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设计师指南: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对谈 Pozzo 与赵晨

科技   2024-10-18 11:06   上海  


「十字路口」制作过两期「指南类」访谈节目:《AI 产品经理指南》[1]《AI 工程师指南》[2],颇受好评。所以也很自然的,我们的评论区出现了大量的呼声:「什么时候做一下 AI 设计师指南?」


于是,为了把这一周的内容做好,我们提前采访了很多的设计师,也有幸邀请到两位在中国设计行业颇具代表性的朋友。



本周的两位嘉宾分别是:

  • Pozzo 张远,他在字节做 AI 产品设计师,过去一年面试了近 50 位设计师;Pozzo 在字节负责图文、平台、智能创作(AIGC)的产品设计,Pozzo 之前也在阿里、微软有过多年的 AI 产品设计经历。

  • 赵晨,ZAX 工作室的创始人。他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代表作,一个是盒马生鲜的河马 IP,一个是天猫的「猫头」超级符号。


他俩分别代表了产品设计、创意设计的两种设计师,会从两个方面和我们分享设计师们在具体工作中使用 AI 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看待 AI 给设计、设计工作室的商业发展甚至是给这个时代的审美所带来的影响。


希望这期节目对大家有收获!

正式内容开始前,插播一场沙龙预告

欢迎参加十字路口「积极行动者沙龙」AI 设计师专场

🟡 十字路口持续举办「AI 时代积极行动者沙龙」,因为线下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即时互动、深度讨论和人际连接,激发创意并共同探索行业未来,这是单纯听播客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

下一场沙龙是「AI 设计师专场」,聚焦 AI 时代的设计行业和设计师。

除了本周播客的两位嘉宾,现场还将迎来 LiblibAI 联合创始人、设计师出身的张子捷,以及蔚来汽车数字空间体验团队负责人肖又歌等设计领域的前沿活跃人士。

在沙龙中,我们将从本周的播客内容延展开来,讨论 AI 时代,设计行业将迎来哪些变化?设计师们的职业发展要如何规划?会因为 AI 而诞生颠覆 Photoshop、Canva 的新一代产品吗?

期待在现场见到你!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报名。


微信收听播客:


小宇宙收听播客:

Pozzo & 赵晨的职业高光和彷徨时刻

🚥 Koji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十字路口。

今天的两位嘉宾很有代表性,Pozzo 代表了 UI/UX,而赵晨代表了视觉设计。所以今天这一期内容我相信所有的设计师,不管是做具体什么细分领域的设计师,或多或少都能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

好,我们先开始请二位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职业的一个高光时刻和一个彷徨时刻。我们请 Pozzo 先来讲讲你的高光时刻和彷徨时刻。


👦🏻 Pozzo

大家好我是 Pozzo。我第一份跟 AI 直接相关的工作是 Cortana,在微软的时候负责移动端产品。Cortana 其实是微软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助理,那个时候的中文名叫微软小娜。

我们最开始是很有信心的,想要做一个好的体验的个人助理。但是我们彷徨的点是,我们有这么强的语音生成能力(TTS)、这么强的语音识别能力(ASR),但是最大的用户用例是什么?就是让小娜讲个笑话,唱个歌,然后定个闹钟。这其实不是我想象中的 AI,那个时候确实挺彷徨的。

彷徨之后就在思考,我要去物理世界看看能不能用 AI 去解决一些问题,去创造一些新的体验。恰好那个时候新零售很火,互联网+ 也很火,然后我就随着趋势去了盒马,去了阿里。

那个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怎么能够结合 AI 做一些门店体验的变化。然后发现机器视觉在那个时候比较火。我们就孵化了一些结合机器视觉的 AI 和 IoT (物联网)的产品,包括自助收银、刷脸支付、视觉识别的自助称重、AI 的全店防损。

现在来看,这些其实已经很常见了。为什么说这是高光时刻呢?我理解的是,我们用成熟的、成本可控的、稳定的技术,结合在体验上面可以带来规模化的变化。我觉得这才是我理解 AI 可以做的事情。


🚥 Koji

好,谢谢。接下来请赵晨也介绍一下自己职场的高光时刻和彷徨时刻。


👦🏼 赵晨

大家好,我是赵晨。我现在在做自己的一个创意工作室叫做 ZAX。它主要是以创意设计为主导的,可以让你的品牌变得更酷,去重新包装一个品牌的工作室,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之前跟 Pozzo 是同事,我们都来自于盒马。但我在盒马之前一直在阿里,差不多待了 5 年多,后来去了盒马。

我大学毕业就一直在 4A 公司,我在的那家 4A 公司是 TBWA\,一家为苹果一直做广告的公司。我们的精神叫做海盗精神。我们可以从任何的 4A 公司手里去抢夺一个新的客户,然后用我们的创意创造无所不能的东西。

当时我最大的客户是惠氏奶粉。那个时候惠氏相当于是最有钱的客户。它的代言人是张学友。我还亲自跟张学友一起去讲戏,一起去拍他们的广告。我觉得已经拍到了奶粉广告行业里的天花板了。

但是有一次我上班的时候在淮海路,我看着我们淮海国际的那个大厦,我就想难道我现在快 30 岁了,我就一辈子在这里做奶粉吗?

或者是我成为全上海做奶粉最牛的 creative,那又怎么样呢?

我还是要 follow my heart。因为我很喜欢数码类的东西,互联网的东西,我想去尝试。因此得到机会,去了阿里。


🚥 Koji

高光时刻呢?


👦🏼 赵晨

高光时刻就是我在阿里做的两个品牌,第一是天猫,第二是盒马。

当时我刚去天猫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天猫做成消费者最值得信赖的一个时尚的平台。所以当时我们就想我们用天猫怎样的一个视觉资产去成为它的一个核心创意,让所有人相信天猫就是品牌,天猫就是一个平台化的品牌中心。猫头的这个想法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我也特别感谢当时的老板,可以坚持把这样的一个视觉符号,现在叫做视觉锤,一直延续下去,并且可以让猫头成为一个相当于各个品牌都可以卷起来的猫头大赛。那个时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时候。

然后接下来,当时也是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我就转岗来到了盒马。盒马也是我一个特别喜欢的品牌,在我来盒马之前,我就觉得盒马是个很酷的超市。

而且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就是我要开一个小超市。从某种意义上我完成了这样的一个梦想。

而且当时在职场上会有一个困惑,就是因为天猫出道就是一个非常牛的平台。所以那个时候你做的这些东西,有足够的预算,或者是没有预算上限。你不知道你作为一个市场的品牌部,你花的这些钱是因为天猫足够牛,所以你的广告效果非常好,还是因为你的 idea 是足够好,所以才成就了猫头。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怎么样去验证这是我的创意能力,让这个品牌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当时来到盒马的时候,我就经历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盒马的品牌预算是很少的,但是给我一个好的机会,就是我可以从 0 到 1 去建立一个品牌的感知和感觉,去建立盒马要给人带来的这种所谓叫鲜美生活的理念。包括我去创造盒马鲜生的 IP,给它立人设,然后给它去做自己的账号。我觉得最高光的那个点应该是盒马的抖音账号。

当时是我一个人非常努力的从 0 个粉丝一直养到了 5 万个粉丝。但是突然有一次我在群里发的这个视频,有将近 180 万的赞,浏览量差不多有 2 千多万。就突然就爆了,然后粉丝是每天几万的增长。这个时刻让我知道了一个答案,就是我在盒马做的这个 create 的形象成了。

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变得众人皆知,而不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

最近工作中印象最深的 AI 故事

🚥 Koji

请你们分享一下最近在工作当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用 AI 的故事?


