放异彩,还拓展到玉器、漆器等领域,反映了当时工艺进步、思想活跃及文化交流融合,推动其向多样化、精致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精神。



春秋 早期蛇纹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 蟠蛇纹镂空鼎 山西青铜博物馆


春秋 四螭纹当卢

春秋 蟠虺纹簋座



佣铜盥匜 蟠虺纹

春秋 蛇纹尊 湖南省博物院藏

春秋 人首蛇身形玉饰 河南博物院藏

战国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 

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战国 楚 虎座鸟架鼓 湖北省博物馆藏


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蛇纹发展出雄浑大气的风格。在建筑装饰、织物纹样和画像石中,蛇纹线条粗壮豪放,身体弯曲伸展夸张,头部简洁有力、双目有神,传递威严气息。常与云纹、龙纹搭配,构建宏大场景,象征皇权与国家繁荣。色彩运用大胆鲜明,强化雄浑气势,体现秦汉豪迈自信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风貌,蛇纹风格达到新高度,完成从神秘庄重到雄浑大气的演变,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元素。


西汉 滇国 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 云南省博物馆藏

汉 双蛇纹长方砖

汉 玄武纹瓦当

画像石 伏羲女娲图像


隋唐盛世,蛇纹步入辉煌发展。在陶瓷、金银器、壁画、丝织品等领域,蛇纹形象丰富精美。线条饱满圆润、流畅自如,精准勾勒出矫健有力、动感活力的蛇姿。借助珠宝镶嵌、鎏金、彩绘等工艺,蛇纹金光璀璨、色彩斑斓,搭配花鸟瑞兽等吉祥图案,寓意美好,体现唐代开放包容、繁荣富强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海外,代表了蛇纹发展的巅峰,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 生肖(蛇)画像砖 武汉博物馆藏

唐 彩绘陶十二生肖蛇俑(唐)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人身的十二时俑流行于盛唐时期。较早的如西安地区随葬的十二时俑。后来,唐墓墓室里流行开小龛的做法。


唐 绘彩交尾俑 巩义市博物馆藏


宋元时期,市民文化兴起,蛇纹延续辉煌并呈现典雅写实风格。宋代瓷器上蛇纹线条简洁细腻,逼真展现蛇的神韵质感,绘画作品以工笔或小写意描绘,与自然环境相融,刺绣工艺针法多样,蛇纹立体生动。色彩淡雅柔和,追求自然质朴,反映文化艺术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华丽走向典雅的趋势,广泛应用于民间日用品,传承普及了蛇纹文化,使其保持较高艺术水准和影响力。


宋 蟠蛇纹尊 

元代 十二元辰像 晋城玉皇庙


明清时期,蛇纹在部分领域如瓷器、家具、丝织品上,工艺达到极致精细繁缛,绘制技法高超,线条细腻,图案布局严谨对称,寓意吉祥。但从整体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看,随着时代变迁、西方文化冲击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蛇纹逐渐式微。传统手工工艺受机器生产冲击,难以保持原有韵味,新审美观念使蛇纹传统风格边缘化,应用范围和受众缩小,仅在特定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传承和小众艺术创作领域保留延续,成为传统文化兴衰的缩影,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依然珍贵,为现代文化艺术发展提供灵感与底蕴。

在古代的君臣礼服中,龙的形象往往只属于皇帝,而蛇,尤其是蟒蛇,却成为了王公大臣的象征。

尤其是在明代,蟒蛇纹饰常出现在官员的礼服上,这些礼服被称为“蟒袍”。《野获编》中曾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可见,蛇在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民间的象征,更是权力与地位的体现。


明末清初 绛色妆花过肩蟒纹袍料

明 白玉荷叶盘蛇坠

清 任预十二生肖图册-蛇

清 青玉十二辰-蛇

清 嘉庆 青花釉九蛇纹荸荠瓶


蛇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非简单的装饰性图案,它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文化史书,镌刻着华夏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足迹,融合了神话传说、自然崇拜、社会等级观念以及民间质朴的生活理想等丰富元素,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持续为现代社会探究古代文化的深邃智慧提供着珍贵且详实的线索,值得我们在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浪潮中细细品味、深入挖掘,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延续其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来源 | 博物馆护照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

校对 | 吴雪芹  张 玲 




往期精彩
走进路人镜头,领略余秋雨笔下的阳关雪

想了解2000年前的敦煌,先来看看这5个小故事

一篇文章读懂阳关的历史

敦煌阳关景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敦煌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