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其实是父子关系而非兄弟关系|文史宴

文化   2024-10-25 19:53   加拿大  

刘备、关羽、张飞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
刘关张是历史人物,但是演义小说中和民间故事中刘关张的形象有了很大改变,已经跟历史相去甚远了。
刘关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说道: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在《三国演义》里,此后他们便以兄弟相称三国演义他们是兄弟关系

历史上的刘关张是什么关系呢?《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提到: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根据这些记载三人仿佛真是兄弟关系了演义和史书中的这些记载很可能是民间认为刘关张是兄弟关系的根据

但是,他们到底是关系呢?
关于这一点,即使是虚构的《三国演义》在第二十七回也有提示:
(曹)操曰:“(关羽)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史书《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也提到:
(关羽)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见,关羽、张飞与刘备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主人与马仔的关系。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接近于兄弟关系吗?不。
在古人的伦理中,君臣之间是拥有者与被拥有者、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说好听一点,如果非要用家庭关系来比拟的话,君臣更像是“父子”关系(这就是古人经常说官员“爱民如子”的原因)。所以,古人常说君主是“君父”、臣民是“臣子”。
根据《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曹魏的侍中刘晔在关羽死后说: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里更清楚地说明了关张与刘的真实关系君臣

二十四史中有好几处“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的说法。但是“义”是指明分,是根本的,“恩”是派生的。
许多普通民众不加思考地认为兄弟关系是最亲的,其实不是。亲子(父子)关系才是最亲的。
而且,根据古代伦理,父子关系具有两重性:父子关系除了有基于血缘的亲近,父亲对儿子还握有生杀大权。
关于后一种关系,随意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后周的宰相范质去见赵匡胤,说:“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甚至当兄弟变成君臣后,兄弟关系也可以变成父子关系,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在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上的《上责躬应诏诗表》有一段: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能自弃者也。
与魏文帝曹丕一母所生的曹植简直在叫他的哥哥为父亲了。君臣关系不可能是兄弟关系(使真正的兄弟都不再是兄弟),而更像是父子关系,这又是一个好例子。
在传统伦理中,父亲对儿子是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传说中,商代的孝己被他的父亲殷高宗武丁流放、晋献公命令儿子公子申生自杀、秦代的扶苏在听到父亲要他自杀的命令后不辨真假就立刻自杀了。

用虚拟的亲属关系来建立权力网络,是中国社会的常见现象。认干爹干娘、结拜兄弟是常见的两种。比如,从唐朝后期开始,太监和地方军阀(比如田令孜、王建、李克用)都收了一大堆干儿子。这种习惯影响甚为久远。结拜兄弟在演义故事和民间故事里太常见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民众往往不假思索就认为,兄弟关系是最亲近的。
王学泰先生认为,这种重兄弟甚于父子的价值观,很可能是受到了游民价值观的影响。
跟生活在社会正常秩序(宗法关系)内的定居民相比,游民没有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所以很容易奉行“四海之内皆兄弟”:谁能给我利益,谁就是兄弟,谁就是好人(演艺故事里的关羽、张飞也是因为看到刘备有飞黄腾达之相,才愿意跟随他的)。
对游民来说,跟“兄弟”相比,妻子都不那么重要。“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就是这个意思。《三国演义》里的刘安、《水浒传》里的“英雄们”、历代叛乱中杀妻杀母的草寇,都是如此。
在宋朝以后,游民的价值观通过话本、说书、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传播,影响更大了。有意无意之间,今天的我们仍然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
总而言之,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不是兄弟,而是君臣。非要拿家庭伦理关系来比拟的话,君臣关系更像父子关系,而不可能是兄弟关系。民众对他们关系的想象,是错误的。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文史宴
熟悉历史陌生化(重新解读),陌生历史普及化(详细介绍);通俗之中最专业(文章质量高),专业之中最通俗(重用户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