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动物而战 : 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中的传统挪用

文化   2024-11-21 20:01   浙江  

【编辑推荐】


☆没有硝烟的“战争”,世界上第一场动物保护运动的历史


☆传统的再造,动物保护背后的观念之争和社会演变


☆世界上最早为动物保护立法的国家,一部别样的英国史


本书不仅是一部保护动物发展史,而且是一部独特的思想史,亦是一部简明的动物研究学术史,便于阅读与查阅。“切莫蔑视微小生命”“擦亮动物这面镜子,我们得以寻见自身”,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本身、关爱地球。动物研究如今正逐渐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学科研究领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


序言

钱永祥

一部宏观的动物保护运动史

在我研读动物伦理的过程中,由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一向被视为一种自主、独立的哲学思考,我出于专业习惯,也就专注于西方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基本著作,努力掌握其中的问题、概念、论证。由于当代的动物伦理学无一不是寄身在亚里士多德、康德或者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等所谓三大传统之中,所以我也必须回头去更深入地了解西方两千年来的道德哲学史。当然,有时候有动物保护团体邀请我去跟关心动物的“一般人”谈动物伦理学,我也会注意到这些哲学思考应该如何联系到多数人的日常动物经验上。但是整体而言,我眼中的动物伦理学,一直是一个孤立而自足的哲学领域。


到了我想以动物伦理为题撰写一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不交代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历史背景,不先大致说明在人类中心主义笼罩西方的道德、伦理思想两千年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动物伦理”这种突破性的问题意识,那么我所讲述的动物伦理只是一种没有来历、没有根源的哲学空中楼阁。事实上,借着18世纪的人道主义文化提供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源头,借着法国大革命之后19世纪英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提供了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怀,加上这些运动所高举的平等和扶助弱者等价值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号召,动物保护运动才在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之下得以诞生。也借着这些源头所供应的哲学论述,动物伦理才挣脱了传统道德思想的人类中心遮眼罩,把动物纳入了道德关怀的范围。

当代动物伦理学,是借着20世纪最后30年的社会改革浪潮才重新出发的,显然有其历史的背景。不过19世纪英国的动物保护运动,已经充分说明了动物伦理学的历史来历。我的《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的繁体中文版,特别以“动物伦理的历史与哲学”作为副书名,就是希望凸显动物伦理除了是哲学思辨,也有其历史的来路。在这本入门所用的小书中,我只能简略提到19世纪英国的社会改革运动和其中的动物保护运动,点到为止,所言只是最简单的轮廓。


如今,中文世界终于有了一本完整研究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史学专著。李鉴慧教授这本《为动物而战: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中的传统挪用》脱胎自她的博士论文,先以英文在英国出版,广受学界好评。现在由曾琬淋女士译成忠实、流畅的中文,对关心动物保护的读者会有直接的帮助;但即使你的兴趣并不在于动物,而在于一般的思想史、社会运动史,也不能不参考这本由于关注范围广阔,不啻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思想史、社会史的重要著作。


翻读本书,你会注意到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所“挪用”的思想传统之多样,以及这些传统本身的思想重量和质量:基督教、激进政治、“自然史”(近代中国人称为“博物”)、演化思想,以及文学的传统。这些传统本身无一不具有重大的思想史意义,而动物保护运动以新生挑战者的姿态,大胆地取用这些思潮中的各种成分滋养自己,也与这些思潮中歧视动物地位的力量对抗。这段历史充分说明,动物保护意识注定要扎根在整个社会的文化、风土之上,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纠结在一起;它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吸吮着社会的文化成就,承接了社会当下的种种成见,但又要设法挑战成见,甚至为社会再造一种新的人道主义传统。


李鉴慧教授指出,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动物保护运动并不如一般史家所言,单纯是早先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后续,也不能简单说是工业社会急遽变迁发展的被动产物;相反,“挪用”一词是要强调动保运动的主体性,它的“中介角色”和“历史能动性”。这可能是本书最主要的论点,也决定了本书在历史方法论上的独特取径,这一点须请读者注意。


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动物议题,并不只是人类如何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动物的问题。当代动物保护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复苏时,主要的几本著作皆是由哲学家所撰写,于是一时之间动物伦理学似乎成为动物议题的核心。这当然很合理:毕竟,人类关于动物地位的种种成见、偏见,两千年来几乎完全是由西方哲学传统所塑造定型,由道德哲学家提供各种理由来支持的。因此,要突破人类对动物的歧视,势必也要由道德哲学家从伦理学内部揭竿起义。彼得·辛格在这一点上有着莫大的贡献。但是如19世纪动物保护运动的先例所示,伦理只是问题的一个部分,纵使是其核心的部分。动物问题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涉人类的文化、情感、理性、信仰等整体人性的每个角落。这也是为什么一如“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必须有“动物研究”这个跨学科的领域出现,才能充分处理人类与动物的复杂关系。


以上所言,着眼在李鉴慧这本书的宏观意义上,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到本书的主题是有其宽广的历史和理论脉络的,在阅读时更能读出书里在多个方面的内涵。至于这本书本身在架构上的完备,在论证上的严谨,在写作上的流畅,乃至于作者长年深入英国各大图书馆查阅堪称“海量”的档案、报刊、历史文献,以及将近百年来无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其数量和巨细靡遗令人叹服,都无法在此逐一论及。这些,我必须留给专业的历史学家去判断了。


