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的思考

文摘   科学   2024-12-20 15:45   北京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的思考



作 者:杨伟红,王希,穆超,蒋曼

单 位: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0

引 言

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随后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以下简称“中央地勘基金”)设立并由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共同负责管理与监督。中央地勘基金以国家资金为杠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遵循“政策调控,降低风险”的宗旨,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中央地勘基金的设立,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促进地质找矿突破、繁荣地勘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1 年,《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指南》(以下简称“《立项指南》”)、《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勘查项目权益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中央与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协调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试用)(以下简称“《预算标准》”)四项制度和一个预算标准出台,明确了中央地勘基金的政策调控、分担勘查风险的功能定位和投资方向,细化了投资方式和财务管理,完善了项目立项程序,制定了权益处置政策。标志着中央地勘基金真正进入一个“定位准确、体制健全、措施到位”的全新时代,正式建立了“财政预算、市场运作”运行模式,构建了涵盖项目管理各工作环节全流程的管理体系,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完善了制度建设,为中央地勘基金的高效高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模式运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中央地勘基金是新体制、新机制,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通过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流程的解决办法,以保障预期成果和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1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流程模式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的管理流程既区别于传统的地质勘查项目,也与一般商业性勘查项目不同,中央地勘基金在国家关于地质勘查项目的政策规定及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管理的探索,建立了“财政预算、市场运作”项目管理模式。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流程分为三个阶段:①项目立项论证与设计评审阶段;②项目组织实施与成果验收阶段;③成果管理与成果处置阶段。项目管理全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全流程
2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的特点

中央地勘基金在运行中,从项目论证、组织实施、质量监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和权益处置等方面出台了30 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探索,达到了预期,引导和带动了多元化方式社会资本投入。

2.1 建立了一次发布、随时受理、分批组织论证实施的常态化立项机制

根据《立项指南》,在每年的3 月1 日至5 月31日和8 月1 日至10 月31 日两个时段内,集中受理省(区、市)原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省级地勘基金管理机构的项目申报。论证评审通过的项目进入中央地勘基金项目库,按需分批安排预算并组织实施。实行立项要求、立项程序和立项结果公开,对符合资质要求的各类地勘单位平等对待。

2.2 启用了国内第一个同时具备全成本核算、差别化管理和动态调整功能的勘查预算标准

根据中央地勘基金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求,《预算标准》按全成本制定,包含了人员费、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五险一金)、折旧费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预算标准由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地区调整系数、税金和利润控制标准、预算标准调整方法四部分构成。适用于全成本核算、企业与事业单位等多元承担主体,并建立了预算标准的动态更新方案模型,随国家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2.3 形成了以投资合同、勘查合同、监理合同为主体的合同管理体系

以投资合同、勘查合同、监理合同为主体的合同管理体系,规范了地勘基金投资项目的运作管理(表1),同时加强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了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及成效。

表1 中央地勘基金合同管理体系

2.4 建立多方协调的监理工作机制,探索创新“旁站式”监理

基金中心建立了创新性的监理制度,形成了包含项目监理工作要求、监理工程师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和监理工程师执业规范等内容的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监理机制。模拟“第三方监理”形成“合同管理,法人负责”的监理工作模式。在内蒙古大营会战中探索形成了“旁站式”监理模式。监督重点环节,如开孔验收、取芯、测井、封孔等关键环节的施工进程和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旁站式监理确保了工程施工进度和成果的质量。在旁站式监理中,基金中心还建立了现场协调机制,即监理在发现问题时,基金中心及时组织工程技术专家、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召开现场会,帮助施工单位解决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3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央地勘基金是对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地质勘查项目市场化管理的创新和探索,中央地勘基金在项目管理中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常态化立项机制、预算标准动态更新、合同管理体系、旁站式监理,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工作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3.1 立项论证与设计评审阶段

1)难以把控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相对集中,时间紧、数量大,导致中央地勘基金无暇对申报材料进行实地核验,主要依靠项目申报材料进行立项评审,其中风险难以把控。