👦🏻 Pozzo

我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我是产品设计师,我没有太多的手绘、平面图形的绘制能力。但是团队其实会有一些中秋节的海报,我们想要用来运营。所以在前段时间中秋节,我们用 SD 生成了一个我们的服务的公仔,坐在房顶吃月饼赏月的一个海报。我觉得这种事就是属于产品设计团队结合 AI 之后,我们经常可以做的事情。

以往这种可能会要提前 1 到 2 周准备,然后可能要邀约运营设计和创意设计的同学来辅助帮我们。其实我们定好图形和风格,只需要 SD 跑跑,然后选好图在 PS 上面加文字,可能很快就能搞定。


👦🏼 赵晨

AI 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是一直存在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最近我参加了深圳的一个邀约制的 AI 绘画大赛。他们以电影为主题,创作电影海报,或者是重新绘制经典电影的海报。我选的是很经典的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因为 AI 也是一个生产力工具,而《摩登时代》展现的是 100 年前生产力的一个表现。虽然是那种机械式的设计结构,但我创作出了三张海报。

分别是:

  1. 「摩登时代 1936」 - 这个电影刚刚发布的时候。

  2. 「摩登时代 1966」 - 进一步机械化大生产的一个变革时期。

  3. 「摩登时代 2077」- 未来的一个摩登时代的海报样子。


🚥 Koji

感觉 AI 在工作中是无孔不入了,那 Pozzo 对你来说,在 UI/UX 产品设计的工作当中,你有感受到类似的无孔不入吗?


👦🏻 Pozzo

我觉得还好。如果我们讲狭义上面的图像生成来看,因为 UI/UX 更多是理性的、规范的约束,它不是一个无限发散的。

以往产品设计团队在产品设计的情感化沟通和运营的资源拓展其实有蛮大的一个局限,我们需要协作团队来支持。现在会有的好处是:

  1. 简单的平面绘制:比如说 IP 的情绪表情包,这些部分我们就完全可以由产品设计团队自己完成。

  2. 运营头图:我们想让它动起来,以前我们可能需要特效团队帮我们去做。现在就用图转视频就能很快完成一个运营头图的变化。

它更多是对我们现有的场景的延展,但是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本身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

和生成式 AI 的第一次相遇

🚥 Koji

听起来二位已经把 AI 可以用到什么地方,不能用到什么地方,以及怎么用都搞得非常熟了。可不可以请二位介绍一下,你们第一次遇到 AI 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成式 AI 的时候,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当时是怎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 Pozzo

如果我们还是讲狭义式的生成式 AI 的现象。我应该是在 22 年初看到 Dall-E 2 那时比较火的宇航员在火星和月球骑马的那张插画,然后一系列的 AI 生成的图像展现在眼前。

那个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AI 已经强到这个地步了吗?

对于我们这种不具备插画能力的理工科设计师,以后在产品设计的插画、运营设计方面,其实都不需要求人,就能完成比较务实的一些工作。


🚥 Koji

当时你做了什么动作?


👦🏻 Pozzo

我当时做的动作就是赶紧去申请 waitlist (笑),能够去体验、去玩。我记得那个时候打开 OpenAI 的官网,然后去看它 Dall-E 的各种画作,还是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 Koji

赵晨,你还记得你的第一次吗?


👦🏼 赵晨

如果讨论更广泛一点的 AI,我觉得小爱同学这类语音助手可能涵盖了跟 AI 相关的事情。但我一直觉得它属于 「人工智障」的范畴。

第一次去接触这种生图型的 AI 大概是在 2022 年年底。那个时候有一个美国的 app 叫 Dream。它就是一个文生图的软件。

是我第一次接触 AI 生图的这个部分。但是我从真正的入坑去学习 AI 差不多是在去年 6 月份的时候。这是我全身心地拿出一整段时间,去学习 AI 的部分,就是学习 Stable Diffusion 然后学习炼丹。

对我来说,这相当于十几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像魔法一样存在的时刻。

感觉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而且是我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所以当时真的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震撼,并且让我特别愿意去探索这个 AI 是如何去生成这么多图片。

上一次给我这样的触动可能还是在 2000 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入互联网,然后用猫去拨号。那个时候的那种心情,知道吧?这种心情让我觉得我的 DNA 动了。这是我觉得最不一样的时刻。

AI 如何改变自己的设计工作

🚥 Koji

我想先问一下 Pozzo,AI 现在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你自己的设计工作?


👦🏻 Pozzo

其实目前对于产品设计本身,AI 的影响其实很小。但是我会说 AI 在某种程度上从我职业生涯以来,它其实创造了我的工作。因为 AI 的存在,它的变革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交互形式,让我有机会去参与到不同的产品。比如用户产品、硬件产品、平台产品的再设计。

比如最早期 AI 我们叫语义理解,对吧?智能语音识别的能力,它带来了新的语音交互成为可能。那个时候有 Cortana,对吧?我们去做智能服务助手类的产品。


🚥 Koji

所以其实你不太觉得它改变了你 day to day 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创造了工作的机会。

Pozzo 你其实在字节管理着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所以你的团队里面应该有各种类型的设计师。你看到的今天的 AI 对哪种类型的设计师带去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 Pozzo

如果我们来看设计师的分类,有特效设计、创意设计、品牌设计,然后产品设计这些细分的门类。因为我的团队里面其实主要是以产品设计为主,我自己会理解是面向创意类的,就激发创造类的这种设计师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特效、创意/平面设计的影响较大。


🚥 Koji

Pozzo 你之前有告诉我,你在团队内部做了一个专门的 AIGC 设计师的岗位,这个部分可不可以展开讲讲?


👦🏻 Pozzo

因为我在字节除了做前台的用户产品,然后中台的平台产品,其实还有一些 AIGC 能力的平台工具和产品。所以我团队里面其实招了模型训练师,专门服务于几种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是前台业务要调用 AI 能力,我要定制化垂类的风格模型。

我们有模型训练师,能够帮前台业务去做模型风格的 LoRA 训练和 Workflow 的搭建,就是从中台去服务于前台。

第二部分是我们面向设计师,其实也会有一些面向规模生产,有平面插画,然后 IP 的运营头图这些设计。面向这种提效,以前我们如果要做一个 IP 的 3D 模型的渲染,然后训练整个工作流其实是很长的,要跨多个工种。我要 3D 的白模搭建,然后谷歌的绑定,然后渲染,整个工作流是极其之长。但是我们招募的模型训练师在这个垂类其实就能很快地基于既有的模型资产去训练一个类似于 IP。

比如说像赵晨讲的盒马 IP 的模型,它能复用于各种不同的 IP 结合在运营场景的应用。比如说今天我要盒马捧着月饼,明天我要盒马划着龙舟。这些场景都是非常适合于模型训练师和模型设计师能够支撑。除了这种 3D 类的模型训练师,我们还有人像类的和其他的这种类别的服务于不同的垂类去做原始素材的供给。


🚥 Koji

那为什么你们需要设置这样一个专岗的训练师呢?