钱永祥

2024年6月于南港/汐止

曾琬淋

“关爱动物”,当现实与历史共鸣


每当有人在中国社会论及动物权,甚或只是动物福利时,不免有反对者驳以“动物保护不适合中国”“中国人不讲动物权”等话语,以致有人误以为中华文化与动物保护的传统无关。然而,真是如此吗?李鉴慧老师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思想或传统实不具单一意义、固定影响或绝对的支配力量。”英国是当今世上数一数二的拥有相对完善动物福利保障的国家之一,难道这是因为英国人的血液中就流淌着爱护动物的文化基因?他们的文化传统就必然导致善待动物的想法与行为?非也。正如李鉴慧老师在书中所言,思想传统在成为能带动改革的资源之前,还须依靠历史行动者在适当背景下,以合适策略,主动挪用与反复诠释—有如食材不会自动成为菜肴,厨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本书讲述了在英国首场动物保护运动中,一众运动者如何使尽浑身解数,挪用其自身传统资源的历史。然而,书中内容其实与身处任何一方的动保关注者息息相关。依我所见,中国内地的动保进程也正经历与英国当年类似的阶段。正如英国动保运动者曾广引基督教传统,以求寻得各阶层的大量基督徒之支持,此时中国的动保人士也开始积极援引儒道二家乃至佛家的经典语句,希望以之作为切入点,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孟子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庄子》中亦有反对驯马、养鸟的篇章;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特别提倡慈悲戒杀。这些足以证明,同情动物痛苦、尊重动物本性的思想,早就存在于中华文化长河之中。又正如济慈、华兹华斯的诗词曾引起英国人的恻隐之心,苏轼的“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白居易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也在上千年后的今天被引用来将“关爱动物”建构为一种高雅情感。中国的动保人士想必可以从英国人为动保事业动员传统的经验中找到共鸣之处,并从中借鉴,取长补短,再反思自身的动保策略。更重要的是,李鉴慧老师的研究强调了运动者自身拥有的“能动性”。我们迫切需要意识到此“能动性”所能发挥的强大力量,并主动行使它来造福动物,建设更好的世界。其实,目前我个人的写作计划很大部分也是受到了李老师的大作启发,我亦正尝试探索中国传统的爱物文化资源,希望让前人的爱物思想与美谈,不至于久久沉睡在图书馆一角,而是能够在中文世界重见天日,重新为人所传颂。这些文字不会述说自身,李老师此书给予我勇气,去成为那个诠释者与推广者。


我与李鉴慧老师分隔港台两地,多年前因动保而有缘结识。我还曾有幸得蒙李老师为拙著撰写序文。我所认识的李老师,毋庸置疑是一位博学多识、文采出众的学者,同时她也是我在动保路上为数不多的同行者之一。记得2019年秋天,我收到了李老师的邮件,问我能否接下此书的中文翻译工作。此前我已拜读过英文原书的其中数章,得知此书将能触及广大的中文读者,实亦十分期待与欣喜。但同时我也深知翻译此著任务之艰巨,生怕自己力有不逮,反而不美。幸而,李老师在最初即表示愿意在译书路上从旁协助,为我排难解惑,我才有信心接下任务。我相信简体中文译本的出版,能推动我国的动物权益讨论,而能为此目标作出贡献,实是我的荣幸。翻译此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一趟学习旅程。李鉴慧老师对我的无限信任与无私指导,使我有幸不用做一个孤独的译者,对此我的感激无以言表。



【内容简介】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


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地“挪用”各种传统——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作者简介】


李鉴慧,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历史学博士,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与教学兴趣包括欧洲近代史、英国史、动物史学与西方史学史等。

译者


【作者简介】


曾琬淋,香港大学语言学硕士。自由译者兼动物倡议作家,著有《何以爱物——动物伦理二十讲》,译有多篇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学术论文。


【目录】


推荐序:一部宏观的动物保护运动史 钱永祥

中文版序

译者序

英文版序

导读:为动物挪用传统

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历史学

本书章节概要

第一章 挪用基督教传统:真正的爱国者与基督的牺牲精神

“福音派”复兴的年代

基督教作为资源宝库

动保事业的巩固与进展

反动物实验运动的兴起

关乎道德与宗教的事业

基督的牺牲精神vs.自私的科学

实验室里的基督

宗教与科学之争?

争取神职人员的支持

重构基督教传统

第二章 挪用政治传统:“要正义,不要施舍”

现世主义运动与动物保护事业

社会主义运动与动物保护事业

意识形态上的激进转向

动保运动目标的激进转向:反狩猎运动

动保运动策略的激进转向

要正义,不要施舍

第三章 挪用自然史传统:爱思考的狗、深情的蜘蛛

维多利亚时代的自然史狂热与动物保护运动

“俯看自然,仰望上主”

挪用“有用”的知识

建构自然史研究的伦理

动保运动者作为大众自然史教育者

动保运动者作为自然史评论者、出版者与作家

挪用自然史文化之尾声?

第四章 挪用演化论传统:达尔文掀起的动物伦理革命?

达尔文与前人的演化论传统

我们 “从最高的立场”—“即上帝圣言”—看待问题

“但达尔文曾活于这世上!”

科学与宗教之和解年代

“我们坚信演化论思想与人道主义并不对立”

约翰 · 霍华德 · 摩尔与“万物亲缘关系”

达尔文故土之耻?

小结

第五章 挪用文学传统:“最终一锤定音的……乃是心灵”

与文学的亲缘关系

文学中日益增长的怜悯动物思想

作为圣贤与道德典范的文人

心灵与头脑的二元政治

“最终一锤定音的……乃是心灵”

运动者作为文学评论家:“动物文学评论”的诞生?

构建人道谱系

带有道德意涵之诗词

扩展同情心的诗

争取当代文人支持

小说家作为宣传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领视
有关艺术、影像的人文公号
 最新文章