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 “6矿”协同视角下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对策

文摘   科学   2024-07-01 11:23   北京  

“6矿”协同视角下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对策

作者:孙旭东 ¹,柳梦雪 ¹,张蕾欣 ¹,张博 ²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2.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不断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绿色矿山建设,开采技术正在实现从传统人工机械化向无人化数智采矿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正在从单一的煤炭矿产资源延伸到智能、绿色开采生产全要素的创新配置,煤炭行业正处于发展窗口期。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从生产安全暨微观的人的安全到安全供给暨宏观的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转变,具备深度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条件。目前,推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亟待在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重新认识与定位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探索和拓展煤炭及煤基能源的发展空间与新的产业变革方向。
当前,国内学界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内涵解析和形成路径两个维度。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一些学者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解读与延伸,例如:程恩富等提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种跃迁式发展,是一种强调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生产力;万长松等从马克思理论出发,认为从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而不是资本驱动的生产力,从价值上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部分学者从“新”“质”“力”三重维度阐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刘文祥等指出“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周文等认为“新”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质”是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蒋永穆等创新性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着力点与实现路径方面,石建勋等提出了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基本要素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等;胡莹等提出了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要素、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四条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戴翔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给出了“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三个引擎变革;贾若祥等探讨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间协同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总体上,相关研究简要概括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新质生产力具体的体现和特征是高质量的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煤炭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学术层面一些学者对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煤炭行业应对复杂环境与重大突发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科学引导,同时有助于辨识现阶段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特别是,在“双碳”提出初期煤炭行业发展的挑战与定位研究方面,代表性成果包括谢克昌对新时代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发展路径;孙旭东等较早研判了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的发展定位与中短期的基础能源地位,并提出未来三个不同阶段的煤炭行业洁净煤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竞合发展趋势。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方面,代表性研究包括:袁亮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创新发展方向为抓手,详细阐明了实现煤炭智能安全精准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才庆祥等探讨了构建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为总体目标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架构体系。总体上,已有研究所强调的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基于行业所处环境与优劣条件的认识与综合研判,主要聚焦于安全、绿色、数字化转型与提质增效等方面。
鉴于当前研究现状,亟需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探讨我国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甄别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潜在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以探讨扩展煤炭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空间。本文聚焦于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系统分析现阶段我国形成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创新性提出“6矿(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矿业)”理念及其基本内涵,并辨析“6矿”与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而给出“6矿”协同视角下促进我国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主要任务,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1

我国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条件

当前阶段,针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提升方向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刘峰等明确了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三化”协同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架构;刘国跃指出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劳动者工程师化、劳动资料可再生能源化、劳动对象数据化、劳动工具智能化、运输工具电气化”的“五化”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准确把握“五化”特征;魏一鸣认为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主要着力于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配置能源生产要素和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三大方面。综上所述,现阶段煤炭行业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形成高度一致性,如图1所示,现阶段我国煤炭行业在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供给、绿色开发和智能应用等四个方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和优势。本文初步梳理和总结现阶段煤炭行业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各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图1 现阶段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1.1 我国煤炭行业科技生产力

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科技创新在现阶段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导的生产力作用,煤炭行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及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与有力保障,也是推动煤炭工业迈向深度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更是重塑重建煤炭产业新动能新潜力的核心要素。从建国以来,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经历了从0到1的自我突破发展,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到当前全面领跑的重大转变。目前,煤炭行业在地质勘探、大型矿井建设、大采高厚煤层开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清洁绿色开采与转化利用等领域,科学技术达到领跑全球的水平;煤机装备及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国产化完成跟跑和部分领跑全球的水平;绿色矿山、安全标准化矿井、智能化矿井实现引领全球的示范建设;同时,煤炭行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头部大型煤炭集团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可达到2%。2023年,煤炭行业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49处,其中,有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9个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实验室;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共20项,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团队、400万t/a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团队和煤矿瓦斯防治与智能绿色开采团队共3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1.2 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力

