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先驱福建水师,为何被敌舰轻松歼灭,比北洋还难看|文史宴

文化   2024-11-16 19:55   加拿大  

北洋水师的名字在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但提及南洋水师,许多人或许会感到陌生。这种差异,实际上源于1884年清法战争中的一场快速而惨烈的海战——马江海战。这场战役不仅让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也深刻影响了近代此岸海军的发展轨迹。

一、福建的近代海军事业发展

自19世纪70年代起,在鸦片战争中被打的满地找牙的清帝国,在一番主观上的“痛定思痛”后,决定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照猫画虎(或者东施效颦)的营造起自己的海军来。

位于东南沿海中心位置的福建,因为在之前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未遭太大破坏,加上当地人有出海和造船的传统,于是很快被选中,作为“海军建设”的试点基地。

1860年代末开始,福州修造了东亚沿海最大的造船基地,开始自我仿造西式战船。与此同时,福建当局还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学堂,开始培养近代化的海军人才。在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领袖的推动下,福建逐渐建立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海军。这支海军装备了多艘自制及外购的军舰,增强了福建沿海的防御力量,在很多意义上都是比北洋水师的建设更超前。

在这个海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法国人始终扮演了重要角色。福州船政学堂创始之初,左宗棠就通过自己之前在浙江鏖战时积累的法国人脉(法军有一只“常捷军”在左宗棠麾下作战)聘请了多名法国教官,其中如日意格等人,对福州海军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不仅传授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海军战术,还对中国海军的组建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种依赖也埋下了隐患,法国人对福建海军的了解程度远超过清政府自身,为后来的军事冲突中的优势地位埋下了伏笔。

二、清法关系的恶化与战争的爆发

就在福建水师逐步成型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法国人,与清帝国的关系却在走向僵局。

自19世纪前期以来,法国逐步通过战争和渗透,控制了原先从属于清帝国的阮氏越南,在鸦片战争之后,直接参与暴揍清帝国的法国人,更是不再把清帝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放在眼里,加快了“取而代之”的步伐。

这种做法,自然被“同光中兴”之后自以为站起来了的清帝国所难以容忍,双方的关系,在1880年代初,因为越南的宗主权问题、越南境内“黑旗军”的活动等因素而不断恶化。在普法战争中铩羽而归的法国,急于通过海外殖民战争的丰功伟绩满足敏感脆弱的自尊情绪,而清帝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正日益成为其吞并越南的最后障碍。1883年12月,双方正式擦枪走火,一场战争在所难免了。

三、“清流领袖”领衔的福建海防

面对法国的侵略威胁,福建成为了战争的前线。福州的出海口马尾,更显战略重要性。

马尾位于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是福建水师的基地。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是省城的重要屏障。福州造船厂、最大的海军学校位于此港。为了保护马尾基地,清帝国之前就大肆建设,从闽江口至马江几十里之间,炮台林立,架设了克虏伯大炮。

然而,和所有洋务运动时期的防御工事一样,清帝国的这些船坚炮利,多数都是徒有其表,不仅军事训练严重不足,弹药也多数欠缺,平时山呼海啸以壮声势尚可,真打起来情景如何,福建总兵以下的所有人都心里没底。

不过麻烦的事情还不仅是军事,当时负责福建防御的人物,正是朝堂上有名的“清流领袖”——张佩纶。

后世的张佩纶因为自己的孙女才为少数人所知,但在1880年代初,他是整个帝国士林中最耀眼的明星。这位世代做题高手之家出生的科举得意者,一贯以以高谈阔论、挥斥方遒著称于朝堂之上,他常常上奏弹劾洋务派官员,认为他们尸位素餐、误国误民。然而,当他被慈禧外放,顶着“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的头衔,来到福州负责防御工作时,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和残酷。

面对逼近的法国舰队,张佩纶一筹莫展。他虽有满腔热血和雄心壮志,却缺乏实际的军事才能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在马尾海战前夕,他对组织防御力量全无章法,对法国海军的动向也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准备。这种麻木和无力不仅体现在张佩纶个人身上,也反映了当时清帝国官场的普遍现象——空谈误国、实干不足。

四、马尾海战的惨烈与福建水师的覆灭

1884年5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来到福州的外海,此时的张佩纶,和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等,都被法国海军吓破了胆,他们一方面命令福建水师堵在马尾,企图“铁索连环”,通过水师和炮台的交叉火力抵御法军。另一面则龟缩不出,仍凭法国海军在各处打探地形,甚至还派人到法国海军舰上寒暄问暖,倡导“以和为贵”。

一切的做法,和四十年前英国海军出现在厦门时的场景,没有太大区别。

8月20日之后,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法国海军,大摇大摆的开入了马尾海面,十几艘已经初步铁甲化的大船,挨着福建水师的舰艇停下。但此时的张佩纶,却和一众福建的军政大员,拟定了““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的乌龟战术,既不敢撤出舰艇保存实力(害怕朝廷追究),更不敢主动开火,就这样,这些十余年来耗费大量资金打造的福建水师舰艇,无形中成为了法国海军的活靶子。

8月23号,法国舰队终于袭击福建水师。由于准备不及,福建水师很快陷入了被动局面。战斗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福建水师就几乎全军覆没。包括“扬武”、“振威”等主力军舰在内的十一艘军舰及多艘运输船被击沉或重创,官兵死亡七百六十余人。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相比之下,法国舰队仅损失五人,十五人受伤,三艘军舰轻微受损。

辛辛苦苦建设三千多天的舰艇,在一个钟头之内全部灰飞烟灭,算得上货真价实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了。

这场海战的惨败对清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让法国掌握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为后来的中法战争后半段和中日甲午海战埋下了伏笔;更让清帝国朝野上下深感震惊和愤怒。马尾海战之后,法国舰队如入无人之境,在东南沿海肆意横行。而清帝国则因为失去了制海权而在后续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海战的影响与清帝国的麻木

马尾海战的惨败给清帝国带来了深重的打击和耻辱。这场战役不仅让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更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法国。法国舰队在掌握制海权后,肆意轰炸沿海炮台和民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战后,福建的水师建设陷入停滞,原先计划中的南洋水师更是无从谈起,没有太多经费的清帝国,于是决定终点建设靠近首都的“北洋水师”,东南沿海的海军近代化,就此销声匿迹。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清帝国对这场战役的奇特“总结”。在战败之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清流派,都将责任强加到张佩纶一人身上,认为是他的瞎指挥导致了这场惨败。在之后由于舆论有宣扬所谓清法战争是”不败而败“,马尾海战的痛苦,也就莫名的被精神胜利法替代过去,很快被帝国的清论遗忘了。

然而,这种将罪归咎于个人,将失败粉饰为胜利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让清帝国的海军建设在随后的十年中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发展进展。最终,这种内部的纷争和无力导致了十年后日清战争中海战的更大惨败。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文史宴
熟悉历史陌生化(重新解读),陌生历史普及化(详细介绍);通俗之中最专业(文章质量高),专业之中最通俗(重用户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