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作品介绍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小说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常考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儒生形象
(1)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
(2)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四、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
分为两类: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 “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着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重难考点探究梳理
内容探究——小说社会背景与人物
1、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选择下列一个人物,结合与他有关的情节,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备选人物:严监生、范进、匡超人
示例一: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参加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居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
示例二:严监生临终前,因为心疼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他才咽气。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音音,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示例三:匡超人停妻再娶,他有过涛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对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讽刺效果。
2、人物出场各具情态,人物性格塑造也是各有干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诸多人物,但全书却几乎没有完全正面或完全反面的人物,大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弱点,反面的人物,也常常有可取之处。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并谈谈塑造这样的人物的处。
A.杜少卿 B.迟衡山 C.马二先生 D.严监生
A杜少卿。杜少卿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身份的高低,对弱者富有同情心,扶贫济弱。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社会制度下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他的慷慨解囊又往往是泛滥的,本不懂得怎样理财,丰厚的家产很快被挥霍得一干二净。比如鲍延玺来找杜少卿要钱就是冲着杜少卿的弱点而来的,他和王胡子串通来骗取杜少卿的钱财,这样的人根本无需慷慨解囊,而杜少卿却道“用完了你再来和我说话”,这样不分好坏,也是不可取的。“人无完人”,“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B迟衡山。在《儒林外史》的诸位贤人中,迟衡山无疑是一位正人君子。他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但他的“正”,又“正”得甚至于近乎“迂”“人无完人”“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C马二先生。马二先生也不是单纯的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无智迂儒,他古道热肠,疏财仗义,赤心待朋友,是个有意气、有肝胆的人物。比如,杭州游历期间,马二先生在匡超人落魄的时候曾经几度帮助他。“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D严监生,严监生临终时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他虽音音,但也具有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多种多样的情感:对兄长严贡生的帮助,对幼子前途的挂心,对妾赵氏的迁就,对妻王氏的挂念...他是个软善可欺、郁闷孤僻、多愁善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3、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请你谈谈杜少卿(《儒林外史》)这个人物是否接近老子说的这一境界?并简要阐明理由。
我认为最接近老子所说境界的人是杜少卿。杜少卿乐善好施,重情重义,面对身陷困境的人,他总是有求必应,慷慨相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置办丰盛的酒席款待与他素昧平生的郭孝子,当掉自己的衣服换银子送给郭孝子做盘缠,足可见他崇尚美德,重义轻财。他淡泊名利,蔑视权贵,尊重女性,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4、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预风气。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茶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5、《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些热衷科举考试的“士人”,请从“周进”“马纯上”这两个人物中选择其一结合相关事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别人做举业,也许并不纯正,或者是拿这个来做敲门砖,或者是用它来做幌子,全不把它当回事。而马二先生却干得极其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他在文翰楼做选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遍,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这还不够,最可悲的是,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走自己已经实践证明走不通的老路。
示例二:周进因为久考不中,进了贡院,在贡院参观时,看着号板,想起自己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因此疯疯癫癫不由得痛哭出来,众人劝解不住,一哭再哭,满地打滚。可见其对于科举的热衷,受其毒害颇深。
6、鲁迅评价《儒林外史》:“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书中有人“忘恩负义、贪婪虚伪”,有人“依权势、横暴不法”;有人“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也有人“淡泊名利、无视功名”。请给以上四种儒生各举一例,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相应特点。
①忘恩负义、贪婪虚伪的典型:匡超人,匡超人:匡超人与潘三结交后,就与之前帮助过自己的景兰江等人断绝来往在有人肆意批判对其有恩惠的马二先生时也是无动于衷。可见其忘恩负义、贪婪虚伪。
②依仗权势、横暴不法的典型:王惠。王惠: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门里就满是“戮子声,算盘声,银子声,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可见其依仗权势、横暴不法。
③终老科场、迂腐可笑的典型:周进。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形象。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可见其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④淡泊名利、无视功名的典型:王冤。王冕:出身田家,经史上的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可见其淡泊名利、无视功名。
内容探究——作品评价
1、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儒林外史》刻画的是“儒林”不为正史所载的面相,要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如王冤、虞育德、杜少卿等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特点:《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它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它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2、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线人物和事件,而是由独立的叙事单元组成。这样的结构形式会不会不够严密呢?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如第二回重点写周进,第三回由周进进学引出范进,周进的叙述便退居第二位,主要开始叙述范进,在第四回则由范进等人又引出严贡生,严贡生的叙述又逐渐占主体。
3、读完《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甲说:“《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乙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示例1:我同意甲的观点。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含蓄幽默的言辞,揭露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污灵魂,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如对范进、高翰林、汤知县、严氏兄弟一类人物,作者无情地给予讽刺。
示例2:我同意乙的观点。作者以高超的笔法讽刺了范进、汤知县等人,也树立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财,为人至孝。他们都是典型的正面人物。
内容探究——作品对比
1、请指出《儒林外史》十六回与《水浒传》四十三回两个章回中涉及到的孝子各是谁,并分别说说作者叙述他们的孝行有何作用。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作者叙述匡超人的孝行旨在展示一个淳朴孝顺的少年是如何蜕变成一个无耻之徒,强化了对恶浊世风批判;原著中李逵更多时候表现为冲动鲁莽,好战杀人的形象,作者叙述李逵的孝行可以增加其人情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2、《水浒传》前四十回和《儒林外史》在行文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请观察名著目录,结合你阅读两部原著的经验,将小舟的发现写出来。
《儒林外史》和《水浒传》的前四十回都采用链式结构(或珠式结构),即每一回或集中几回描写一个或几个要人物,并自然牵引出下一个故事人物。每一个人物故事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与其他人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