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

教育   教育   2025-01-11 10:04   浙江  

01

诗词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据词题可知,这首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他在南宋朝廷任职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间,为了收复中原,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受到投降派的阻挠,未被皇帝采纳。在这样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无比忧愤,便创作了这首词。

曾几的诗常常写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风格活泼生动,讲究用字炼句,不爱用生僻字。

他还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一年初夏,天气晴好,曾几又有了出游的兴致,便出发来到三衢山。


02

字词释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不详。    

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望见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无法如愿。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héng)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问月中嫦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这一问,道尽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慨


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北国,他想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此刻的心愿,便是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飞到那月宫中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zhuó):砍。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杜甫早就说过要是砍掉它,人间的清辉应该更多。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中桂树吗?“斫去桂婆娑”,暗喻词人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03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全词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展现了词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他要飞奔到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此句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他渴望冲破投降派的阻碍,取得抗金大业胜利的决心

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分享【朋友圈】吧!

购买课程后观看入口
进入“语文大师官方”微信公众号
进入【语文大师官方】公众号
点击菜单栏【关于我们】-【大师商城】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长歌行》——汉乐府
凉州词——唐·王翰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所有语文知识点视频!

语文大师官方
大片式的课程、名师学霸交流、各种解题方法。每天3分钟,快速提高中小学语文成绩!关注可免费观看中小学古诗词,作文教学大片。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