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东,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
导论
今天,很少有人知晓汇票及其运作方式。然而,从16世纪到近乎整个19世纪,汇票曾遍布欧洲。1615年前后,一位到访威尼斯的英籍旅行者,对那些有意循迹而至之人就如何提取当地现金,给出了如下建议:“在英格兰以汇票方式支付,便可在威尼斯提取这笔款项。”在成为相当流行的汇款方式之后,汇票很快就获得了许多象征意义。比如,一位圣公会传教士就曾宣称:“我们的祈祷乃是我们的汇票;如若出自虔诚而谦卑的心灵,那么这些祈祷在天堂将被接受:假使我们的宗教信仰破灭了,悲天悯人之心不在,那么上帝就会像拒付汇票那样,不再接受我们的祈祷。”
一个世纪后,也就是18世纪中叶,这种支付制度成为蓬勃发展的大西洋贸易中最黑暗一面的“帮凶”:大部分英属加勒比地区的奴隶贸易,都是以可在伦敦兑付的汇票的形式结算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创举,也是巴菲特强烈谴责的对象。作为金融工程的新衍生品,它旨在促进风险管理,却也给投机行为以可乘之机。在前工业化时期,欧洲金融部门的创新速度不及今时今日,但也并非缓慢到难以察觉。在1250—1650年间,汇票带来了众多新奇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它一度成为经济史和法律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汇票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即使到了17世纪早期,在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开始发行公司股票之后,汇票仍是欧洲和殖民地商业的命脉。汇票的使用曾经引起财富,还因为它具有欺骗那些天真的投资者的可能性。因此,汇票集中体现了现代早期商业信用的承诺与风险。
汇票何以令人赞不绝口又如此饱受争议?在毫无经验的人看来,汇票的一切无不毁誉参半。从物质角度讲,这些票据(来自拉丁语bulla,意思是“信函”)其实就是一张张纸条,比今天的个人支票要小一些。受法律或社会认可的商人在纸条上写下几个经过编码的文字,再加上他(或者比较罕见的“她”)本人的签名,这就是汇票了。通过这些加密文字,他
得以命令其代理人以约定的货币、在约定的时间向第三方支付特定金额的款项。汇票的最初功能和主要功能是将资金转移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在那里以当地货币兑付,用于购买货物或偿还债务。它为商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资金转运方式,从而确保财富免受海盗、腐败的海关人员、风暴和山崩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汇票也被用于纯粹的商业投机。精明老练的银行家无意购买任何商品,仅仅通过买卖这些金融工具,即可从汇率波动中获利。就此而言,汇票意味着私人金融开始脱离商品贸易而获得自主。
汇票是现代早期欧洲“国际性的货币共和国”(international republic of money)的无形货币。这个由相互合作竞争、操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组成的联邦,并不需要正式的准入制度。非正式监督与法律制裁将这个联邦联结在一起。自16世纪起,这个货币共和国的边界持续扩张,并迎来了自黑死病和紧随其后的海外迅速扩张以来的第一个经济持续增长周期。正如一位18世纪的法学家所指出的那样,确保汇票得以在这个无形的货币共和国成员之间流通的,是“一个商人的声誉、其业务的范围和稳定性,以及担保这些票据的信用价值的那位银行家的智慧”。鉴于当时有关私人商业资产的公开信息很少,任何涉及汇票的交易人,都会首先依赖书信往来、不期而遇的知情人、自家亲戚或远在异乡的友人等渠道获取信息。1787年,维也纳的一家特许银行要求,凡希望兑现第二张汇票的希腊商人,必须提供三家运营良好的贸易机构作为担保人—银行确定其客户偿付能力的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
【内容简介】
本书审视了那些西方世界数千年来试图界定的、关于金融在社会政治秩序中应占据什么位置的关键事件。针对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一众说纷纭的传说,本书作者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传说的缘起及其经典化过程,而且以此为媒介,透视了现代金融和信用秩序在西方世界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普罗大众对于这种新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恐惧。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复原了一种关于信用道德的迥然有别的思考方式,而且还纤毫毕现地呈现了那些虽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的种种时代议题。
【作者简介】
【精彩书评】
——雷吉娜•格拉芙,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卡尔•文纳林德,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学教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