👦🏻 Pozzo

我觉得是业务有需求,而且有趋势,然后设计也是其中的必备的竞争力。

首先定义 AI 炼丹主要是针对图像、视频的模型和工作流进行模型的训练和工作流搭建的一个岗位。从行业趋势上面来看,其实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多的就是模型,除了那种通用的大模型,开源的模型,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应用在业务里面,是通过模型社区。

那模型社区的下一步其实就是细化去做模型的定制服务,然后就像商业品牌一样,每个商业实体都希望自己的品牌是独一无二的,有辨识度的。那垂类的业务和垂类的场景其实也会希望有一个自己独占的、能够应用在自己业务规模生产的这个模型,且不要被别人使用,就像 Adobe Firefly,其实它也在开放商用模型的定制服务。这些都会需要设计师来参与去完成这部分的视觉风格和模型的定义,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部分在模型的定义的这个部分,设计其实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从模型社区目前产出的一些竞争优势来看,头部的模型贡献者不少都是设计背景,那设计本身就有美感的这个基础能力和属性在,那这部分本身就能够提供给模型很大的一部分约束,去帮助品牌或者是我们垂类的业务去约束好自己的模型的生成。

第三,业务在可控性上面其实也会有更高的要求,那我们不仅要有美感,同时能够通过算法工程的搭建,能够结合去把自己的美感定义成具象的 Workflow 交付给用户。那业务的这部分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懂技术有美感的设计师来完成,就是美感的定义、Workflow 的搭建到最后的交付。所以在这个领域中的头部模型设计师是极少的,就像我们看C站 (Civitai),就是头部的那些模型的贡献者,也就那些人。同时这些人做出来的东西还能在商业场景应用,因为设计团队所拥有的或构建的模型训练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业务的。


🚥 Koji

同样的问题问一下赵晨,也想知道 AI 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你的设计工作?


👦🏼 赵晨

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让我更容易成为一个所谓的超级个体。

因为之前在广告公司我是那个想创意的人,但是我有一个庞大的制作团队,他可能有国外的插画师,可能有最高级的导演,可能有非常厉害的 3D 模型建模师,还有动画团队,来呈现我的想法。其实很多事情无论是在广告方面还是创意方面,在最初的时候它是很 rough 的一个想法,或者是很糙的一个 idea。那你可能只能用你的画笔去简单地勾勒出你的想法,然后跟客户去沟通,一点一点地把这个想法从铅笔稿变成现实,这是原先的工作流。但是 AI 来了之后好像一切都变了。

我甚至可以在第一轮提案的时候直接把成品一样精度的东西呈现给客户。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你无法通过你自己的语言和一个 Sketch 的手稿去告诉甲方说我要做一个这样的云,要做这样的一个画面。但是很多人都是相信眼睛的,所以他需要一个更具体和更直接的东西,带给他一个视觉的冲击力。

我觉得 AI 其实就帮我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它可以让我在跨界和跨学科去完成我想达到的事情,因为有一些画面可能用铅笔的方式呈现更好,用油画的方式呈现更好,用 3D 的方式呈现更好。但是在传统意义的工作流程来说,我就要对接不同的团队和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现在有了 AI,我虽然不敢保证它这个东西一定是最终的级别,但是在提案阶段它一定是最有效的,它可以给我的客户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告诉他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对我来说这点很重要。

我觉得现在可能只是 AI 的一个很尴尬的成长期,他就像一个青少年和 teenager 一样,在一个有点叛逆,还不太容易被驯服的阶段。

那我觉得接下来的 5 年、10 年里面,AI 就会像咱们现在沟通用的电脑一样,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然后也不会有一个播客去做一个节目,去谈论 AI 在你生活中改变了什么,因为它就无处不在的在你的生活里。


🚥 Koji

就像不会有播客专门聊 Photoshop ,哈哈哈。

AI 时代下,会招什么样的人?

🚥 Ronghui

其实我刚刚听下来有两个方向上的问题想问,

第一个是你作为一个曾经做 creative 的人,你刚才也提到好几遍 AI 对你这个创意的帮助。我很好奇一个做 creative 的人是怎么样用 AI 来帮自己更 creative 的?

第二个就是你提到了自己又回到了一个做 design agency 的状态,那我很好奇在 AI 的帮助下   agency 的人员构成会是什么样子的?你可能会招什么样子的人?


👦🏼 赵晨

我先回答你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 creative,AI 怎么去给我更多的灵感的。

我觉得它首先解决了一个创意人员不是全才的问题。比如,我可能油画画不过美院的学生。我可能插画画不过动画学院的学生,然后片儿也拍不过专业的导演,但是我知道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们只是可以帮助我去呈现我想的这件事情,用它们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但是 AI 变成了我的这样的一个伙伴,而且它变成了一个不知疲倦的、不知道累的,而且可以很了解我在想什么的这样的一个伙伴,而且它可以跨时间、跨地域。

比如我想要一个美式风格的,在原先的方式我可能只能在美国的美式风格的图库里面去找。最多的话我是找一些美式风格的插画家的 reference,然后看着他们是怎么样去画的,去学习他的东西,然后我去照葫芦画瓢一样的这样把它作为一个 layout 去来创作出来,然后再告诉我的客户说 「这是我画的,可能它不是一个真正美漫的这样的感觉,但是它有这样美漫的调性在里面,你想象一下这个调性大概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时候可能客户脑海里面已经宕机了,但是有了 AI 之后,我可以真正地找一个原汁原味的一个绘画美漫的插画家,他就是坐在我的电脑里面去完成我的想法。那这样的话就是还是像刚才说的一样,它减少了中间过度的损耗。

那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更极致地去追求脑海里的这个画面和这个创意,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而不是把我禁锢在我要找一个美式英雄的一个动作,但我怎么找都找不过来。但其实在 SD 里面我只要随便找一个木头人摆一摆,用一个这种人物骨骼的模型拍张照片,然后重绘一下,这件事情就解决了。

原本在传统工作流里面可能要用一个小时的事情,可能 5 分钟就可以搞定了。剩下的时间我可以更多地去打磨这个 idea,去斟酌我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 赵晨

第二点的话,比如说我现在的公司里面做的很重要的一项业务就是为企业去定制 IP,比如它的 IP 吉祥物也好,还有 IP 公仔也好。那在这个过程中的话可能我会想,比如我要做一个苹果人,但是苹果人有 100 种的样子,但是它该怎么样是更好的?那通常来说我就是把这样的内容,尽量详细的把它变成一个 prompt,然后交给 SD,然后去加载不同的这样的一些模型,然后让它给我跑图,然后我就去吃饭了,可能两个小时的时间,他给我跑出四五百张图。

这些图里面可能每一个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它会给我去做不同的尝试,它在我的一个初始的想法里面可能有 3 个点子的想法,它可以延展出 300 个不同的表现。那这些表现它可能哪一个都不是结果,但是在我看到它之后,我会重新再对 AI 计算的东西,再放到我的人脑里面再去计算。这就是它能给我创造出不同的灵感。

那对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之前在广告公司的这样的方式里面,通过找图库、找 reference 里面无法做到的, AI 可以更精准地去给一个设计师不同的灵感。

但是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你就知道如何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创造你想要的这样的一个角色,或者是你想要的一个点。因为我觉得  idea 就是从无数种可能里面选出一个最好的。就像我之前在天猫的时候,其实天猫的视觉锤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了猫头?这也是一个通过人的经验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这样的一个选择。

那对我来说 AI 可以给我更多的选择,让我从中可以获取灵感,一边给我创造灵感,一边让我去选择最好的这一个,那对我来说这个是 AI 给我的工作流里面带来很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我在我的设计的过程中怎么样去运用 AI 的。

我觉得我不应该去依赖它,但是我要去运用它,让它去更好地为我的灵感去创造价值,而不是说我没有灵感了,AI 你去画吧,那这样的话 AI 只会变成万人唾弃的一个东西。这是我觉得挺不一样的一点。


🚥 Ronghui

就是人跟 AI 还是一个协作的关系。


👦🏼 赵晨

对的,是一个协作的关系,并且它是互利互生的。对我来说,截止到 2024 年 9 月份的这个时间点,

AI 还是要通过人的创造力来做很多工作,并且它可以反哺人,激发人更多的创造力。我觉得这是它能服务人最重要的一点。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孩子该如何跟 AI 互生呢?20 年后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因为在那个时代,AI 已经无处不在了,已经没人会去细节地说 「你给我做一道算术题,你做得真快啊。」

而是人们会更关注你的思路是什么、你想去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如何从 0 到 1、从无到有去创造出一个东西。我觉得那个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是 creative 的,他会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个话题可能聊的时间跨度有点远了,但是我觉得就是在 AI 时代,从 0 到 1 的这样一个跨界的节骨眼上我们应该去想象。不然的话,可能 20 年后我们每个人都拿个抹布去擦服务器了。

使用 AI 后提高了哪些技能

🚥 Ronghui

我相信可能很多人已经开始用 AI 相关的工具,他们也可能很意识到要拥抱这个变化。但是他们怎么样能够更加精进呢?