安全高效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煤炭行业通过聚焦安全治理和能源保供微观到宏观维度能力建设,形成了从煤矿单一生产事故安全逐步延伸到煤炭生产供给安全的“大安全”生产力。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力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的根本保障,是协同和辅助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现阶段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运行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环境复杂、灾害风险大,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挑战,煤炭行业不断完善安全法制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灾害风险防治、监管监察和应急救援等治理,我国安全高效煤矿形成规模化,整体安全生产效率持续上升,形成稳定的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在建年产千万吨级煤矿24处,总核定产能接近全国总产能的三分之一;已建成百万吨采煤队683个,安全高效煤矿数量1 146处,安全高效煤矿平均月综合单产16.56万t,原煤工效16.77 t/工,远高于平均水平;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094,在大规模、复杂环境下达到了世界先进安全生产水平。

近年来,面对高温、枯水、台风、雨雪冰冻、地震等多重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煤炭行业切实发挥保暖保供保民生、稳产稳供稳价的社会责任作用,在冬季、夏季等用能高峰的关键时刻发挥煤炭的“顶梁柱”“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为实现现阶段煤炭资源供给的国家重大需求,煤炭行业充分完成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的新增生产能力,“十四五”以来新增煤炭产量6亿t,体现了煤炭行业能源供给韧性优势的新质生产力。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数据,中央煤炭企业响应国家执行电煤长协机制,2023年全年累计产煤11.3亿t,日均产量308.3万t,同比增长4.5%,最大限度保障电煤供应,不断缓解煤炭供应紧平衡状态。

1.3 我国煤炭行业绿色生产力

绿色低碳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煤炭行业长期在绿色开采、绿色矿山建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为解决煤矿区土地沉陷、地下水、地质结构的破坏问题,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等绿色煤炭开采技术被推广应用。此外,在绿色开采的基础上,扩展矿区环境、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根据最新2021年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约占绿色矿山总数的四分之一。2023年,全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57.9%,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4.6%,形成一批基于沉陷地治理+产业示范应用,典型案例包括“沉陷地治理+生态农业”“沉陷地治理+生态牧业”和“沉陷地治理+光伏能源”等。

煤炭行业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早于“双碳”目标,旨在发展提升煤炭高效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的洁净煤技术,我国重点洁净煤技术方向包括超超临界等高效煤炭燃烧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和IGFC等。煤炭高效发电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5亿kW,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4%;全国6 000 kW及以上火电厂供电煤耗为300.7 g标准煤/kW∙h,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4 g/kW∙h。煤炭转化方面,2023年煤制油产能931万t,煤制气产能74.55亿m3,煤制烯烃产能1 872万t,煤制乙二醇产能1 143万t。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实现了低碳高附加值应用,而且有助于应对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风险,也可以体现为一种“大安全”的新质生产力。

1.4 我国煤炭行业数智生产力

我国煤炭行业引领全球开展规模化智能化煤矿建设,同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应用,开展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在智能化煤矿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方面初步形成了煤炭行业数智生产力。煤矿智能化建设旨在提升煤矿安全和煤炭增产保供水平、助推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前布局。2020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陆续发布《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煤矿智能化建设评定管理办法》《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2023年,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已有758处煤矿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 651个,其中,全国首批示范煤矿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63个、掘进工作面239个,涵盖产能6.2亿t,单面平均生产能力达到500万t。

数字化转型与应用是近年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智能化煤矿快速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煤炭开采的数字化管理根本性变革,倒逼煤炭企业及集团快速跟上数智化企业治理浪潮,包括开采端煤炭智慧开采和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数字化应用实践。目前,各类煤矿企业基本建立起从物理采矿向数字采矿所必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例如匹配了万兆级太环网的速率,部分矿区及井下实现了5G无线通信和Wi-Fi 6无线网络技术。同时,煤炭企业运营管理正在推进大语言模型、智慧数字人等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云等主流大数据技术与实践工作场景的融合应用,例如煤炭生产采掘运通放安全智能化监测监控,开展了相关安全生产环境风险的自动监控、智能预警以及智慧学习;特别是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正被应用于区域煤炭数字化仓储物流、数字化销售贸易、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等。


