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富人惯骡马,穷人惯娃娃。”
越来越多的底层家庭被所谓的“富养”洗脑,养出了一大批躺平啃老的孩子。
hi,我是写作的夜雨!
曾经,在家家户户普遍三四个孩子的时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如今,普通家庭普遍都只生养一两个小孩,不少家庭的孩子都被养得娇娇气气的,穷人家的孩子尤甚。
“再穷不能穷孩子”“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不配生娃”,底层家庭富养娃的心理越来越明显。
但实际上,花那么多钱和精力,如珠如宝供着养大的娃,未来真的可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能经受得住社会的拷打和压力吗?
1、警惕变相的另类“啃老”
现如今,社会的物质条件变好了,哪怕是底层家庭也不会缺衣少穿,甚至还可以吃的好喝的足。
于是,很多家庭不再需要娃娃帮忙干活,只盼望着孩子可以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摆脱底层劳动的命运。坐进高楼大厦里工作,吹着空调干着体面舒适的脑力劳动,跃升中产阶层。
于是,很多家庭都倾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和培养,希望他(她)能跟富人的孩子一样,从小学习钢琴马术,读好的学校,不用体验底层生活的困苦。
殊不知,这样富养的结果,未必可以养出跻身富裕阶层的孩子,反而往往适得其反,养出了一个个好劳恶逸的孩子。
现实中,我认识一个清洁工阿姨,一天从早到晚上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到手万把块钱。
住着城市里最便宜的村屋,每天馒头面凑合着吃。却养了一个私立大学毕业,年年在家躺平考公的女儿。
每逢说起女儿,她既心酸又欣慰,总是强调:“我女儿是大学本科生,她志向远大,就想当个公务员。”
但是问到当下的境遇,却总是摇头:“哎,就是运气不好,考了好几年了,总是考不到。可是,外面私企的工作又不愿意去干。”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老家邻居夫妻很早就下岗了,爸爸辛辛苦苦到外省给人看仓库打工,寄钱回家供唯一的儿子读私立中学,一路供到大学毕业。毕业后,每个月还要寄3000元生活费给儿子在学校附近租房考研。
研考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没考上。老家的这对下岗夫妻,早已囊中羞涩,连老父亲的棺材本都借出来供孩子花销。
可惜,孩子却不领情,觉得就是家里穷没有关系和资源,才导致一直考研考公失败。
实际上,这些都是另类的“啃老”,以考研考公作为借口,逃避出社会的责任,理直气壮地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
殊不知,底层的父母们希望孩子摆脱底层辛苦的劳作,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也是底层的这份薪水“富养”着躺平的孩子。
2、自己省吃俭用,儿女却挥霍无度
有多少底层的父母在城市里拼命工作,却供养着一个在大学里挥霍无度的孩子。
“儿不知父母苦”,明明出生底层,却有着富裕家庭孩子的追求。甚至更甚,因为自卑,不愿直视家庭的现状,甚至不少还嫌弃原生父母的贫穷。
殊不知却是这样的父母,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才养出了如今“养尊处优”的自己。
没有感恩就算了,还各种嫌弃父母的无能,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可如今白眼狼越来越多。现如今的底层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享乐和躺平,不愿意面对现实,如果找不到体面高薪的工作,就干脆宅在家里打游戏、抱怨父母的无能。
却从不检查自己是否不够优秀,是否不够努力。
前有北大弑母案,仅仅因为刚强的母亲不愿意帮他借钱出国留学,他就亲手把母亲锤死在家里。后有社会上,各种底层家庭“躺平借贷不工作的孩子”。
现如今,除了不愿意工作啃老,底层父母还成了各种贷款机构的“冤大头”。
很多底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不仅不愿意辛苦工作,还经常借贷维持自己的高消费。最后,这一切都由出卖苦力的老家父母承担着。
难怪呼,越来越多的普通年轻人都开始选择不生育了,如果倾尽全力生养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那么真的宁愿从未生育。
结论:少生优生并不代表溺爱,富养的真正内涵是精神上的富养,而非物质上的无底线供给。童年时期物质过于丰富,必将导致青年时期的不求上进。并不是所有的无私奉献都可以获得回报,人生有时候自私点,适当对自己好一些,对孩子看的淡一些,也行回报更大。
9.9元加入《飘在城市中》陪伴群,备注(入群),一起在群里多聊天,一起面对成人后的迷惘,社会的现实的压力,情感的困惑,一起纾解烦恼,结识一批天南海北的有缘人!
请主动加我
努力的人先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