你们在过去,因为两位其实都提到了从 2022 年就在用 AI 的相关工具,那从 2022 年到现在这两年中,你们着重提高了哪些技能?


👦🏻 Pozzo

我觉得大家对设计这个定义特别局限在美和平面的创造上面。其实我想拔高一下对设计本身的定义,尤其是产品设计。我们在设计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其实无关于技术或者说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来创造这种体验。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冷军的画,对吧?冷军的画做得极其细腻,他用油画来画出非常细腻的笔触。我觉得这个很美,我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在 Photoshop 里面用一个像素又一个的像素去抠,也可以画出同样的画作。然后我也可以用 AIGC 的方式去生成,也可以画出同样的画作。它这整体的过程我觉得会有效率的变化,但最终你觉得好和美好的那个感受物其实是不变的。

回到产品设计,我自己会感觉过去的两年技术上面其实在有很大的变化,对吧?我们以前讲 AI,尤其是 AIGC,讲设计的生成,尤其是图像或视频最大的两个问题:真实性、可控性。就是我们能够出海量的图,但是它可能保真的也就那么一两张。

但是有一个逻辑是,它只要比我们原先的传统设计工具或编辑工具更高效,它就是有价值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从工具或者技能的视角来看,我们不如去看我们到底要交付哪些东西。比如说我们本质上设计就是一个创作,或设计就是一个实验,然后创作其实就会分为创意、编辑和规模化的生产和制作。那 AI 到底在这三个领域分别带来哪些的变化和价值?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第一个是比如 Midjourney 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感受是,它能帮助每一个个体能够不设限地去做灵感的创造,去带来新的效果。没有学过美术,没有学过手绘的人也能做东西,那这个其实是比较多产品设计的,是带来了一个自己能力的扩展。


👦🏻 Pozzo

第二个阶段是编辑,就是我们能够通过非常自然的交互方式去做设计的调整。比如说早期虽然没有生成式 AI,但是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是,要是就是显著性抠图,对吧?remove background 其实它也是 AI,那相对于我们早期去做 Photoshop 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抠图,AI 实打实地帮助我们通过自然的交互能够更好地去做设计的调整,去降低本身设计和优化的门槛。

那这个技巧和技术能力其实随着我们,比如说无论大模型也好,我们的 AI 能力也好,其实越来越做得简单。比如说现在 Stable Diffusion 里面的 ControlNet 各种可控的编辑和生成的能力,其实就会帮助我们在 AI 的可控性上会做得更好。

有这个工具和没有这个工具差别大吗?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帮助你提升这个效率,能够去做更好的交付。

然后第三个是制作的面向商业场景,其实会强调我们规模化的生产、规模化的交付。那哪些会有规模化的生产和交付的场景呢?比如说我面向不同的城市,我可能要不同的海报,面向不同的人,然后甚至我的商品图也长得不一样,以前我们的做法可能是经过有限级的页面的布局,有限级的文字的表达,然后进行叉乘之后产生无限就是更大规模的供给。那现在我们是真正的可以做到,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我们可以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就是页面和阐述,但是真实会用到它的其实并不多,对吧?目前来看到其实用的并不多,其实只有像特效,就 AI 特效类的场景,我期望我自己能够生成一个不一样的,然后有极致的反差感的这种场景,我们才会有比较好的应用。

所以在我的视角来看,如果回归你刚刚的问题,就是你刚刚在问就是过去的时间周期以来就设计师的专业的能力或者是我使用的工具有什么要求的变化,

我自己会感觉就是我会更关注的是大家对审美的天花板,对业务的理解,对交互最终交互形式的理解,而不是我的工具的本身。

就是如果我们就是讲狭义的图像生成这个能力,但是还会有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我刚刚一直在讲的是

AI 带来会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体验,这个部分是产品设计师最需要关注的

就比如说如果没有视觉识别,对吧?我们在收银的时候扫一个商品,我需要用扫码枪去精准地对齐条码,现在我们其实只需要识别这个商品就好。

如果没有机器视觉,我们可能扫人脸,就是我们结账需要扫二维码,我们现在扫人脸就好。那现在我们讲大模型哪些场景,哪些有了文字类的大模型就会有比较大变化的呢。比如说文字类的服务产品,比如客服类的产品,我们以前通过人 1V1 的,或者是去服务我们的前台的用户,对吧?

那为我们能不能通过文字类的能力和生成的能力,实现一个人能同时服务 3 个人,一个人能同时服务 6 个人,甚至从传统的 1V1 的文字类的服务去沟通,我能够变成我去盯盘,像看股票一样,我去看到哪些人需要服务,我去直接去介入。

那这种的前台和产品的交互形式都会有极大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反而是我在这个阶段会关注我的团队,会发现这种本质性的部分,就是技术带来的前台交互的可能的变化,然后去牵引我们的产品能够往这个部分去做迈进吧。


🚥 Ronghui

我觉得你们俩把这个话题提高了一个台阶,一个从创意,一个从体验的美。

你们刚刚说的这个其实启发我想到的是,可能我们前面说的这个设计是局限在一个工具,一个更偏向技能型的事情上。但是你们刚刚提到的这些让我想到,设计师做的事情其实是连接人与体验、连接人和美的体验的这么一个工作。

就像以前乔布斯说,设计其实是一切,是整个事情运行的逻辑。


👦🏻 Pozzo

我觉得设计的就是如果从产品设计来看,我们其实是在创造一种体验。怎么在用户能够用得极致、好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使用的情况下达成商业效率的最大化,ROI 的最大化。

设计 + AI 的不错案例

🚥 Ronghui

那你刚刚讲的这几类里面有看到什么特别好的案例吗?不管是利用 AI 提供一个更好的体验还是你最后提到的 AI 会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体验。现在有哪些东西是让你感觉到是这个方向上的一个比较好的尝试?不一定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就是它现在已经是做的特别好了,但是这个方向上的尝试是值得分享的?