2

“6矿”协同与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系辨析

2.1 “6矿”理念及内涵

对我国而言,煤炭是可以清洁高效和低碳利用且最经济安全的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承担着能源保供与支撑新能源稳定发展的时代使命。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从矿工、矿山、矿企到矿城、矿区,甚至是整个矿业的大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以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矿业为基本要素的“6矿”协同发展理念。所谓的“矿工”不只是煤炭生产员工,泛指煤炭行业人才,涉及煤炭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科技等环节的煤炭人才;“矿山”是指矿工生产服务的生产场所,即从物理层面来讲是指露天矿山和井工矿井及辅助生产场地等煤矿开采场地范围,与现行的绿色矿山的矿山概念和范畴等同;“矿企”是泛指煤炭企业,包括煤炭开采企业、煤炭勘探企业、煤矿建设企业、煤炭装备企业、煤炭科技服务企业等煤炭开采、洗选甚至深加工等主要环节企业,核心是井工矿、露天矿、洗煤厂等生产单元企业或集团公司;“矿城”本文提出是指矿山所在的行政区域,根据行政区级别设定从村-县-市-省的逐级矿城辐射,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最为典型;“矿区”是宏观矿区的概念,不是特指某煤矿的所涉区域,而是指煤炭生产基地的宏观概念,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包括神东、晋北、晋中、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两淮、黄陇、冀中、宁东、陕北、新疆等,此外,行政区域上可以理解为是多个矿城组成的城市群;“矿业”则是泛指一般的采矿业或指代泛矿业,同时涉及煤炭和非煤矿业(非金属矿、贵金属矿、稀有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半金属矿、黑色金属矿等),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类别,从全球视角看也包括海外矿业,是从更大范围的矿业范畴和区域范畴的进一步扩展。

2.2 “6矿”协同与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不能跳出“煤”来谈发展,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下不能只是聚焦“煤”的发展,而忽略“矿”的发展维度与优势条件。本文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下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在我国能源国情、聚焦煤炭行业优势和已有新质生产力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探索“6矿”协同共进的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辐射与衍生的思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整合“6矿”科技创新资源和发展机遇,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图2为煤炭新质生产力“6矿”辐射扩展图。由图2可知,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矿业从范围上是逐步扩大辐射的,旨在形成网络扩散模式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核心是“6矿”的辐射过程,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已发展形成的原有优势竞争力和升级转型打造的新生产力。

图2 煤炭新质生产力“6矿”辐射扩展图

3

“6矿”协同促进我国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任务

3.1 “6矿”协同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

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煤炭的积极贡献,实现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到矿业各个部分的支撑,“6矿”中矿工、矿山、矿企的内涵和范畴存在依次被包含的关系,矿城和矿区则是指区域的范畴和对象,矿业是通过产业划分来区分的矿业边界。本文将“6矿”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为矿工、矿山、矿企,这是煤炭行业本身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对象;第二类为矿城和矿区,是以煤炭企业或煤矿/矿山为中心,延伸到所在的区域,即矿城和矿区包含了矿工、矿山、矿企的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第三类为矿业,涵盖到国内非煤矿业和海外矿业,从更大范围的矿业范畴和区域范畴进一步扩展了劳动对象。“6矿”划分为3类后,根据每类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化,将不断提升或形成不同形态的新质生产力,本文根据每一类生产力潜能给出了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煤炭行业高质量“6矿”发展路径的理论框架(图3)。

图3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6矿”发展路径与理论框架

从时间路径发展看,煤炭行业未来新质生产力可分为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和煤炭行业衍生生产力3类。先将现阶段初步形成的科技生产力、安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智生产力“四力”转化成以矿工为中心、矿山为基石、矿企为抓手的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推广辐射到矿城和矿区,再经过矿工、矿山和矿企推动矿城和矿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转化成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最终煤炭行业赋能国内非煤矿业及海外矿业,形成煤炭行业衍生生产力,即泛煤矿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过程中,矿工成为新的劳动者,技能水平将不断提高,不仅拥有多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还具备数字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矿山形成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资料变革供给或共享生产资料使劳动对象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由原来单一的井工矿、露天煤矿转变成绿色矿山、安全矿山、智慧矿山等,同时,煤矿智能化与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使得原来的生产工具、设备、原料等劳动资料不断更新换代。矿企在矿工和矿山的演变下,将重构自身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提升煤炭开发利用整体效能,同时立足煤炭能源资源领域基础研究优势,提升煤炭资源智能清洁开发利用相关学科及新兴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用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和提升矿企已开展的非煤业务。矿城和矿区对煤炭企业来说提供了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煤炭企业通过所在城市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能源矿业综合性集团转型或探索新兴产业企业的综合发展,同时通过升级转型调整生产对象,如调整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煤基CO2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通过打造链头企业来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等。矿业则是作为更广泛的劳动对象,借助煤炭行业更高素质的矿工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矿山或矿企生产资料,实现泛能源与泛矿业新质生产力衍生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更高、质量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2 “6矿”协同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阶段任务