2)频繁更换各评审阶段专家,专家意见易不统一、不连续。评审专家随机抽取机制设计的初衷是确保专家评审活动不受干扰,有效维护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但专家缺乏对各省份矿产资源情况的充分了解,且频繁更换专家会造成各阶段评审意见不统一、不连续等问题,进而影响地勘基金投向的科学研判,致使地勘基金投放的领域不够精准。

3.2 组织实施与成果验收阶段

1)定期报告质量难以把控,报告制度易流于形式。定期报告(日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制度的设计过于繁杂,给项目施工单位增加了过多工作量,报告制度多流于形式。

2)项目单位在地质找矿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深部地质找矿理论研究不够,找矿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3)监理机构相对固定,监理工作成效不尽人意。项目监理工作长期由固定单位承担,缺少竞争机制。中央地勘基金缺少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监理工作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对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环节缺失。

4)制度办法齐全,但落实不到位。中央地勘基金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相关办法,但基金中心没有强行要求各单位(监理单位、合作单位和勘查单位)学习和了解,以至于各单位对自身的责、权、利不清晰,出现问题后,各方之间容易形成推诿的局面,最终影响项目施工质量和成果。

5)奖惩机制缺失,正向激励影响偏弱,在工程进度、施工质量和项目成果等方面缺少奖惩机制,难以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3 成果管理及成果处置阶段

1)“资料汇交”进度迟缓。部分原因是项目施工完成后,项目组已经解体,仅留有项目负责人及少量工作人员,更主要的原因是资料汇交工作并未在勘查合同中进行明确要求,项目验收后,项目尾款即完成拨付,类似“资料汇交”后续收尾工作被搁置。

2)地质成果资料的二次开发不够重视,以往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勘查成果转化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成果处置进展缓慢,成果处置制度、程序不完善。中央地勘基金共有12 个项目完成了探矿权出让(转让),中央地勘基金投入6 439 万元,探矿权出让收益1.27 亿元,处置项目占所发现成果的10%,其原因在于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处置工作是项目管理工作和权益管理工作的补充,并非独立的工作环节,无强制要求,成果处置工作需要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进行指导和管理。

4)勘查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受经济形势制约,财政投入资金逐渐萎缩,且找矿工作已逐步转向深边部,找矿风险大幅增加,使得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

4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优化完善的几点建议

4.1 在项目评审方面,严把立项、设计质量关,建议增加项目前期调研,建立专家项目负责制

1)加强立项前期的研究。为进一步降低勘查风险,核实项目的真实性,确保地质资料的可靠性,提高项目论证和审查的准确性,对于相对集中区域或重点项目,应该组织专家预先实地踏勘,多渠道获取项目验证材料,核查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降低潜在风险。

2)开展地质工作项目储备库建设。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地质工作项目储备库中选定项目,确保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投入重点,在项目设置和资金投入上,侧重国家紧缺矿种和地方特色矿种。

3)实行项目专家负责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项目评审和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立项到成果验收,由固定专家负责全程监督和技术指导,实行专家项目负责制一站到底。同时加强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与检查,增加专家组的野外实地查证环节,实地查证项目的外部工作环境、工作部署、预算编制和资料可信度等内容,更直观地对项目进行评判,提高地勘基金投放精准度。

4.2 在组织实施及成果验收方面,切实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加强项目监理

“三个紧密结合”是指在项目储备库建设上实行专家论证与领导小组审查紧密结合,在项目实施中实行设计审查与监督检查紧密结合,在资金使用上实行预算审查与结题决算紧密结合,有效防止违法乱纪和违规操作。