👦🏻 Pozzo

好,我觉得我可以分享两个有意思的案例,一个是 C 端,一个是 B 端。C 端场景就是我们其实现在用户接触到最多的 AI 的,或者说以我自己的感知,如果你刷抖音刷得比较多,刷那个短视频刷得比较多,其实比较多的应用其实在 AI 特效上。

AI 在图像生成上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如果对于设计师来说比较大的缺陷就是它真实性和可控性其实不太稳定,对吧?但换个视角来看,在特效的场景,尤其是在这种消费的场景反而是优势。

因为 AI 的价值是,AI 的创意带来更多的新奇感和冲击感。比如现在热门的特效的设计,我们其实是经常需要通过对比的反差感来吸引用户。那 AI 再结合在特效里面,其实就能够帮助一个很美的用户突然变得很丑,变得更有趣,对吧?一个就是比较典型的是像我们之前图像的 AI 的婚纱照、粘土画风这些部分其实都能感受到,就我不曾想象的自己都能够变到。然后另外是可以把一些就是原本静态的,或者是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能做到的事情变成可能。比如视频类我们之前比较火的,郭德纲讲英语相声,对吧?然后川普讲中文,对吧?这些场景其实都是我们在特效,在 AI 带来之后反而能带来一些新奇和可控感。


👦🏻 Pozzo

然后从产品上面,尤其是 B 端产品,其实我在强调的是它的核心的场景,其实两个本质,第一个是提升效率,第二是降低本身这个场景的门槛。在提效方面。如果我自己会关注比较多的其实是大语言模型,尤其文字类的语言模型,在我们 B 端场景的应用。比如说在刚刚讲到的客服的场景,我们常规见到的一个客服场景其实是一个人同时服务 3 到 6 个人。

那大语言模型带来了,我们是有机会去变革,现在客服在输入、沟通的提升的效率。让好的客服小二从最早的每一个用户的进线进到人工,我都要去回答,变成我去监督我们的 AI 的自动回答。「从以前的选择题变成判断题」,哪些场景我需要去做介入,哪些场景我需要就是去通过我的专业技巧去很好地回答,或者是我能够去帮助用户去解决这个问题,只做关键对话的介入,实现十倍的跃迁,对吧?这些也是变革服务模式会带来的一个新的服务客服工作台的变化,然后最后它还会创造一些新的产品和新的能力。

比如说刚刚讲的客服的工作台,我们除了这些垂类的一些场景,我们需要有这种变化以外,我们会思考不同的业务,它其实会有自己定制的服务的话术,比如电商使用的服务话术,生活服务使用的服务话术,然后面向内容创作者的服务话术,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否能够借助现在 LLM 的 agents 的工具去帮助不同的垂类业务去定义和定制自己的服务话术,形成更情感、更有情感化的服务沟通。然后同时也能够配置一些质检培训的机器人去帮助不同的业务去做检测。这些其实都是 AI 带来的产品设计本身的机会,无非是变革以前的工作流、变革以前的交互模式和创造新的产品。

AI 对招聘的影响和变化

🚥 Ronghui

那有什么工作是因为这些新的东西而出现的吗?或者说你们在招人上的标准有什么新的变化?比如说有要求一些哪些新的技能?


👦🏻 Pozzo

那我觉得就是逻辑上面还是那个逻辑,我们会区分产品设计的演变和新的工作岗位的定义,我就会把这两个部分拆分来看。

如果我们从产品设计本身的演变来看,我会觉得它是一个渐进式的,对技能和专业的理解其实没有更大的一个变化,它更多的竞争力其实是你的长期价值跟审美、你的好奇心、你的业务的理解,你的专业能力,比如基础的交互、视觉和产品感这些底层能力会更多的要求,对技能上面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变革。

我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们从早期的互联网的 UI/UX 最早,对吧?平面设计师,然后到交互设计师,再到体验设计师,再到产品设计师,其实它的所有的变化都是渐进式的。


🚥 Koji

所以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问,在 AI 来了之后,你招聘设计师的标准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


👦🏻 Pozzo

我觉得多了一个品类垂类的要求,我会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的要求,比如说:第一,你要有好的审美,对吧?你能够判别这个是好的,因为 AI 可以帮助你去做更多的基础的知识。

第二是你要有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AI 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你能不能基于你的好奇心去探索在一个新的交互,新的技术被定义的时候,它最优的交互是什么?有没有这个好奇心去追踪最好的或头部的产品?


🚥 Koji

那在过去你招聘的时候没有那么看重审美和好奇心?


👦🏻 Pozzo

我觉得相对现在这个阶段来看,我觉得这部分是差异化的价值,它其实不是仅仅 AI 带来的变化,其实是行业的趋势,再加 AI 带来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比如产品设计师和体验设计师,对吧?我能完成端到端的产品交付,我能借助组件去做页面的搭建,我能有用户同理心去做设计的,就是有一定美感的原型设计,我觉得这部分其实是普适的,大部分设计师都能做的。

那如果面向现在团队所需的定位来看,我会更关注这个同学来了这个团队能带来什么样的增量的价值?或者这个同学来了我们团队未来的潜力。

拥有「AI血液」的设计师团队

🚥 Koji

可以举两个例子吗?在 AI 时代之后,招了之后对你们团队很有帮助的。


👦🏻 Pozzo

我们其实引入了一个专门服务于 IP 和模型生成,就是 3D 模型生成的模型设计师。

那他本身对 3D 和 IP 的设计能力其实是比较极致的,然后同时他自己也能够去做 3D 和模型的 Lora 训练。那他引入之后其实就能够帮助我自己的团队和周围的团队去更好地去完成以前平面设计或者 UI/UX 设计无法达到的交付,3D 类的表现的元素交付,尤其像这种 IP 公仔的这种插画的交付。

我觉得是就一个个体引入对团队整体的一个增量,尤其是面向规模型交付吧。


👦🏼 赵晨

我能理解 Pozzo 刚才讲的这个点,我也可以从广告品牌、创意类行业的角度来谈谈。

AI 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我们评价设计师或创意人才的方式。

在没有 AI 之前,我的团队必须配备 3D 设计师、插画师或具备剪辑能力的同事。但 AI 的出现降低了某些创作的门槛。像有剪映之前,大家都要用 Final Cut、Premiere 这类不太友善的软件,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才能制作出个人作品或 vlog。但有了剪映等一键生成的软件后,制作视频变得容易多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AI 在技术上大大降低了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 「导演」。但与此同时,它却抬高了内容的门槛。作为创意行业的参与者,我认为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且 AI 的出现让内容的门槛变得更高,因为技术门槛降低了。

所以在招人时,我会更关注一个人的创造力、审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我可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这些能力上,而不是他是否精通插画或 3D 设计,因为学习一些 AI 知识后,这些技能也可以通过 AI 来实现。

现在是 AI  的 「青春期」,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

我觉得像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这些都不是产品的最终形态,它们只是过渡阶段。也许再过三五年,AI 产品可能会变得非常容易使用,连我奶奶都会用。但到那时,对一个创意人才来说,最高的要求是他的思维和从 0 到 1 的创造能力。

这些其实是我在招人或工作中最看重的点: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人的洞察,对事物的感知。这些能力是人类独有的,AI 目前还无法企及。我认为这将成为未来 10 年、20 年招聘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为我觉得人不应该变得麻木。当一个人过度依赖技术作为首要能力时,人就会变得麻木和愚钝。

但多亏有了 AI,它打破了技术上不断 「内卷」的局面。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作出以前可能需要学习和练习几年才能完成的插画、摄影或 3D 作品。这样一来,好的创意和想法就能更容易脱颖而出。

这也是 AI 对人类的一种成就吧。


🚥 Koji

你们会认为 AI 会让一些设计师失业吗?


👦🏼 赵晨

我觉得一定会的。

AI 确实会让那些只追求技术的设计师感到压力,但同时也会让那些有想法、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师如虎添翼。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期的一个经历。

我们的摄影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搞摄影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烧器材」的,他们总是拿着最贵的镜头去拍报纸,整天计算焦距、研究光圈有多浅,追求背景模糊的效果。但实际上,他们拍了上万张照片,最后可能只是一堆精致的「小废物」。

另一种人则不在乎使用什么设备,甚至用手机也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我认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 AI 和图形设计领域。重要的不是你用的是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还是其他看似更简单的 AI 工具,这些都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脑子里在想什么,你想要传达什么。


🚥 Koji

Pozzo 在你的团队里面,因为 AI 出现之后,你觉得工作的这个岗位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还是没有发送变化?