依据生产资料与生产对象的范畴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了分级分类发展思路,将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优势发展期、融合发展期和衍生发展期。

3.2.1 优势发展期

优势发展期的建设重点是“6矿”中的第一类:矿工、矿山和矿企。从矿工、矿山到矿企进一步挖掘煤炭行业本身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对象,聚焦“煤炭”业务,面向矿工、矿山、矿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于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现状,到2030年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进一步提升科技生产力、安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智生产力,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发展基本成熟。本阶段聚焦煤炭业务,提升和重构行业自身新质生产力,该阶段的重点内容包括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涉及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绿色环保、数字化管理、科技创新等层面人才),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矿山建设和煤炭企业数智应用实践与能源综合转型。

矿工层面:高质量发展路径核心是人才建设,矿工是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任何形式或时期的新质生产力都离不开先进的劳动者,优势发展期阶段矿工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需要从安全、绿色生态专业人才、智能化人才和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加大煤炭行业科技人才建设力度,打造一大批专业人才、应用人才、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旨在提高矿工在煤炭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技能。

矿山层面:继续巩固国家绿色矿山、国家安全标准化矿山和智能化煤矿建设能力和优势,不断形成高效绿色供给属性,推动智能化无人开采向数智化柔性生产与生态治理数字化的根本变革,实现在煤岩自动识别技术、精准化支护仿真技术和开采控制技术、生态脆弱采动损伤监测感知技术、生态健康修复与还原技术、无人化生产安全治理技术、矿山数据价值挖掘技术等方面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打造安全矿山的韧性,提升生产供给的柔性。

矿企层面: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继续推进洁净煤技术及应用,持续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力,探索绿色低碳煤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推进煤炭能源属性向能源与化工双属性转变,改变现有煤基能源发展模式,支撑煤基能源全流程绿色、全系统智能、全过程低碳发展。同时,推进科技创新与先进管理引领煤炭业务和非煤业务的升级改造,全面推动煤炭企业各种已有业务或非煤方向产业发展的绿色化、科技化和数智化,同时通过打造煤炭行业生产供给安全的“大安全”生产力,建立产-运-销-用的协同优化柔性供给体系,增强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支撑能力。

3.2.2 融合发展期

融合发展期的建设重点是“6矿”中的第二类:矿城和矿区。该阶段是矿工、矿山、矿企的优势生产力建设到基本成熟,并辐射到矿城与矿区的过程,发展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包含了“矿工、矿山、矿企”的矿城和矿区。融合发展期目标是在煤炭行业科技生产力、安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智生产力等优势生产力的基础上,探索周边区域、延伸业务,推动当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辐射和延伸形成“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到2040年“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基本成熟。面向矿城和矿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要探索煤炭行业优势动能在所在区域的辐射,其中,矿城要实现厂区到所属城市的多级辐射,矿区则是要实现城市群到煤炭基地区域的更大范畴辐射。该阶段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社会共享服务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耦合发展等。

矿城层面:矿城是矿山所在的村镇-县-市的行政区域维度的逐渐扩大,融合发展期是将煤炭行业自身优质生产力逐步辐射及业务延伸的过程,一方面突出煤炭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重视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共享,通过科技、人才、管理、资金等优势资源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升,包括给农村和乡镇居民充分的就业和技能提升机会,打造特色的农业,矿山生态农业、工矿旅游业,在农村道路、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力;另一方面,矿城可结合地理优势及资源禀赋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发展。

