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面上,靠面子才能上?

文摘   2024-09-11 20:02   上海  

关于面上

国自然申请路漫漫,内卷之下几人欢。每年国自然项目评审结果一出,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朋友圈里的吐槽和感叹,不绝于耳。一次次的申请,一次次的失败,仿佛早已成了常态。满腔热血写出的本子,熬了几个月的夜做的实验,却总是败在了那些意料之外的“因素”上。内卷严重,卷无止境,本子写得再好,也敌不过人情和关系网。科研路上,光靠实力还远远不够,这话说出来让人心酸,却也是很多年轻科研人的心声。


国自然项目申请人,背后都是一部血泪史,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压力山大。有人说,项目申请看的是实力,但事实却常常让人无语。前几天见了一个H18面上申请人,28分一篇,11分两篇,结果还是没中,照样没有上会。反倒是一些只有几篇低分文章的同行,却能屡屡得手。难道说,写得再好的本子,还是拼不过那些看不见的门道?学术圈里,人人自危,个中滋味,真是说来话长。

关于青年

其实,这样的现象早已不新鲜。某天,一个老同学发来信息,说他的同学只有三篇frontier一作,最高6分,结果中了青年项目。而另一个有五篇文章,包括PNAS和kidney international的,却全都没中。

皆大欢喜,自然是假象,前者背景深厚,后者一片空白,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申请结果,到底是看实力还是看面子?学术圈子里的这些“潜规则”,说白了,就是学阀当道,关系至上。许多科研新人,刚入行就撞了南墙,顿时迷茫失落,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细思之下,国自然的评审机制确实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所谓面上项目,凭“面”子才能“上”的项目?

那些自带光环的申请者,似乎天然地就比别人多了一份机会。纵使学术成就平平,也能凭借那张熟悉的面孔,捧得一纸项目书。而那些埋头苦干、文章发了几篇还上了好刊的,反倒常常被无情刷下。这样的对比,怎一个“卷”字了得!“只闻其人不见其文”的评审风格,让人不禁怀疑,项目申请,何时才能真正回归公平?

不论是学阀背景,还是关系户,评审结果总让人感觉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试想,一个申请者,本科到博士一路走来,没背景没关系,全靠实力和努力积累起了一些研究成果,本以为有了和那些有背景的人同台竞技的资本,却在最后被一句“未中”打回原形。

更加心塞的是,旁边的人,论文发表数不如自己,研究深度不如自己,甚至连实验设计都漏洞百出,却能拿到项目。这种感觉,就好像考试成绩公布,明明考得不错,却因为名字写错了而被判了不及格,想哭又哭不出来。

说到底,国自然申请的背后,考验的不仅是科研能力,还有心理承受力。面对这种“玄学”的评审机制,有人气得想砸键盘,有人选择默默忍受。也有很多人,一边大声吐槽,一边继续埋头苦干,因为心底里那一丝不甘,那一份对科研的执着,始终没有磨灭。就像是走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前方是一片雾霾,偶尔能看到一些光亮,但更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当然,这并不是说,科研人就应该认命。其实,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本子的写作质量,增加在国际期刊的曝光率,都是可以争取的突破点。同时,也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因为几次挫折就对科研失去了信心。就像有人说的:“科研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重在坚持,重在积累。”

与此同时,国自然项目评审机制确实需要一些改变。增加评审的透明度,减少人为干扰,让更多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脱颖而出。毕竟,只有让科研回归公平和纯粹,才能真正激发科研人的创造力和激情。否则,这样的“内卷”,只会让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最后,献给所有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的朋友们一句话:科研之路漫漫,莫忘初心。无论结果如何,这条路上,一路同行的风景和收获,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愿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本团队为大家申请中医药课题(省市级、国自然),就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体内外功能实验、机制思路假说、标书写作等方面传授经验。

精彩文章推荐 


青椒文献
青椒文献,专注于学术前沿、服务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团队,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学术干货,帮助青椒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