👦🏻 Pozzo

从我的观察来看,AI 的发展对整体岗位其实没有带来太大的变化。相反,它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前台产品和新的平台能力需求。

比如说,我们现在需要做模型训练、数据打标、标签构建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新的产品来支持,也就需要产品设计师的参与。

AI 的发展确实会创造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在面向产品设计的方向。以前我们评价一个好的产品体验,可能主要看它是否有特定的交互和视觉效果。但在未来,产品的好坏可能还要考虑其体验模型的丰富度和匹配度。

如果我们狭义地看待辅助设计,认为它只是替代人力交付的工具,那么在创意设计领域,尤其是基础交付设计领域,可能会带来人力的缩减。但同时,在创意领域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设计岗位。

例如,我们可能需要面向智能设计师的岗位,负责模型的美感标注、美学标准的定义等工作。这些都需要具备审美能力的设计师来参与。另外,在业务交付方面,特别是在模型的最终交付逻辑上,无论是模型的训练、发布还是迭代,尤其是涉及到审美上的调整,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这些都是 AI 带来的新工作岗位。

AI 还可能创造一些新的设计模式,突破我们设计本身的天花板。

假设刚入行时就有 AI 的话

🚥 Koji

如果在二位刚入行的时候,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今天的 AI,你觉得再回去看你们的职业生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 赵晨

我的看法是,AI 的出现可能会让我更专注于创意中的某一个特定领域。它帮我节省了大量时间,我可以将这些时间投入到更深入的学习中,比如导演技巧、插画创作、手绘技法或分镜设计等。虽然听起来 AI 似乎也能做这些,但实际上还是需要人来操控和指导 AI 完成这些任务。

回想起来,如果我大学毕业时就有现在这些 AI 工具,我可能就不需要学习那么多软件了。

这样我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更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毕业后该做什么?是否需要与 AI 竞争?还是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探讨这些问题。

我的建议是:

  1. 保持对 AI 的开放态度,积极拥抱这项新技术。

  2. 多关注自己所在领域的优秀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创意作品。就像 AI 模型需要大量数据训练一样,人也需要 「吸收」大量优秀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 Koji

Pozzo 作为产品设计师,如果在刚入行的时候就有 AI,你觉得你的职业生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 Pozzo

两条路径:

  1. 第一条路径是:我可能成为超级个体,更多地去拓宽自己的边界。我就不再是产品设计师,我可能是产品设计师和开发,去做自己的产品。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孵化和创意。

  2. 我会更坚决地、决绝地去投入到跟 AI 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产品中去。

现在的 AI 的能力不是终局,而是可能 Win 98 甚至都不到 DOS 界面。那个阶段其实你会发现它最大的变化不是上面的应用,而是基础设施的极速迭代会带来无限的可能。

那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会是哪一些呢?就是刚刚讲的数据算法、算力,还有平台工具。如果我还是以设计师的岗位和职能来做,我可能会投入到平台类的产品的构建中,而不是前台应用。如果要做前台应用我就会自己创业。就二选一吧。


🚥 Ronghui

听起来还是从一个产品设计师的角度,你比较希望能够加入一个对在这个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产品。


👦🏻 Pozzo

对,我觉得逻辑还是长期且持续能够成长的产品,要么就是自己创业。

「 AI 时代设计工具」的终局

🚥 Koji

其实二位刚才提到比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但同时你们又提到认为这个不会是 AI 设计工具的终局,那可不可以请你们展望一下,你们认为终局可能是长成什么样子?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什么产品上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样子的一些雏形?


👦🏼 赵晨

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是很多个 AI 工具一起在用。基础的要用的话肯定是 Photoshop,但在 10 年前或者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只用 Photoshop 加上图库就可以了。但现在有了各种的 AI 工具,我需要通过 AI 工具帮我去生成各种各样的素材,然后最后在 Photoshop 里面把它最后拼接到一起,或者是整合到一起。

虽然 Photoshop 它有自己的 AI 能力,但是和一些专业性的平台 Midjourney,包括一些本地化的像 ComfyUI,Web UI 这样的东西来说,SD 这种的产品来说它还是太弱了,它简直是幼儿园级别的。我先拿 Midjourney来举例。我可能会先拿 GPTs 去帮我生成我想要的 prompt,然后之后在 Midjourney 里面去生成这些技术的图线。

生成完这些基础的图形,我觉得 Midjourney 的扩图的能力,还有一些细节的刻画的能力不够好,那我可能会把它放到 ComfyUI 里面,或者是 Web UI 里面去来做这样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又很耗费我时间,我要下载我的 LoRa,我要下载我的大模型。

那现在可能我最近在用的比较多的是 Magnific,这个是一个相当于是远程部署的 SD,它可以很好地扩图,还有进行一些风格迁移、光线迁移的东西,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高度集成版的一个 SD,它做的事情虽然不多,但是做得还挺精的。

然后我把它图扩完了之后,我再把它拿到 Photoshop 里面,再来完成最后的合成。

所以你听这个过程,其实我已经用了四五个、五六个 AI 工具了,而且每个 AI 工具可能都要充钱。那我觉得这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形态。

那以后是不是应该会出现一个巨无霸的形态,或者是一个整合型的形态?

——它是一个平台,它把很多的 AI 工具以 API 接口的方式去联系到一起,然后最后可以让我完整地去在我的设计工作流里面去完成,那可能这是一个工作形态,或者是我们想得再科幻一点,它就变成一个像 ChatGPT 一样通过聊天的形式一点一点地把一个东西给生成出来。


👦🏼 赵晨

那还是再回到刚才我们去讨论的这个过程,就是 AI 它能给我带来的是让我想象脑海里的那个东西是没有损耗地去被它传达出来,或者是让它具象化地呈现。

那我用了那么多 AI,每一个 AI 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一点一点地降分,那我希望以后有一个好的工具,或者是我只用一个工具就可以把这件事情给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需要换脑子,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里面来回穿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一个设计师或者是一个用 AI 的人来说,我觉得极度极其需要突破的就是 Windows 跟 Mac 之间的这样的一个打通。那我觉得这个部分也可能是接下来 AI 在不断地生长中一定会完善的一部分,我相信未来五年之内一定会完成的。


🚥 Koji

有看到一些苗头吗?就还是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就是有看到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做出了什么样的产品,让你们感觉到就是偷偷看到了未来一眼的感觉?


👦🏼 赵晨

我觉得还没到那个时代,我真的觉得就是从我 20 多年来的,在数码圈、科技圈这样的认知里面,我觉得还没到那个时候,我觉得现在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挺好的。就现在就是有点像 04 年、05 年那个时候的手机的时代,就是各种各样奇葩的手机,各种各样奇葩的数码设备都出现了,但是可能若干年后大家都长得跟 iPhone 一样,会被 iPhone 这样大一统。

但是我觉得无所谓的,就是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对,我现在我甚至我很怀念那个时候中国山寨机横行的那个年代,我觉得那个时候真的很有创造力。


🚥 Koji

那 Pozzo 有看到类似的苗头?


👦🏻 Pozzo

我觉得现在就是,无非就是再看现在我们讲的设计工具更多是编辑工具,然后编辑工具其实叠加  AI 有编辑中带着生成的能力,我觉得这部分有。但是独立的、以生成为主导、最后一公里变成编辑的这种场景来做的产品,其实基本没有看到。就是如果你说能不能直接就 all in one 的,就是完成完整,能够完成你最终交付物,就是以生成作为主力的能力就能完成最终交付物的产品,目前没有。


👦🏼 赵晨

远远不是最后一公里的事情,连大型仓现在都没有被建起来,何谈最后一公里(笑)。


👦🏻 Pozzo

就是没有一个 AI native 产品能够 cover 到我们现在从创意到编辑再到规模化生产的所有的链路。

设计师在 AI 时代的新商业故事

🚥 Koji

我们前面聊了很多比较抽象的内容,包括工具和职业方面的讨论。

现在我想问问你们两位,有没有看到身边的设计师朋友因为 AI 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比如有谁因此赚了特别多钱,或者收入锐减?你们能分享一些这样的真实故事吗?