1)进一步完善地勘基金项目专家监审制度,对监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快速解决,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强化重点项目督导检查。确定出重点勘查项目,开展项目野外现场督导检查,指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项目工作思路和找矿方向,优化工作方案,明确下一步工作要求。充分利用预算标准的动态更新方案模型,利用可靠的数据分析,随国家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工作需求。建立监控和评估机制,定期对预算标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2)完善地质勘查监理制度,加强监督监管。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成立基金项目专属监理组,监理专家对项目从立项、施工、年度野外验收、项目验收、报告编制、成果审查进行全程监管。在物化探、钻探、重大设计变更、野外验收等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确保现场监理。不定期开展监理工作检查,杜绝地质勘查中的掺假现象。同时落实监理收费标准,遏制恶性竞争。

3)加强对地勘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管和协调工作。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与地勘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组座谈交流等方式,改进管理环节,细化管理措施。突出项目合同管理,全面清理项目勘查合同履约情况,约谈有关单位法人、总工和项目负责人,确保项目能按期完工。

4.3 成果管理及成果处置方面,加强资料汇交管理,出台成果处置制度,促进基金滚动发展

1)对于“资料汇交”进度迟缓等收尾工作搁置问题,可以在勘查合同中增加相应条款通过尾款拨付约束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单位按期完成项目收尾工作。健全项目资料管理制度,推进地质勘查项目资料库建设。构建完整的项目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档案一体化平台。

2)尽快出台项目成果处置工作配套制度办法,提升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完整性,有效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通过出让一批地勘基金成果,增加地勘基金收益,从而进一步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地勘基金良性滚动发展。

3)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中,保护优先、增储为主,提交一批找矿靶区和勘查区块建议,也可将基金项目成果纳入储备目标靶区,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4.4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1)完善项目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管理预警功能。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加强项目的自检、互检和抽检力度,确保项目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对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质量监督、野外实施、项目验收、资料归档等环节设置自动预警功能,完成催交工作。

2)细化专家数据库建设,提高科学决策。对专家进行标签管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针对正在施工的基金项目,邀请相关专家和项目所在地知名专家,梳理项目成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应对举措,进一步理清项目工作思路,提高了基金项目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3)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建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信用评价信息平台,提高监管工作的数字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对监理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定期评估监理部工作实绩。对监理工程师执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进行监理工程师考核。防止监理人员跨单位、多项目执业。对违规行为的加大处罚力度,施行行业黑名单制度。

4)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建议结合发布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有关政策,落实矿业权出让收益分成奖励、矿业权竞争性公开出让收益金作为国有地勘单位资本金等政策,支持鼓励地勘单位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得探矿权,将找矿勘查的“打工者”转化为真正的矿业勘查开发生力军。

5

结 语

坚持流程顺畅、标准规范、责任明晰、运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管理制度,以项目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地勘金的发展。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央地勘基金应以国家能源和紧缺大宗矿产资源为勘查重点,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拓宽各类投资渠道,推动地勘基金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项目成果处置,通过处置一批地勘基金成果,增加地勘基金收益,从而进一步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地勘基金良性发展。努力提升找矿空间,针对技术瓶颈问题,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勘查技术水平和效率。


出版信息

第一作者简介

杨伟红:女,汉族,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产勘查项目管理与研究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通讯作者简介

王希: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产勘查项目管理与研究工作。单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引用格式

杨伟红,王希,穆超,等.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的思考[J]. 中国矿业,2024,33(9):32-37.

YANG Weihong,WANG Xi,MU Chao,et al. 

Reflection on optimiz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of mineral exploration of the Centr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und[J]. China Mining Magazine,2024,33(9):32-37.


下载全文

识别二维码 查看全文



编辑|陈韵竹
审核|刘 硕
审定|赵奎涛






简 介


《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创刊于1992年,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也是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地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CT3级期刊,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数据库(DOAJ)、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美国全学科学术全文数据库(EBSCO)、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精选数据库(ICI Master List)、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库(Ulrichsweb)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往期回顾

喜报!《中国矿业》杂志再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矿产地质志·稀散金属矿卷”专题


【文章精选】2022年《中国矿业》高影响力文章一览


《中国矿业》“矿山开采沉陷与灾害监测”专题




点击"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矿业杂志
《中国矿业》杂志,1992年创刊,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DOAJ、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