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们为出生人口太多而烦恼,
没想到40年后的现在,我们又为没有新生儿而忧愁。
hi,我是写作的夜雨!
曾经,我们很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羡慕他们高度繁荣的经济社会,也羡慕他们广袤的土地和高质量的优生优育。
我们的国家从上到下都坚信: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导致我们贫穷且落后。如果哪一天,我们的人民也跟西方国家一样少生优生,晚婚晚育,那么我们也就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
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不婚不育也是一种活法,我们却又开始焦虑暴跌的出生率。
原来人口减少,我们长期保持高增长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全社会进入了重度老龄化。原来,并不是新生儿让我们贫困,而是曾经我们自己的眼界束缚了自己。
1、出生率暴跌,连国务院都开始催生了
昨天,国务院对外颁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
催生,正式提上了政府工作日程,不仅家里长辈催生,这下好了,连国家也开始坐不住了。
但是,对于处在生育期的我们,催生有用吗?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等若干措施,对于催生有效果吗?
我想短期内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也必定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生育意愿低,真的不仅仅是缺少几百生育补贴,或者缺少带娃的人手可以轻易解决的。
实际上,40年前的中国,家家户户生活紧张,吃了上顿就不知道下顿在哪里。那会老人都会生好几个孩子,很多孩子也没有长辈可以照看。
相较于当时,现在的育龄期中青年,都是计划生育下出生的,很多家庭并不缺乏看护孩子的人手。而且,相对于当时的经济环境,现在的大部分中国家庭完全可以称得上吃好喝好,养育小孩完全没有任何困难。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全社会却进入了人口暴跌,国家和长辈联合催生的状态。所以,笔者才认为,生育意愿的低迷,完全不是经济的补贴,生育氛围的营造就可以轻易改变的。
遥记当年,我们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也是通过强硬的行政干预才得以实施,靠全社会的自觉和动员是很难的。
那么,40年后的今天,我们最后会不会又开启另一轮强硬行政干预“催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失业与失婚双重笼罩下的中国中年
在中国,35岁似乎是一道分水岭。35岁之前,你的人生一切皆有可能,你可以考公上岸从政,你可以应聘大厂开启高级白领人生,总之,社会对于年轻人无限友好。
但是,35岁一到,所有的大门似乎一夕之间都向你关闭。企业不再招聘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国企和公务员不接受35岁以上的人报考。即使你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好意思,连代课老师都不想聘用35岁以上的。
那么,曾经高高在上的你还能做什么?现实早已给你指明了生路——外卖、保姆、保洁、保安等所有年轻人看不上的工种都欢迎您进入。
可是早已习惯了上半生顺风顺水,事业一路高歌猛进的自己,又怎么乐意接受下半生开启底层就业生涯?
于是乎,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中年失业的悲歌里。
同时,35岁似乎也是婚姻的分水岭,很多家庭都在35岁到来之际面临崩塌。究其原因,经济问题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是社会的压力、精神上的焦虑无一不是摧毁婚姻的杀手。
究竟是谁让我们集体生活在如此恐惧不安的环境下?面对支离破碎的离婚率,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敢轻易结婚,哪怕结婚也不敢轻易生娃。
身边有很多情侣都表示,婚后五年内坚决不生娃。一方面是经济压力,结婚已经掏空了家里的积蓄,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害怕离婚。一旦有了孩子,离婚就成了很辣手的一件事情。
在一个集体都生活在失业失婚的焦虑恐惧状态下的社会,谈补贴和营造良好生育氛围,笔者认为为时尚早。当下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重建中年人的职业信心,让有家庭的中年人都可以过上安定富足的家庭生活,而不是惶惶不可终日地活在失业的焦虑情绪中。
结论:生育率的暴跌是多种因素形成的。但是作为当下生育的主力军——8090后的已婚家庭,只有让他们过上了安定和保障的家庭生活,后面未婚的人才敢跟进。任何地方,只要存在红利,势必有很多人抄底,无论经济还是人口市场,都逃不开这个既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