👦🏼 赵晨

我身边有一位插画师朋友,他有大约 20 年的插画经验,主要创作商业广告作品。当他接触到 SD  后,他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炼丹。他成功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一个独特的插画模型中。

随后,他利用这个个人化的模型接取更多项目并发布作品。

他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原先纯靠人力一笔一画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一个前卫的 AI 插画工作室。

我认为这位朋友非常厉害。在 SD 刚出现时,他就开始投入学习 Web UI,后来又学习了 ComfyUI。他抓住了一个转折点,成功让自己的公司实现了重大转型。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的收入构成发生了变化,因为在广告界,在最近这两年,你知道就是经济不算很景气的情况下,去获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是很难的。


👦🏼 赵晨

当他的工作室转型为 AI 工作室后,业务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可能只能接受广告公司的约稿,现在他可以直接服务于更多的甲方客户或商品类客户,为他们输出图片和插画。这极大地扩展了他的业务范围,对他的生意有很大帮助。

在广告行业中,通常是甲方(客户)在第一层,广告公司(agency)在第二层,再往下是制作公司,利润层层分摊。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甲方开始建立内部设计团队(in-house team),如 Pozzo 这样的团队就很强大且很强势。

这些内部团队现在能完成许多曾经由乙方和丙方完成的工作,比如海报设计,原本需要外包的工作现在可以内部解决。

那么,原先的丙方(如制作公司)该怎么办?他们并不一定要解散,而是可以在某些细节上做得更专业。他们可以通过炼丹或使用其他工具,将一些看似不太有价值或看似无聊的需求集中化处理,或获取大量此类商业订单。

最重要的是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传统流程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使用 AIGC 的方式可能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个。这对团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改变。

反过来说,如果一些传统工作室没有及时转型,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完成工作,他们会发现订单越来越少,最终可能难以为继。

这是工作室和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改变。

问题可能不是具体某个设计师是否会被淘汰,而是工作室的负责人如何认识并应对 AIGC 在过去一两年里给视觉图像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 Koji

Pozzo 这边有故事吗?


👦🏻 Pozzo

从产品设计的视角来看,AI 确实为设计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我来分享两个小故事,展示了 AI 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发挥作用。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支持字节内部问卷产品的设计。传统的问卷产品主要包括编辑器和发布功能,但用户经常面临一个痛点:如何确保问卷的专业性、规范性以及信度和效度?因为公司内部的专业用研资源是有限的。

有一位同事在 GPTs 刚发布时,利用字节内部的 AI 平台 Coze(现在已对外开放),开发了一个问卷生成 Bot。他结合了之前与用研同学合作积累的结构化页面和规范,以及能保证信度、效度的标准问卷文档,训练了这个 Bot。

测试结果显示,这个 Bot 能够满足基本使用需求,效果相当不错。随后,他联合前端团队和用研同学,一起开发了一个内部的智能问卷生成小工具。现在,这个工具在字节内部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问卷生成,还用于访谈提纲的总结等各种用研相关的提效工作。

第二个故事涉及 AIGC 方向,主要服务于字节的模型平台和服务,包括模型训练、接入和体验中心。有一位同学直接接触到这些模型能力,能够感知到哪些部分对规模和使用效果较好。

这位同学注意到,产品设计师主要在 Figma 中工作,但经常需要使用 3D 元素、图标、平面插画等来丰富页面设计,比如制作头图或空态图。于是,他与研发团队合作,开发了一个 Figma 插件。这个插件将底层的模型能力,特别是服务于设计师的模型,引入到 Figma 中。

使用这个插件,设计师可以不离开 Figma,就能快速基于业务模型生成所需的素材,并直接放入设计稿中。同时,插件还集成了扩图、抠图等设计师常用的功能。这样,设计师不再需要在多个工具间切换(如使用 remove.bg[3] 抠图或 Photoshop 进行编辑),所有工作都可以在 Figma 中完成。

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在结合 AI 之后,无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解决目标用户都有不同的解法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 Ronghui

我感觉聊下来是不是外界会想象的更剧烈和夸张?


👦🏻 Pozzo

我觉得这有些夸张了。反而对我们来说,现在很多产品都要叠加 AI,这反而对设计的要求更高。

刚刚赵晨提到的一点让我内心有所触动,他讲到 iPhone 时代和 iPhone 之前的智能机时代。如果我们谈论 UI/UX,我们现在所定义的、在手机上看到的 UI/UX,其实是 iPhone 发布之后,iOS HIG (iOS人机交互设计指南)进行了系统定义,之后大家逐渐在一个标准化的交互方式上收敛。

在这些基础的交互范式被定义之前,其实设计师有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去探索。我认为现在的 AI 阶段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交互范式还没有被清晰地定义。

我们完全可以探讨探索一个生成式的交互怎么去做,反而对产品设计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去探索生成式 AI 的 iOS。


🚥 Ronghui

那其实 AI 这个相对来说早期或者说萌芽的时期,其实是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去尝试,可以去做的。

因为一方面就像很多人都说所有的这个过去的 APP 都可以加 AI,都可以重做一遍。另外一方面就是硬件有很多跟人的这种交互方式也是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很大的探索的空间。就像前面提到的,交互方式其实还在探索、还在定义的过程中,所以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


👦🏻 Pozzo

是的,我自己感觉现在如果我们纯讲 UI 层面或者 UI/UX 层面,其实现在就跟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夕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结合硬件来看,那就更是如此。比如说像大语言模型在硬件的结合和应用,其实现在都没有现象级的产品。这个部分更加有可能性。

AI 时代的审美和时代烙印

🚥 Ronghui

我想问一个比较虚的问题,你们俩会观察、觉得 AI 时代人的审美有什么样的大的变化吗?

因为我自己觉得有一个现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比较小圈子的现象?比如说我跟 Koji 的头像都已经变成了 AI 画的。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子的头像。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是讲 AI 对内容、对新闻的影响的。它讲到接下来的新闻内容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就是尽可能的要让人付费,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在 layout (外表设计)的角度,要尽可能地让被 AI 影响的年轻人喜欢。我觉得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审美正在被 AI 塑造。


👦🏻 Pozzo

我这觉得这个观点蛮有意思的,但这个可能跟设计没有直接关系。我自己感觉,尤其是面向年轻人来说,年轻的视角是稀缺的,等同于个性化的表达。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在没有 AI 的时候,大家都会用一些卡通头像或者是风格化头像来作为自己的头像,因为这些元素能很好地表达个性。但当 AI 能够让这些东西变得非常低成本、低门槛去呈现之后,我反而觉得真实感、真实的记录、真实的内容可能会变成稀缺的。当然,这个需要从长远角度来看。


👦🏼 赵晨

我觉得现在的这种 AI 味,包括 GPT 生成的内容,在新闻中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这种特征尤其体现在图像方面,有点像半 CG 不 CG 的 2.5D 图像,带有明显的套路感。我认为十年、二十年之后,这种风潮和 style 会被视为 21 世纪 20 年代的标志性特征。就像我们现在回想 80 年代的风格、50 年代的风格,那个时代传统的很红很专的海报风格一样。还有 90 年代那种带点电子霹雳感觉的风格。