矿区层面:矿区是多个矿城组成的城市群或大型煤炭基地,在矿城内形成的融合生产力也将进一步辐射至矿区。要继续发展矿城的多产业集成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区域,在矿区内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以煤炭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逐步构建起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和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最终形成“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同时,针对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结构、资源开发模式、碳源转化方式和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矿区减排增汇路径,牢固树立固碳增汇意识,持续提升固碳增汇能效,实现未来小范围到大范围的近零排放矿区,甚至碳中和矿区。

3.2.3 衍生发展期

衍生发展阶段的建设重点是“6矿”中的第三类:矿业。经历了前“5矿”的优势发展期和融合发展期,即我国煤炭行业“6矿”中的“矿工、矿山、矿企、矿城和矿区”已发展成熟,形成了“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的煤炭行业辐射新质生产力。本阶段进入煤炭行业的衍生发展期,聚焦于“赋能”,即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复制和推广到国内非煤矿业和海外矿业,以打造“X矿业”大矿业理念的新质生产力。

矿业层面:实现泛矿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与输出的愿景目标,通过煤炭行业“5矿”的高质量发展成功模式与经验积累来引领和赋能其他地区和非煤矿业,实现其他非煤矿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技术渗透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利用国内煤炭行业领先的转型思路、技术及转型方案等为海外矿业提供给予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上下游产业的服务、助力国外矿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内容包括面向国外或其他矿业推广迭代煤炭行业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的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迭代和升级传统产业发展。


4

结语与建议

本文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立足于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从“6矿”(矿工、矿山、矿企、矿城、矿区、矿业)的角度重新认知与定位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6矿”协同视角下探索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对策。根据分级分类发展思路,将“6矿”关联的煤炭新质生产力具体形态划分为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和煤炭行业衍生生产力。同时,探讨了“6矿”煤炭高质量发展不同路径下的新质生产力对应形态,将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优势发展期、融合发展期和衍生发展期,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新质生产力三阶段不同表现形式,即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是现阶段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具备表现为科技生产力、安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智生产力;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是煤炭行业在所在矿山及周边区域开展的与生态产业、农林业、新能源产业等多类型产业的扩展融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开展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即形成“煤炭行业+”融合生产力;煤炭行业衍生生产力是可以将煤炭行业优势生产力和融合生产力辐射到非煤矿业、海外矿业、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等多元形态的衍生能力,体现了未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下的衍生生产力。深入理解“6矿”理念、内涵,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优化劳动资料的配置、合理利用劳动对象,共同推动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应坚持实事求是、先立后破,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践行“双碳”目标的同时,加强“6矿”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政策支撑体系。根据“6矿”理念及内涵特征,应充分发挥矿城、矿区的地理优势和功能定位,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科学制定煤炭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的关键领域、路径和配套政策,充分释放各矿城、矿区的创新和探索潜能,支撑煤基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煤炭行业须加大新质生产力科技研发与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建立标准和组织联盟。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改革不适配煤炭新质生产力的体制和政策供给,有效建立并完善与煤炭新质生产力更相匹配的增量体制和政策,不断提升煤炭行业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煤炭行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延伸泛煤炭、泛能源、泛矿业等新的发展空间,重塑煤炭工业及关联产业体系为现代化的先进工业形态。


出版信息

第一作者简介

孙旭东: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简介

张博: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引用格式

孙旭东,柳梦雪,张蕾欣,等.“6矿”协同视角下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对策[J].中国矿业,2024,33(5):22-31.

SUN Xudong,LIU Mengxue,ZHANG Leixin,et al.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coal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x dimensions of mine” synergy[J].China Mining Magazine,2024,33(5):22-31.


下载全文


识别二维码  查看全文



编辑|陈韵竹
审核|刘 硕
审定|赵奎涛






简 介


《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创刊于1992年,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也是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地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CT3级期刊,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数据库(DOAJ)、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美国全学科学术全文数据库(EBSCO)、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精选数据库(ICI Master List)、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库(Ulrichsweb)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往期回顾

喜报!《中国矿业》杂志再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矿产地质志·稀散金属矿卷”专题


【文章精选】2022年《中国矿业》高影响力文章一览


《中国矿业》“矿山开采沉陷与灾害监测”专题




点击"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矿业杂志
《中国矿业》杂志,1992年创刊,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DOAJ、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