我觉得这种 AI 风格永远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回忆。只是现在我们正处在 AI 的生长期,出现了这种似是而非的风格。有趣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反讽的艺术家在创作真实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模仿AI 生成的这种 「出错」的图像。比如可能有人有十个手指头,或者是那种很奇怪的瑜伽女孩。你们知道吧?因为在 AI 大模型里,如果你生成瑜伽女孩的图像,她的姿势常常会变得很奇怪。

但我觉得早晚有一天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些事情早晚有一天会被攻克,但是这只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我估计等我们的孩子看到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所谓 AI 的头像时,会有和我们看 20 年前 QQ 头像一样的感觉。那就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印记了。

我觉得尤其是在 AI 爆发的这个阶段,这种现象真的蛮有意思的。这可能在二三十年后的一些记录和怀旧节目里会被提起。

你现在就享受或接受这种风格,这只是时代的一个小插曲,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风格。


👦🏻 Pozzo

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想问一下赵晨你怎么看。如果随着 AI 的能力越来越强,可控性、真实感都能无所不能。我们的真实世界的表达会变得越来越趋同,还是越来越不一样?特别是面向图像类的这种表达和创意。


👦🏼 赵晨

我的想法就是其实 AI 的出现它其实是让设计和美的门槛大大的,诶,不叫美的门槛,就是让设计和美的下限大大的提升了。如果人人真的都可以用美图秀秀去来做自己门店的牌匾的话,那我觉得中国也好,全世界也好的这种门店的牌匾上的这个灯箱上的图肯定会有一次大的提升,它的底线变高了。

但是它的上限其实好像变得更高了,而且是更难以逾越。因为如果每一个艺术家也都会用 AI 了,那他做的作品肯定会变得更不一样。那我觉得这个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它可以让艺术家更好地呈现自己。因为我觉得这个是 AI 给这个社会带来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大一统的时代到来之前,一定会有一个混乱的时代,这个混乱的时代就是好像人人都可以生成一个很不错的图片。然后就这种鱼龙混杂的这个尴尬期,会让我们觉得有一点看不清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AI 让设计和美的下限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上限更高更难。

而且对于我来说,我是把 AI 用在我的工作之中,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叫做 AI 的内容生成者,他并不一定是设计师,他只是在玩这个 AI。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暂时性的时代的产物,因为早晚有一天这些会变成一个生产力的工具,你想想可能在 20 年前有一个网吧的存在,网吧是干什么?大家就是上网聊天,其实它也不是工作,它也不是什么。这个我觉得现在看起来好像还挺可笑的,或者是很有年代感的一个点。

那我觉得回到现在的 AI 设计一样,就是有很多的 AI 生成者,他把 AI 去当做一种玩具去来玩。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这只是一个时代的一个过渡。

对 IP 的看法 & 好的 IP 案例分享

🚥 Ronghui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赵晨,就是如果你今天要再做一个 IP 的话,这该咋做呢?


👦🏼 赵晨

我觉得就是要不忘初心,就是做任何事情还是要有洞察,要去了解这个产品,了解我为什么去做一个 IP,我做这个 IP 我要把它打造成怎样的人设?就是一定是先有灵魂,再有它的外表的。其实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喜欢河马屁股脸的这个 IP,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有灵魂的 IP。

那回到 Midjourney里面,它可以一秒钟生成 1 万个 IP,但是其实那种 IP 都是带着一种怪怪的一个 AI 味的,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它没有灵魂在里面,但这个灵魂一定是人去赋予的。作为一个 creative,它 creative 的就是这个灵魂,这个灵魂的价值对我来说是占 99% 的比重。但是当我会用 AI 之后,我就可以为这个灵魂套上千亿种、万亿种有序的这样的一个皮囊,那这样的话就会生成一个很有意思的 IP。

那我觉得对我来说就是没有一个很颠覆性的存在,还是一定是我要用人的情绪和人的情感去想我要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  IP,然后再去把它用 AI也好,用我手的形式也好,或者是请人也好,把它给完成出来。对,那我觉得这个创作的初心不要改。那这样的话,我觉得 AI 永远会成为你很好的一个伙伴,你也不用担心他会替代你,因为他永远是跟人的灵魂相辅相成的这样的一个存在。


🚥 Ronghui

这一两年你有看到什么比较好的这种 IP 的案例吗?


👦🏼 赵晨

我觉得每个月可能都有一些很好玩的这样的 IP 的案例,比如说黄油小熊。黄油小熊你不觉得它很可爱吗,而且它的造型,然后它的人设真的很棒,他只是一个泰国的一个咖啡店,好像还是一个烘焙店的这样的一个形象代言人。对,那我觉得他为什么能出圈?我觉得除了它被做成了无数表情包以外,一定有一些情感上的因素,或者是人的因素在里面的,让他先是一个有灵魂的 IP。对,然后还有的话就是迪士尼做的有一些完全原创的 IP,对,就是我最喜欢的玲娜贝尔,对不对?

他也是一定是通过人对这个世界观察去来创造出来的一个角色,并且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让他的灵魂越来越丰富。你看到抖音上面那么多玲娜贝尔的段子,那么多好玩的动作,你才会越来越喜欢它,而不是你只是喜欢一个粉色的狐狸。

我就是觉得一方面不能小看 AI 的能力,因为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了。但是也不要谄媚于 AI,觉得 AI 可以做所有的事情。

要尊重 AI,同时要给 AI 去魅,这是设计师应该找到的平衡。


🚥 Koji

今天谢谢二位的时间我们聊 AI 设计师,从设计师怎么拥抱 AI,到设计师怎么用工具来用好 AI。

我们聊到了 AI 和设计师的灵魂如何相辅相成,蛮有趣的!

希望听本周播客的朋友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力量和启发。再次谢谢二位的时间,欢迎你们再次做客,十字路口,拜拜。




Pozzo 团队正在招聘

🖋 欢迎扫码了解他们正在招聘的岗位


欢迎订阅「十字路口」播客

🚦 我们关注新一代 AI 技术浪潮带来的行业新变化和创业新机会。十字路口是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一个比喻,形容它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伟大的产品往往诞生在这里。AI 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改变,我们寻找、访谈和凝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和他们一起,探索和拥抱新变化,新的可能性。


👦🏻  主播 Koji:新世相/躺岛的联合创始人。我相信科技尤其是 AI 会在未来彻底改变社会,赋能人类,欢迎大家找我聊天,碰撞想法,链接下一个可能性。Koji 的即刻[4]Koji 的网站[5]

👧🏻 主播 Ronghui:供职于科技 VC,前《第一财经周刊》驻硅谷记者,Ronghui 的即刻[6]

欢迎加入「十字路口」的会员群

☀️ 第一手的 AI 资讯与洞察

👫🏻 鼓励大家谈恋爱/交朋友/寻找未来的同路人

🦀 添加小助理微信入群:Rwkfbcianvd ,或扫下方二维码

🎄 本播客由「新世相声音森林播客计划」支持。

参考资料

[1]

《AI 产品经理指南》: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778d74d3fc5dd62759ba5f

[2]

《AI 工程师指南》: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d3f5f85a91beebb3e9a22d

[3]

remove.bg: http://remove.bg/

[4]

Koji 的即刻: https://okjk.co/0JSUes

[5]

Koji 的网站: https://koji.super.site/

[6]

Ronghui 的即刻: https://okjk.co/0cbnYV


十字路口Crossing
AI 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改变,我们在「十字路口」关注变革与机会,寻找、访谈和凝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和他们一起,探索和拥抱,新变化,新的可能性。「十字路口」是乔布斯形容苹果公司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伟大的产品往往诞生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